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9篇“ 鼠类密度“的相关文章
2021—2023年东营市鼠类密度监测及病原学调查分析
2024年
目的监测东营市重点地区鼠类生态学分布、密度及携带病原体流行情况,为指导当地鼠传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及粘鼠板法进行鼠类密度监测并捕获鼠类标本,提取组织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开展病原体检测。用Excel 2007和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2021—2023年,共布放鼠夹12118个,有效夹数11741个,捕获鼠类53只,总捕鼠率为0.45%;共布放粘鼠板12271个,有效板数12066个,捕获鼠类228只,总捕鼠率为1.89%。共捕获鼠类3种281只,其中小家鼠占73.31%,褐家鼠占25.98%,黑线姬鼠占0.71%;对捕获鼠类进行病原学监测,鼠类钩端螺旋体阳性15只,巴尔通体阳性12只,分别占5.34%、4.27%;混合感染钩端螺旋体及巴尔通体阳性3只,复合感染率为1.07%。结论东营市优势鼠种为小家鼠,病原学监测阳性以钩端螺旋体为主,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应进一步扩大鼠类监测覆盖面,增强病原学监测力度。
王海红苟成学刘辉马奔常永生
关键词:鼠类钩端螺旋体巴尔通体
2020年南通市鼠类密度及病原体感染状况调查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掌握2020年南通市鼠类密度及8种病原体感染状况,评估鼠类传播疾病暴发和流行风险。方法采用夹夜法和形态学鉴定监测鼠密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鼠类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莫氏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巴尔通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土拉弗朗西斯菌的感染状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鼠类汉坦病毒和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感染状况。结果2020年南通市平均鼠密度为0.24%,优势种为小家鼠,鼠密度为0.16%。农村自然村鼠密度为0.34%,在3类生境中最高。鼠密度季节消长曲线呈单峰型,5月为高峰,峰值为0.40%。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检测阳性率为17.95%,其余7种病原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2020年南通市鼠密度处于低水平,但鼠类存在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感染,对人群有致病风险,应加强相应监测。
孙斌朱平章士军李媛袁建明
关键词:鼠类病原体鼠传疾病
一种带可视窗口鼠类密度监测设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可视窗口鼠类密度监测设备。所述带可视窗口鼠类密度监测设备包括:捕鼠设备,所述捕鼠设备包括捕鼠盒,所述捕鼠盒的顶部设置有盒盖,所述盒盖上设置有可视窗口,所述捕鼠盒的两侧设置有进入洞口;两个隔板,两个所述...
陈伟明林应钦林杰
一种便于移动的鼠类密度监测盒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移动的鼠类密度监测盒,所述安装盘的顶部固定装配有鼠类探测器,所述伸缩组件内腔顶部固定装配有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装配有减速箱,所述减速箱的输出端固定装配有丝杠,所述丝杠的外侧壁上螺接有...
张德赛
2011—2019年南昌市鼠类密度及种群结构分析
2022年
目的了解南昌市不同生境鼠密度及种群构成,为制定鼠类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居民区(城区)、农村自然村(农村)和食品餐饮业,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2011—2019年南昌市全市共布放鼠夹177719夹次,有效夹170017夹次,捕获鼠类1322只,平均鼠密度为0.78%,9年间鼠密度呈下降趋势(χ^(2)=63.127,P<0.001)。不同生境鼠密度:农村自然村(2.13%)>食品餐饮业(0.62%)>居民区(0.36%)(χ^(2)=811.905,P<0.001)。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为南昌市优势鼠种,居民区和农村自然村优势种为褐家鼠,小家鼠为食品餐饮业的优势种。褐家鼠在居民区生境的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χ^(2)=22.205,P=0.005),在食品餐饮业和自然村生境均呈先升后降趋势。黄胸鼠在自然村生境、小家鼠在食品餐饮业生境的构成比均呈先降后升趋势。小家鼠在自然村生境呈下降趋势(χ^(2)=34.114,P<0.001)。结论2011—2019年南昌市鼠密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农村应作为防鼠、灭鼠重点地区。
付仁龙郑卫青柳小青吴亚云马红梅陶卉英刘仰青
关键词:鼠类
浙江省2021年鼠类密度空间分布特征与风险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描述和分析浙江省2021年鼠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全省鼠类聚集区,为防鼠灭鼠和鼠传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浙江省2021年1-11月各县(市、区)鼠密度监测数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鼠密度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浙江省2021年1-11月共布放有效鼠夹380208个,捕鼠1851只,全年鼠密度为0.49只/100夹(笼、板)。1-11月鼠密度呈升高趋势(Z=3.913,P<0.001)。鼠密度在全省范围内呈空间正相关,1、5、9和11月Moran’s I指数有统计学意义(均Z>1.96,P<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11月高-高聚集区均分布在浙南地区,与鼠密度较高地区空间分布一致;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浙北、浙东地区。结论浙江省2021年整体鼠密度处于较低水平,但存在逐月升高趋势。浙江省鼠密度存在地理区域自相关性,鼠密度较高的县(市、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浙南地区,需要关注浙南地区的鼠传疾病发病风险。
罗明宇王金娜吴瑜燕刘钦梅李天奇龚震宇
关键词:鼠密度空间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
安徽省鼠类密度及种群结构分析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调查安徽省人居环境内鼠种、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评估鼠传疾病风险和有效防控鼠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监测鼠密度,设置城镇居民区、重点行业和农村居民区3种类型监测点。利用Excel 2007和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不同生境鼠密度差异采用F检验。结果2016—2019年安徽省共布放有效鼠夹75559只,捕获鼠类326只,总体鼠密度为0.43%。捕获的鼠类中,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和黑线姬鼠的构成比分别为56.44%、31.29%、11.04%和0.92%,以褐家鼠、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农村居民区、城镇居民区和重点行业的总鼠密度分别为0.9%、0.25%和0.12%。在农村居民区、城镇居民区均以褐家鼠密度最高,分别为0.46%和0.21%。重点行业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的密度均不高。不同生境的鼠类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84.176,P=0.08)。2016年、2018年和2019年鼠密度呈现单峰曲线,高峰值出现在9月;2017年鼠密度呈现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5月和11月。农村居民区、城镇居民区的鼠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均呈现双峰曲线,高峰出现于3—5月和7—9月。结论安徽省人居环境内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农村应作为重点防控地区,应加强在鼠类活动高峰期及活跃生境的灭鼠工作,从而达到控制鼠传疾病的目的。
张家林
关键词:鼠类鼠种构成
2016-2018年吉林省鼠类密度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了解吉林省鼠类密度、种类、分布情况和季节消长趋势,科学指导鼠类防控方案的制定和鼠类防控工作的开展,保障人民健康。方法在农村居民区、城镇居民区和重点行业3个类型的生境中采用夹夜法进行监测。结果 2016-2018年共收集到有效夹为218 106只,捕鼠数为3 617只,总体鼠密度为1.66%;不同年份的鼠密度是不同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24,P<0.05);不同生境的鼠密度是不同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625,P<0.05);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总捕获鼠数的76.33%);鼠类活动高峰期在5月份左右。结论吉林省鼠类防控工作仍需继续加强,鼠类密度监测应持续开展,继续开展鼠类的综合防制,降低鼠害风险。
苏海涛刘晓杰刘维郭建华戴飚李新宇
关键词:鼠类
一种鼠类密度监测方法及监测系统
本发明涉及鼠害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鼠类密度监测方法及监测系统,其监测方法依次包括影像采集、识别感应、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和远程接收,其结构包括依次数据连接的高清摄像头、鼠类识别感应模块、影像数据采集器、信息处理模器、...
艾震武蒋孟莉林枝稳
铁路车站周边棚户区改造对车站鼠类密度的影响调查
2019年
通过调查2016-2018年某铁路车站在周边棚户区改造期间站内鼠类密度监测资料,分析车站周边棚户区改造对车站鼠类密度的影响。分析资料表明,棚户区拆除前2016年和2017年车站及股道鼠类密度基本一致,2018年棚户区拆迁后,车站站内及股道鼠类密度明显升高。建议城市棚户区改造应加快拆迁工地拆旧建新进度、车站周边有拆迁改造工程时应加大车站鼠害监测和杀灭频次、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降低车站鼠类密度,防止鼠类对铁路运输生产安全的危害和对旅客的影响。
陈栋洋付顺全
关键词:铁路车站改造工程鼠类密度

相关作者

吴建华
作品数:32被引量:87H指数:6
供职机构:银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鼠疫 自然疫源地 抗药性 新区 蟑螂
关玉辉
作品数:19被引量:120H指数:6
供职机构: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监测分析 鼠类 种群构成 蝇类 侵害率
张家勇
作品数:31被引量:157H指数:7
供职机构: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监测分析 蝇类 鼠类 种群构成 侵害率
李春晓
作品数:73被引量:193H指数:9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研究主题:淡色库蚊 抗药性 蚊虫 检测试剂盒 白纹伊蚊
雷静
作品数:61被引量:253H指数:9
供职机构:宁夏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传染病 监测分析 传染病防控 气象因素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