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29篇“ 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相关文章
1970—2019年宁夏盐池县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1970—2019年宁夏盐池县动物鼠疫监测及调查数据,为该地区自然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鼠疫主要宿主密度调查采用坑式布夹法,夜行鼠调查采用5 m夹线法;鼠体蚤的调查采取梳检鼠体表方法;取血进行鼠疫血清学检测;收集1970—2019年鼠疫相关调查数据和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70—2019年长爪沙鼠总平均密度为2.62只/hm^(2),各年度平均密度波动在0.48~40.59只/hm^(2)之间。夜行鼠调查总平均捕获率为7.57%。各年度小型鼠捕获率波动在3.13%~15.26%之间。鼠体总平均染蚤率为20.28%,各年度鼠体染蚤率波动范围在5.51%~66.42%之间;总平均蚤指数为0.41,各年度蚤指数波动在0.16~1.46之间。检出鼠疫菌267株,其中动物检菌233株,鼠疫媒介检菌34株。鼠血清学检测阳性49份,阳性为0.27%。结论盐池县动物鼠疫流行分布在花马池镇、高沙窝镇和王乐井乡,核心区在花马池镇;动物间鼠疫共发生10个年次的流行,存在明显的间隔期,最长的为16年,最短的4年。
范海华武海娅张涛
关键词: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蚤指数鼠疫菌
乌兰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分离鼠疫菌株CRISPR基因分型研究
2024年
目的应用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基因分型方法,对乌兰县分离鼠疫菌株进行CRISPR基因分型分析,以了解该地区鼠疫菌CRISPR类群和基因型。方法复苏培养乌兰县1966—2010年取自鼠疫患者、媒介昆虫和喜马拉雅旱獭的63株原始鼠疫菌株,提取其DNA,设计CRISPR的YPa、YPb、YPc 3个位点引物,利用PCR技术,对以上位点进行扩增,测定其扩增产物核酸序列并进行综合分析,将测得的CRISPR序列与文献最新报道的CRISPR Dictionary和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进行比对,探索是否存在之前未出现的CRISPR间隔(spacer)类群和基因型别,分析菌株间可能的进化关系,最终确定乌兰县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菌株的CRISPR基因库。结果63株鼠疫菌在3个CRISPR位点上共有16种spacer,其中YPa位点9种、YPb位点4种、YPc位点3种。63株鼠疫菌可被分为6个基因型,分别为G26-a1′、G26-a1′a4^(-)、G22-a4^(-)、G22、G22-a1′a4^(-)、G7,归为4大CRISPR类群,分别为Ca35′、Ca7、Ca7′、Cb4。Ca35′是该地区主要流行类群;Ca7和Ca7′分布在乌兰县东部的铜普镇和茶卡镇;Cb4仅存在于赛什克地区。结论青海省乌兰县鼠疫菌种群结构相对稳定,以Ca35′为主要种群,G26-a1′型为主要基因型,呈现显著的地区聚集特征,今后可以利用CRISPR基因分型技术加强该地区鼠疫溯源检测和防控工作。
张琪杨晓艳辛有全靳娟李胜柏吉祥张晓璐李广辉代瑞霞何建
关键词:鼠疫菌基因分型
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巴尔通体感染情况调查
2024年
目的调查巴尔通体在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类动物种群中的分布及流行特征,并研究巴尔通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进化关系,为预防控制巴尔通体的人间感染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和杭锦旗郊区采用夹夜法采集鼠类,核酸提取试剂盒提取鼠类啮齿动物肝脏组织样本DNA,应用PCR对样本核酸gltA、ftsZ、ITS基因进行检测,电泳阳性PCR产物测序,获得序列使用MEGA 11.0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确定病原体的种类。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分析不同鼠种巴尔通体感染率的差异。结果2021—2022年,共采集鼠类175只,形态学鉴定为7种。经gltA基因检测,巴尔通体阳性率为42.86%(75/175)。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鼠类中携带的巴尔通体为沙鼠巴尔通体(Bartonella gerbillinarum)、念珠菌巴尔通体(Candidatus B.negeviensis)、克拉斯诺夫巴尔通体(B.krasnovii)、格拉汉姆巴尔通体(B.grahamii)、汉赛巴尔通体(B.henselae)和B.washoensis,共计6种。长爪沙鼠、达乌尔黄鼠、黄兔尾鼠、黑线仓鼠、五趾跳鼠、子午沙鼠等6种检出阳性的鼠类间巴尔通体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此次研究检测到的巴尔通体阳性率较高,物种丰富,包含可感染人的格拉汉姆巴尔通体和汉赛巴尔通体,且存在感染宿主特异性。
刘洋李建云刘芳张喆张娇
关键词:巴尔通体遗传进化鼠类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牧场小型鼠种群分布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牧场2005—2023年小型鼠监测数据,掌握小型鼠种群分布特征,为准确开展小型鼠监测工作及动物鼠疫情预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xcel 2010分析2005—2023年小型鼠监测数据,对种群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23年布夹39 900捕鼠825只,隶属于2科7属9种,平均捕获率2.06%,黑线仓鼠为优势鼠种;平均捕获率存在年际波动,季节变化为“单峰型”;平均捕获率由高到低的生境依次是人工草场(2.86±1.47)%、山坡(2.67±2.64)%、草滩(2.19±0.89)%、林带(2.10±1.79)%、荒地(1.92±1.32)%、垄岗(1.91±1.06)%、耕地(1.85±1.58)%,以山坡波动最大;平均捕获率随地势降低,由东北向西南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牧场小型鼠种群分布不均,加强疫源地秋季灭鼠可有效控制小型鼠种群密度,加强高密度生境及重点区域监测可提高小型鼠监测质量。
闫萍康东梅陈永明牛艳芬刘广闫东
关键词:鼠疫种群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潜在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2024年
目的分析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崇礼区)和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县)2018—2021年鼠疫调查资料,对比两地宿主媒介构成和自然地理景观差异,为崇礼区潜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2021年在崇礼区和康保县采用5 m夹线法和样方法捕获鼠类,对捕获鼠类及其媒介蚤类进行分类、鉴定;开展鼠疫病原学检测;使用Excel 2010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应用SPSS 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崇礼区,采用5 m夹线法有效布夹42000夹次,捕鼠515只,捕获率为1.23%;样方法调查20个样点,未捕到鼠;获鼠体蚤218只,蚤指数为0.42;在鼠体内均未检出鼠疫菌。在康保县,采用5 m夹线法有效布夹14844夹次,捕鼠304只,捕获率为2.05%;样方法共调查1060 hm^(2),捕鼠231只,平均鼠密度为0.22只/hm^(2);获鼠体蚤821只,蚤指数为1.53;在鼠体内共检出鼠疫菌6株,其中分离自长爪沙鼠3株、黑线仓鼠2株、黑线毛足鼠1株。崇礼区黑线仓鼠平均鼠密度明显低于康保县(Z=-2.309,P<0.05)。结论崇礼区与康保县的鼠种和媒介蚤类构成有明显不同,自然地理景观也存在明显差异,崇礼区发生原发性动物间鼠疫流行的可能性不大。
刘晓伟周松闫东陈永明杨顺林王海峰刘冠纯杜越聪杨晓燕刘广高彦平王医杜国义史献明
关键词: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
2018-2022年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数据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 分析2018-2022年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的数量变化,为鼠疫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2018-2022年鼠疫监测数据和实验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2022年共调查面积10 908 hm2,捕获长爪沙鼠26 676只,平均鼠密度为2.45只/hm2,其中2018-2021年鼠密度有所下降(rs=-1.7,P<0.05);野外夜间活动鼠共调查180 982夹次,捕获4 984只,平均捕获率为2.75%,5年间野外夜间活动鼠捕获率呈下降趋势(rs=-1.0,P<0.05);媒介监测共梳鼠34 731只,染蚤鼠有8 320只,获蚤21 620匹,平均染蚤率为23.96%,共检查鼠洞799个,染蚤洞数119个,获蚤259匹,平均染蚤率为14.89%,5年间鼠体蚤及洞干蚤染蚤率皆无升降趋势,rs分别是0.5、0.6,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病原学与血清学检测结果:共解剖长爪沙鼠51 955只,分离鼠疫菌206株,平均阳性率为0.40%;共获得蚤41 407匹,分成15 906组,分离出鼠疫菌44株,阳性率为0.27%,共采集血清9 190份,检出阳性标本21份,阳性率为0.23%,5年间病原学及血清学检验阳性率的趋势检验结果分别是(rs=-0.4,P>0.05),(rs=0.2,P>0.05),提示两者阳性率的时间序列不存在升降趋势。结论 内蒙古长爪沙鼠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持续流行,人间情不断发生,应继续加强监测预警和健康教育工作,严防人间情的发生。
王庶弛李昊马娜田无非薛俊亮李建云
关键词:鼠疫长爪沙鼠监测数据
基于16S rDNA的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自毙艾鼬携带病原菌研究
2024年
目的对分离自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自毙艾鼬体内的1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分析,为疫源地内自毙动物携带未知病原菌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镜检形态疑似鼠疫耶尔森菌的菌落进行16S rDNA基因片段扩增并测序,测序结果经同源性比对后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该菌16S rDNA序列核苷酸长度为1432 bp(登录号为OR911995)。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与序列号为NR116898的基因同源性最高(99.51%),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与副蜂房哈夫尼亚菌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亲缘关系最近。结论首次自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分离到副蜂房哈夫尼亚菌。
刘晓伟周松王启盟白雪薇王海峰申小娜张懿晖闫东杨顺林候芝林杜越聪栗晓芳杜国义刘合智
关键词:鼠疫自然疫源地艾鼬
2005-2023年浙西南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间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2005-2023年浙西南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间鼠疫监测结果,掌握地区主要宿主动物及媒介的种群构成和消长趋势等,为鼠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23年浙西南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间鼠疫监测数据。宿主种群密度调查采用笼夜法,鼠体蚤指数调查方法;血清学采用放射免方法(RIP)、间接血凝检测方法(IHA)等检验鼠疫F1抗体;鼠疫细菌学检验剖检取鼠的肝、脾组织压印培养鼠疫菌,蚤类细菌学检验采取鼠疫病原体分离培养;判定按照《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和《动物鼠疫监测标准》进行。结果2005-2023年浙西南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发现鼠形动物3目5科(亚科)12属18种,室内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室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主要宿主黄胸鼠密度在0.23%~1.07%之间波动。共发现蚤类4科9属11种,染蚤率在0%~72.63%之间波动,蚤指数在0~3.23之间波动,优势种为缓慢细蚤,主要媒介印鼠客蚤平均蚤指数0.009,2014-2023年未检获印鼠客蚤;在84294份鼠形动物血清中检出鼠疫F1抗体阳性样本,1份黄胸鼠(RIP)滴度1:320,1份黑线姬鼠(IHA)滴度1:320,1份黑线姬鼠胶体金层析法与2份黑线姬鼠酶标法鼠疫抗体阳性;84294份鼠形动物肝脾样本,以及其859匹蚤类标本,均未检出鼠疫菌。结论当前浙西南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间情尚处于静息期。主要宿主与媒介昆虫种群构成及密度保持相对稳定。
潘孝猛李晔柳付明叶夏良蓝玉清黄金波
关键词:浙西南鼠疫黄胸鼠印鼠客蚤
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单核苷酸多态性种群结构分析
2024年
目的了解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简称鼠疫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种群结构及地区分布特征。方法选取1954-2020年分离自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的319株代表性鼠疫菌,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比对全球鼠疫菌系统发育树纳入的2298个SNP位点;并采用MEGA 6.0软件对319株青藏高原鼠疫菌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该疫源地鼠疫菌的SNP种群结构,描述其地区分布特征。结果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分离的319株鼠疫菌分布在5个分支中,分别为1.IN、2.ANT、3.ANT、0.PE和2.MED。1.IN分支包含209株(65.52%,209/319)菌株,为青海省鼠疫菌的优势种群,占90.51%(143/158);2.ANT分支包含83株(26.02%,83/319)菌株,为西藏自治区鼠疫菌的优势种群,占67.24%(78/116);3.ANT、0.PE、2.MED分支分别包含12(3.76%,12/319)、9(2.82%,9/319)、6株(1.88%,6/319)菌株,散在分布于青藏高原范围内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结论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的SNP种群结构较为丰富,菌株分布在1.IN、2.ANT、3.ANT、0.PE和2.MED 5个分支,总体呈现特定地区分布特征。
靳娟靳娟王艺婷李胜杨晓艳何建辛有全柏吉祥杜文琪杜文琪
关键词:鼠疫青藏高原单核苷酸多态性
甘肃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耐链霉素基因rpsL突变位点的检测
2024年
目的分析甘肃省鼠疫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耐链霉素基因rpsL序列突变特征,为突发人间鼠疫病临床用药及鼠疫菌耐药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962—2022年分离自甘肃省不同类型鼠疫疫源地376株鼠疫菌,提取DNA,根据鼠疫菌耐链霉素基因rpsL设计PCR引物和TaqMan-MGB荧光探针,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rpsL基因的突变位点,实时荧光PCR技术对甘肃省不同疫源地鼠疫菌耐链霉素基因rpsL的128位点碱基突变进行检测。结果376条rpsL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发现甘肃省不同类型鼠疫疫源地鼠疫菌rpsL基因全序列均未发生变异,不同年代的鼠疫菌rpsL基因碱基序列均相同,证实甘肃省鼠疫菌rpsL基因序列保守。376株甘肃省不同鼠疫疫源地鼠疫菌羧基荧光素(FAM)探针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对应检测rpsL基因(128:A),ΔRn(normalized reporter)>3000000;所有鼠疫菌株亚磷酰胺(VIC)探针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应检测rpsL基因(128:G),ΔRn<100000。结论建议甘肃省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动物鼠疫持续流行的鼠疫监测点实验室进行鼠疫菌耐药性监测,及时发现本地鼠疫菌rpsL基因特征,为突发人间鼠疫诊疗提供依据。
郭丽民袁育何爱伟吴斌苗克军王鼎盛徐大琴席进孝王扬扬安文静
关键词:鼠疫菌RPSL基因

相关作者

杨晓艳
作品数:161被引量:389H指数:12
供职机构: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
研究主题:鼠疫 鼠疫菌 鼠疫耶尔森菌 鼠疫自然疫源地 流行病学
辛有全
作品数:156被引量:411H指数:12
供职机构: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
研究主题:鼠疫 鼠疫菌 鼠疫耶尔森菌 鼠疫自然疫源地 流行病学
何建
作品数:110被引量:280H指数:8
供职机构: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
研究主题:鼠疫 鼠疫菌 鼠疫耶尔森菌 鼠疫自然疫源地 流行病学
靳娟
作品数:117被引量:315H指数:10
供职机构: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
研究主题:鼠疫 鼠疫菌 鼠疫耶尔森菌 鼠疫自然疫源地 流行病学
代瑞霞
作品数:114被引量:260H指数:9
供职机构: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
研究主题:鼠疫 鼠疫菌 鼠疫耶尔森菌 鼠疫自然疫源地 病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