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7篇“ 龙门山中段“的相关文章
- 龙门山中段北川通口剖面中二叠统栖霞组地层沉积特征
- 2024年
- 川西龙门山前带栖霞组是近期油气勘探的热点,龙门山中段栖霞组勘探程度低,明确其地层沉积特征,对于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对龙门山中段北川通口剖面实测,结合薄片鉴定和主量、微量元素分析,对栖霞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沉积环境。北川通口剖面梁山组—栖霞组识别出2个三级和1个四级层序界面,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和2个四级层序。梁山组—栖霞组发育滨岸—沼泽、开阔台地及台地边缘3种沉积相,开阔海、滩间海、台内滩和台缘滩4种亚相,台内生屑滩、台缘生屑滩和台缘砂屑、生屑滩3种微相。栖一段至栖二段下部整体处于开阔台地,栖二段中上部则处于台地边缘,建立了龙门山中段栖霞组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栖霞组沉积期整体处于温暖、湿润、富氧、古生物大量繁殖的海水—陆表海沉积环境,栖二段中上部高位体系域Sr/Ba比值整体最低,MgO/CaO比值最高,平均古水温高,V/(V+Ni)、V/Cr低值,古盐度m值明显较高,代表远离陆地的浅水、高能台地边缘沉积环境,厚大高能台缘砂屑、生屑滩发育,是规模优质滩相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发育有利部位。龙门山中段栖二段与北段、南段具有相似的沉积相带和储集条件,是栖霞组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有望成为实现规模增储的重要战略接替阵地。
- 王东王海军杨成张俊辉赵姗姗胡永亮
- 关键词:层序地层沉积相栖霞组中二叠统龙门山
- 川西龙门山中段“什邡式”磷矿空间就位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过程
- 磷矿——作为国家战略性新能源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是支撑和推动国家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资源基础,其形成机制和空间分布特征一直是矿床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川西龙门山中段的"什邡式"磷矿作为一种独特的沉积型磷矿,...
- 姚毅王浩石亮左海军何良陈元喜刘军省贺天全朱红金
- 关键词:龙门山中段深部动力学渗流力学
- 川西龙门山中段清平磷矿床深部地应力特征及岩体稳定性分析
- 川西龙门山中段是四川省的"富矿"带,以非金属矿产为主,特别是这里的磷矿资源在我国磷化工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龙门山中段清平磷矿床作为我国重要的磷矿资源,为典型的"什邡式"磷矿床,产于泥盆系上统沙窝子组底部,磷块岩与硫...
- 姚毅王浩石亮陈元喜左海军何良贺天全朱红金宋润权
- 关键词:岩体稳定性应力测量岩石力学数值模拟
- 龙门山中段前缘段绵竹地区地质结构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
- 龙门山冲断带经历过多期构造叠加是研究陆内多期构造变形活动的理想场所,也是矿产开发以及地震防治的重点领域。中国石化西南分公司2020年在龙门山绵竹地区完成了高精度三维地震。绵竹三维工区位于盆山过渡带,且处在龙门山中、北段交...
- 周凯
- 关键词:龙门山构造楔
- 龙门山中段清平磷矿床胶磷矿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2023年
- 龙门山中段清平磷矿床是中国重要的磷矿资源之一,本研究通过对磷块岩中胶磷矿的矿物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旨在揭示胶磷矿的成因机制,探讨其在矿床形成与演化中的地质意义。采用了光学显微镜观察、矿物鉴定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等技术手段,详细描述了磷块岩中胶磷矿的外观特征、组分和结构特点。研究发现,磷块岩中的胶磷矿以颗粒状或块状分布,常呈黄白色或淡黄色,主要矿物包括磷灰石、陨石矿、方铅矿等。胶磷矿与磷块岩基质之间呈现出复杂的接触关系,具有明显的界面反应。通过对龙门山中段清平磷矿床磷块岩中胶磷矿的矿物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该地区矿床的认识,还能够为其他类似矿床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为磷矿床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魏春吉何良刘学文
- 关键词:龙门山中段胶磷矿矿物学特征
- 龙门山中段磷矿递进成矿规律及成矿序列探讨被引量:4
- 2022年
- 龙门山中段产出有泥盆系沙窝子组的什邡式磷矿、寒武系筇竹寺组清平式磷矿、震旦系观音崖组陡梯子式磷矿,三类矿床处于同一大地构造位置,地质特征既有区别也有相同之处。本文通过对三类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分析,探讨地质特征异同的原因,建立磷矿成矿序列,认为三类矿床各自既有原生同沉积特征,又有继承前期矿产或含磷层作为矿物源的特征,继承前期矿产越多,矿床越丰富,具递进成矿富集规律。同时早期矿床成矿作用较单一,后期矿床具有多期成矿、叠加成矿特征。成矿序列为:海水磷质生物、化学沉积-机械搬运簸选早期成矿-风化剥蚀、表生淋滤-再次机械搬运-海进沉积再造。
- 贺天全
- 关键词: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序列
- 龙门山中段山前构造三角楔变形特征及迁移规律
- 2021年
- 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川西前陆盆地之间,其构造活动的复杂性、继承性和长期性使得龙门山山前油气勘探面临诸多挑战:山前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构造圈闭落实差;冲断带内多期构造复合叠加,晚期构造对早期变形改造强烈;构造变形迁移规律复杂,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龙门山山前勘探的进展。本文依据二、三维地震数据,钻、测井数据,遥感解译及地面地质调查数据,对重点剖面开展断层相关褶皱精细几何学分析,建立了龙门山中段山前构造新样式,并探讨其侧向变形迁移规律。龙门山中段山前带从北西向南东依次可以划分为三个构造变形特征带:北川–映秀断层上盘推覆构造变形带;通济场与关口断层之间的三角楔断块构造带;山前隐伏褶皱带。山前隐伏褶皱带又分为三排斜列构造:大邑背斜构造;彭州向斜构造;金马–鸭子河背斜构造,三排斜列的构造之间具有明显的构造侧向和前陆方向的迁移特征,控制各主要构造形成的断层之间存在明显的横向位移传递和转移;龙门山前构造样式和侧向迁移是多方向性物源的主控因素,把握其规律对山前带油气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汪仁富李书兵刘殊
- 关键词:龙门山断层相关褶皱
- 龙门山中段山前彭县隐伏活动断裂三维构造特征被引量:5
- 2019年
- 彭县隐伏断裂是龙门山中段山前的一条典型活动断裂,其构造特征对认识龙门山构造带向四川盆地生长的方式和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因其被四川盆地晚新生代较厚地层所覆盖,该断裂的构造样式、三维空间展布、形成机制以及发震能力等问题尚不明确。文中利用多条高精度三维地震反射剖面,结合区域地质与钻井资料,对彭县隐伏断裂的几何结构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了三维断层模型;同时根据断层相关褶皱与褶皱调节断层原理,对彭县隐伏构造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山前的浅层构造变形与中下三叠统的滑脱层f 1密切相关。该滑脱层一直向E延伸至四川盆地西部的龙泉山,彭县隐伏背斜为该滑脱层f 1之上的低角度断层转折褶皱,彭县隐伏断裂则发育在彭县隐伏背斜膝折带的前翼,是一条高角度(50°~60°)的逆断裂,走向NE-SW,总长约50km;彭县隐伏断裂与龙门山南段大邑隐伏断裂并不相连,非同一条断裂。彭县隐伏断裂与彭县隐伏背斜褶皱轴的走向一致且断距较小,该断裂的形成与背斜前翼褶皱变形有关,分析认为是一条褶皱调节性断层。文中系统地揭示了彭县隐伏活动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进一步分析断层活动性和危险性提供了依据。
- 王振南鲁人齐徐锡伟何登发何登发蔡明刚罗佳宏
- 关键词:地震解释断层转折褶皱龙门山中段
- 龙门山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四段砂体研究被引量:7
- 2018年
- 利用野外岩石露头、钻井岩心、镜下薄片和测井曲线等地质资料,研究龙门山中段逆冲推覆体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四段砂体类型及特征,分析了砂体沉积古环境以及砂体发育过程,还原了古地理条件在砂体的沉积过程中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须家河三、四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以及扇三角洲2类沉积砂岩,且煤矿富集层位,高品位烃源岩也较为发育。因此,对这一区域须家河组砂体的研究,不仅是对龙门山前陆盆地古沉积环境的恢复,也是对该区域煤藏和油气资源的远景探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邓涛李勇王伟明颜照坤
- 关键词:逆冲推覆体砂体类型须家河组龙门山中段
- 龙门山中段前缘雷口坡组构造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被引量:2
- 2018年
- 龙门山中段前缘构造带经历了多期次、多旋回的构造运动,断裂广泛发育,油气保存条件复杂且关键。通过研究前缘带构造裂隙充填方解石脉碳氧锶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构造流体成因来源、成岩环境及大气水混入情况,讨论雷口坡组油气保存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前缘推覆带雷口坡组构造流体来源复杂,既有大气水渗入,也有深部流体混入,脉体成岩环境为渗入水和沉积水混合,秀水-薄阳断裂带附近构造裂隙流体来源于同层沉积水和深部志留系流体,山前带内断裂活动相对不频繁,构造流体多来自与断裂带接触的围岩中。从前山带至山前带,大气水下渗作用逐渐减弱,雷口坡组油气保存条件逐渐变好,远离前山大断裂的山前隐伏带是雷口坡组油气勘探的重点。
- 胡迪楼章华金爱民陈超朱蓉宋晓波
- 关键词:龙门山中段方解石脉流体来源油气保存
相关作者
- 刘树根

- 作品数:488被引量:5,641H指数:47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四川盆地 龙门山 灯影组 震旦系 页岩气
- 鲁人齐

- 作品数:82被引量:695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发震断层 活动断层 龙门山中段 断层 地震
- 罗啸泉

- 作品数:39被引量:190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
- 研究主题:龙门山 成藏条件 龙门山中段 沉积相 四川盆地西部
- 何登发

- 作品数:433被引量:6,539H指数:52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 研究主题: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地质结构 几何学
- 王国芝

- 作品数:215被引量:2,174H指数:32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四川盆地 灯影组 震旦系 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