搜索到1921篇“ 17Β-雌二醇“的相关文章
- 17β-雌二醇对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 2025年
-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17β-E2)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提取新生24 h内SD大鼠海马组织NSCs,分为对照组和17β-E2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组NSCs中巢蛋白(Nestin)和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的表达情况,计算NSCs增殖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SCs中Nestin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细胞周期NSCs百分率。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NSCs分化后神经元标志物β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计算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相对比值。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SCs分化后βⅢ-tubulin、GFAP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磷酸化GSK-3β(p-GSK-3β)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等PI3K/Akt/GSK-3β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荧光法,2组NSCs中Nestin均阳性表达,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NSCs增殖率明显升高(P<0.01);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NSCs中Nest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流式细胞术,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S期NSCs百分率明显升高(P<0.01)。免疫荧光法,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相对比值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NSCs分化后βⅢ-tubul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GFAP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Akt、p-Akt、β-catenin和p-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GSK-3β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17β-E2可以促进NSCs增殖并促使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有关。
- 杨英赵亮由涌许倩杨振军
- 关键词:17Β-雌二醇神经干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 根系分泌物对漆酶诱导17β-雌二醇聚合转移的影响及机制
- 2025年
- 以广泛种植的玉米(Zea mays L.)为代表性农作物,选择17β-雌二醇(E2)为环境中典型雌激素,采用批量平衡试验方法,探究了玉米根系分泌物(M-REs)对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漆酶诱导E2转化动力学、产物分布和植物毒性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漆酶3 h内能够转化95%以上E2,其转化动力学常数(k)为1.08 h^(-1)。40~80 mg·L^(-1)M-REs抑制了漆酶诱导的E2转化(k=0.82~0.96 h^(-1)),而5~20 mg·L^(-1)M-REs对E2转化表现出促进效果(k=1.14~1.45 h^(-1))。漆酶诱导E2转化的可识别中间产物中不仅含有E2自聚合产物(如二聚体、三聚体和四聚体等低聚物),还包括大量E2和M-REs的共聚合产物(如E2与香草酸、阿魏酸、原儿茶酸、谷氨酸、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丙氨酸的共二聚体)。随着漆酶诱导聚合反应时间的延长,E2和M-REs中特定的小分子代谢物会产生高度复杂且具有多种功能基团的C—C、C—O—C或C—N—C键结合的共沉淀聚合产物。研究表明,E2和M-REs共沉淀聚合产物不仅有效地缓解了E2对玉米种子的毒害作用,还刺激了玉米根的生长发育,漆酶诱导共聚合转移有望为农作物根际雌激素的净污和解毒提供新思路和途径。
- 肖盛华郭玉洁戴蔚孙凯
- 关键词:真菌漆酶17Β-雌二醇植物毒性
- 基于磁性氧化石墨烯核酸适配体分离材料构建17β-雌二醇传感器
- 2025年
- 17β-雌二醇(E2)是天然的甾体雌激素,在生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外源性E2也被归类为内分泌干扰物(EDC),即使在ng/L水平上也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功能,且在医疗、畜牧业废水中均能检测到E2污染。目前,E2的检测方法主要以色谱-质谱联用方法为主,但受仪器等限制,难以应用于现场检测或大量样品检测。为了解决该难题,本工作用油包水微乳液法(W/O microemulsion)合成了一种基于磁性氧化石墨烯(MGO)的核酸分离材料,并进行了系统的表征,以开发高灵敏度、快速检测、高通量的荧光恢复(“turn-on”)型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样品中的E2。传感器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FRET),即MGO通过吸附荧光基团标记的E2核酸适配体发生FRET效应猝灭荧光信号,而在E2存在时,核酸适配体与E2结合,从MGO上脱附,实现荧光信号恢复,且信号响应与一定范围的E2质量浓度呈线性关系。本工作引入了磁性固相分离方法,降低了背景信号值,从而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本方法中相对荧光恢复强度与E2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低至1 ng/mL,对多种干扰离子有较好的抵抗性,且在同族雌激素类似物中有良好的选择性。与色谱-质谱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检测时间短,成本低,操作简便,可应用于环境水样中E2的快速检测。
- 金心宇陈乐源刘艳娜谢文菁彭汉勇
- 关键词:17Β-雌二醇
- 17β-雌二醇联合杜仲醇对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17β-E2)联合杜仲醇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并阐明其成骨诱导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全骨髓法分离提取SD大鼠BMSCs,连续传代3次,采用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传代培养BMSCs的细胞学形态。将第3代BMSCs SD大鼠细胞分成对照组、17β-E2组、杜仲醇组及联合诱导组,培养24 h后各组相应进行成骨诱导。采用CCK-8检测各组成骨诱导第1、2、3 d的BMSCs增殖活性;采用RT-PCR检测各组成骨诱导第7 d的碱性磷酸酶(ALP)、I型胶原蛋白(COL-1)、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CN)mRNA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成骨诱导第7 d小窝蛋白(Cav1)/Hippo信号通路中Cav1、Hippo/转录共激活因子PDZ结合基序(TAZ)蛋白表达;于成骨诱导第7 d,采用二喹啉甲酸(BCA)检测各组ALP相对活性;采用茜素红染色检测各组成骨诱导第21 d的钙结节数量。结果对照组、17β-E2组、杜仲醇组和联合诱导组成骨诱导第1 d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32±0.03、0.28±0.02、0.29±0.03和0.35±0.04,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诱导第2 d,17β-E2组、杜仲醇组及联合诱导组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57±0.03、0.55±0.04和0.58±0.05)均高于对照组(0.46±0.05)(P<0.05);成骨诱导第3 d,联合诱导组的细胞增殖活性(0.72±0.03)显著高于17β-E2组、杜仲醇组(分别为0.61±0.05、0.58±0.04)(P<0.05)。与对照组相比,17β-E2组、杜仲醇组及联合诱导组的ALP mRNA、COL-1mRNA、Runx-2 mRNA、OCN mRNA、ALP活性、钙结节数量、TAZ蛋白表达均更高,而Cav1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联合诱导组相比,17β-E2组、杜仲醇组的ALP mRNA、COL-1 mRNA、Runx-2 mRNA、OCN mRNA、ALP活性、钙结节数量、TAZ蛋白表达均更低,而Cav1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结论17β-E2联合杜仲醇可显著提高SD大鼠BMSCs的ALP活性和钙盐沉积,上调ALP、COL-1、Runx-2、OCN等成骨分化相关指标的表达,从而更能�
- 杨燕兵苏红青张玉宝庄忠宝刘衡
- 关键词:17Β-雌二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 不同浮游植物对17β-雌二醇的去除与降解
- 2024年
- 甾体雌激素(SEs)即使在低浓度(ng/L)级别,也会干扰人类和水生生物内分泌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对水生态系统健康造成威胁。浮游植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藻细胞个体小、数量多、比表面积大,具有去除和降解环境中类固醇雌激素的能力。筛选出适合修复SEs污染水体的浮游植物对降低SEs的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长孢藻(Dolichospermum sp.)、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铜绿微囊藻(Microcysis aeruginosa)、盘星藻(Pediastrum sp.)、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和直链藻(Melosira sp.),6种洱海常见优势藻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浓度梯度(10、50、100和1000 ng/L)的17β-雌二醇(E2β)对不同藻类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藻类对E2β的去除与降解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浮游植物对E2β的生理响应存在明显差异。10、50和100 ng/L的E2β促进水华束丝藻、铜绿微囊藻、盘星藻和四尾栅藻的光合作用和比生长速率升高,1000 ng/L的E2β暴露体系则表现出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E2β对直链藻生长呈现“低抑高促”的影响。藻细胞对暴露试验浓度的E2β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强化了E2β的降解代谢作用,促进活性高、危害性大的E2β降解为活性较小的E1和E3,降低了水环境中E2β的生态风险。相较于其他藻类,长孢藻对E2β的耐受性较弱,不适用于修复E2β污染水体。铜绿微囊藻对10和50 ng/L的E2β的去除率达88%和93%,降解率达60%和73%,适用于修复10和50 ng/L的E2β污染水体。水华束丝藻、盘星藻和四尾栅藻对50和100 ng/L的E2β的去除率范围分别为75%—76%、86%—89%和83%—89%,降解率分别为64%—66%、63%—64%和70%,适用于修复50 ng/L和100 ng/L的E2β污染水体。直链藻对1000 ng/L的E2β的去除率和降解率分别达84%和54%,可作为修复1000 ng/L E2β污染水体的优势藻种。
- 黄中情沈剑封吉猛杨艳芬孙天阳熊雨院王欣泽
- 关键词:17Β-雌二醇藻类降解
- 17β-雌二醇抑制高糖诱导的细胞凋亡缓解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部分 糖尿病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基于MRI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对椎间盘和椎旁肌MRI影像变化的影响,探讨DM对脊柱退变的影响。方法:这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 20...
- 田效铭
-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退变雌激素Β受体17Β-雌二醇雌激素Β受体细胞凋亡17Β-雌二醇
- 17β-雌二醇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惧记忆消退作用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恐惧记忆消退受损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主要病理机制。恐惧记忆消退是指在无条件刺激(恐惧刺激)不呈现的情况下反复呈现条件刺激,进而消除个体已有的恐惧反应。17β-雌二醇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因素,在调节介导海马的学习记忆功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影响腹内侧前额叶、杏仁核和海马脑区等与消退学习有关的神经回路活动,调节恐惧消退学习效果。本文拟系统地探讨17β-雌二醇的来源、特点及其在PTSD恐惧记忆消退中发挥的重要效应,以期为研究PTSD的发病机制并寻找新的预防或干预靶点提供科学依据。
- 张鑫艺王菡唐佳豪冯琮勋孙琳
- 关键词:17Β-雌二醇
- 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解析17β-雌二醇致死效应的细胞调控过程
- 2024年
- 17β-雌二醇(E2)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内分泌激素,在生理浓度下(0.2~1.0 nmol/L)对生殖系统、乳腺等靶器官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很多研究表明,高剂量(μmol/L~mmol/L)的E2能够诱导肿瘤组织消退和细胞凋亡,其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工作聚焦于高剂量(μmol/L)的E2致死效应,首先分析了μmol/L水平的E2对HeLa细胞表型的影响,发现在1~10μmol/L下E2以浓度依赖的形式抑制HeLa细胞增殖,并诱导HeLa细胞发生死亡,其中,用5μmol/L E2处理2天后可使约74%的HeLa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并引起约50%的HeLa细胞死亡。在此基础上,为了探究高剂量E2诱导细胞死亡的内在调控过程,将基于固相萃取(SPE)的固定化钛离子亲和色谱技术(Ti^(4+)-IMAC)与基于数据非依赖采集模式(DIA)的蛋白质组定量技术结合,用于筛选HeLa细胞内参与高剂量(μmol/L)E2致死效应调控过程的磷酸化位点。最终,在5μmol/L E2和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的HeLa细胞中共鉴定到超过10000个磷酸化位点;t检验分析发现,在E2处理后,有924个磷酸化位点(对应599个蛋白质)的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显著性水平(p)<0.01,|log 2(倍数变化)|≥1),推测其可能参与调控E2致死效应过程。此外,有453个磷酸化位点(对应325个蛋白质)仅单独发生在E2或DMSO处理后的HeLa细胞样品中,表明这些磷酸化位点在E2处理后发生了磷酸化或去磷酸化,也可能参与E2致死效应的调控过程。分别对以上两种方式筛选的E2调控的磷酸化蛋白质进行富集分析,发现这些磷酸化蛋白质主要参与细胞分裂、核糖体/核质转运、信使核糖核酸(mRNA)加工/剪接及转录等过程,表明高剂量的E2可能通过调控核糖体及mRNA加工等过程影响蛋白质转录,进而诱导细胞发生死亡。此外,我们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家族蛋白(包括MAPK1、MAPK4和MAPK14)上多个磷酸化位点的修饰水平在�
- 李亚楠刘晓艳王䶮刘震叶明亮汪海林
- 关键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磷酸化蛋白质组17Β-雌二醇雌激素致死效应
- 17β-雌二醇通过上调DHODH抑制海马神经元铁死亡,改善雌性大鼠卵巢切除术后的认知记忆下降
- 前言在平均绝经年龄绝经的女性可能面临至少三分之一的生命时间处于雌激素缺乏的状态,而在自然绝经年龄之前经历手术绝经或早发型卵巢功能下降的女性可能提前、加速和放大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雌激素急剧减少可能伴有全...
- 田莹
- 关键词:海马雌性大鼠水迷宫17Β-雌二醇17Β-雌二醇海马雌性大鼠水迷宫
- 17β-雌二醇和曲洛斯坦对大口黑鲈生长及性腺发育的影响
- 2024年
- 为获得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雌性化逆转的最适参数,建立伪雌鱼性别诱导和全雄苗种创制技术,采用15日龄(daysposthatching,dph)且体长为(1.00±0.01)cm的大口黑鲈幼鱼为实验对象,投喂拌有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17β-E_(2))或曲洛斯坦(trilostane,TR)的人工配合饲料,3个实验组饲料分别含有30mg/kg17β-E_(2)、30 mg/kg TR和20 mg/kg 17β-E_(2)+10 mg/kg TR(依次命名为E30、TR30和E20TR10),对照组饲料不含17β-E_(2)和TR(命名为C),60 d后停止投喂外源激素,分析饲喂17β-E_(2)和TR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雌性比例、性腺发育的影响;12月龄时,采集各实验组伪雌鱼和对照组雌雄鱼血液和性腺组织,检测性类固醇类激素含量、dmrt1和cyp19a1a基因表达水平及卵巢发育形态。结果表明,饲喂外源雌性激素60 d后,E30和E_(2)0TR10组的体长和体重显著低于C组(P<0.05),TR30组的体长和体重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E30、TR30和E_(2)0TR10组雌性比例分别为100.00%、0%、100.00%,C组雌性比例为53.33%;性腺组织切片结果显示,C组卵巢有大量初级卵母细胞,E30和E_(2)0TR10组遗传雄鱼出现卵巢腔、卵原细胞和卵母细胞,而TR30组雄鱼未发生性逆转;12月龄时,各实验组伪雌鱼比例未发生变化,C组雌性比例为46.67%;E30和E_(2)0TR10组伪雌鱼的卵巢发育迟滞,处于Ⅱ期;此外,E30和E_(2)0TR10组伪雌鱼血清中雌二醇(estradilol,E_(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雄鱼(P<0.05),TR30组低于对照组雄鱼,但无显著差异(P>0.05),各实验组血清中睾酮(testosterone,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雌鱼(P<0.05)。与对照组雄鱼相比,E30和E20TR10组伪雌鱼cyp19a1a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dmrt1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投喂30 mg/kg TR未获得伪雌鱼,而投喂30 mg/kg 17β-E_(2)和20 mg/kg 17β-E_(2)+10 mg/kg TR实验组均可获得大口黑鲈伪雌鱼。12月龄伪雌鱼卵巢处于II期,血清中E_(2)含量及卵巢中cyp19a1a表达量均�
- 张东云宋红梅李胜杰田太行杜金星朱涛雷彩霞朱俊杰
- 关键词:大口黑鲈TR性腺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