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36篇“ 黄河下游治理“的相关文章
- 黄河下游治理方略演变及综合治理前沿技术被引量:10
- 2022年
- 较为全面地回顾了我国黄河下游治理方略的演变,着重介绍了黄河下游治理的最新科研成果——流域"分区治理"新方略。新方略将黄河河道至大堤之间的流域空间依次划分为生态移民安置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和生态湿地等功能区,利用泥沙放淤、挖河疏浚等技术手段实施滩区再造,建设嫩滩、二滩和高滩,以达成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滩槽水沙自由交换的水沙调控目标。采用新方略及相应的前沿技术治理黄河下游,有望实现治河与惠民双赢,促进沿黄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及其水生态文明建设。
- 张金良仝亮王卿段沛尚毅梓
- 关键词:黄河下游河道游荡性滩地生态治理
- 黄河下游治理钢管透水桩稳定性计算被引量:4
- 2021年
- 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示范项目提出了与河势控导工程协同配合的钢管透水桩束流输沙工程技术,以达到中水河势稳定控制、输沙能力提升与特殊洪水行洪共适应的目的。鉴于目前没有适用于河道治理透水桩工程稳定计算的模型与规范可供参考,首先,从冲刷坑深度、结构内力分布、抗倾覆稳定性计算、抗弯强度分析等方面,对钢管透水桩坝设计方法展开探讨。基于经典土力学理论提出的计算方法颇为简洁可靠,给同类结构的工程安全稳定分析提供了参考。其次,剖析位移对透水桩结构稳定的影响,明确桩体横向位移值的物理概念及工程意义,运用结构力学方法计算出透水桩水平位移,并提出可通过材料弹性模量的比值确定允许位移值的大小。结合工程实例,运用该计算方法对钢管桩及钢筋混凝土两种材料制成的桩体的稳定性加以比较,通过分析管径、桩长、壁厚等条件对结构稳定的综合影响,判定出钢管透水桩在安全稳定、施工乃至工程投资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表明,实施减冲与整体互连措施,可有效加强透水桩坝的安全稳定性。
- 侯琳张红武张罗号卜海磊龚西城施祖麟
- 关键词:局部冲刷治河工程黄河
- 黄河下游治理方略的传承与发展被引量:9
- 2021年
- 中华民族在4 000多年治理黄河的实践中,形成并传承一系列卓越的黄河治理方略,可归纳为"束水攻沙"和"宽河滞沙"两大类。结合对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变迁及水沙量演变过程的分析,浅析历史上黄河治理思想与实践的传承与发展。远古的大禹治水、汉代的"贾让三策"和王景治河证明了"宽河滞沙"方略的有效性。明代潘季驯、清代的靳辅和陈潢将"束水攻沙"治河方略付诸治黄实践并取得成功,丰富了治河理论。在王化云"宽河滞沙"治河主导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人民治黄,实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70余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奇迹。在黄河水沙量与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的今天,迫切需要探索黄河水沙运动和演变规律的新变化,制定新水沙条件下的黄河治理方略。
- 王兆印刘成刘成何耘
- 关键词:黄河治理方略束水攻沙
- 黄河下游治理方略的历史回顾被引量:5
- 2020年
- 黄河治理是中国历代事关安民兴邦的大事。在中华民族治理黄河4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治河技术,提出过各种治黄方略,形成了一系列卓越的治河思想。基于广泛的文献调研和综述,按历史时期顺序回顾了中国历代黄河下游治理的主要方略。从简单的水来土挡到筑堤分流;从单纯的治水防洪到治水与治沙相结合;从下游防洪走向了全河流治理。治理方略不断继承与发展。长期实践探索形成的黄河下游治理方略是中国历代水利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对现代黄河的治理和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传承与启示价值。
- 刘成刘成何耘何耘
- 关键词:黄河治理方略防洪拦沙
- 变化环境下黄河下游治理模式对河床冲淤的影响被引量:7
- 2017年
- 针对近年来入黄水沙量减小的形势,结合黄河下游滩区治理的新思路,利用一维水沙数学模型开展了长历时尺度的下游河道模拟研究。采用2013年汛前实测大断面作为初始地形,针对年均来沙3亿t、6亿t和8亿t三组水沙情景,分别模拟了现状宽河治理模式和防护堤窄河治理模式下下游河道未来50年的冲淤演变趋势,重点关注了累计冲淤量、沿程冲淤分布、滩槽冲淤分布和平滩流量等要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种水沙情景下窄河模式整体均较宽河模式表现为减淤,其中在来沙3亿t的情景下,窄河治理模式的减淤效果在沿程各河段均有体现;在来沙6亿t和8亿t的情景下,窄河治理模式在游荡型和弯曲型河段有所减淤,但在过渡河段增淤,可导致驼峰淤积现象,河床冲淤规律相对复杂,对治理模式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 李肖男钟德钰王彦君王彦君贾宝真王永强
- 关键词:黄河下游
- 适应新的水沙条件 加快黄河下游治理被引量:3
- 2013年
- 基于实测水沙、水位和河道断面等资料,分析了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变化、各河段冲淤变化、河道比降变化等情况。研究结果认为:小浪底水库建成以来尤其是实施调水调沙以后,黄河下游已由水少沙多、水沙搭配失调、河道持续淤积转变为来水特别是来沙大幅度减少、水沙搭配基本合理、河道持续发生冲刷;预估今后的来沙量不会比近10 a的来沙量有大的增加,河道将继续以冲刷为主的造床过程,直至达到新的冲淤基本平衡。在新的水沙条件下,建议将下游河道治理方略修改为"稳定主槽、平衡输沙,关注滩区、两岸引水和滞洪区",加快河道治理,并与水库群调控水沙等措施相互配合,以塑造出一条有利于泄洪、主槽稳定、平衡输沙、两岸自流引水及改善滩区、滞洪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新黄河。
- 彭瑞善
- 关键词:水沙条件生产堤自流引水滩区黄河下游
- 黄河下游治理开发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河南孟津以下黄河下游河段是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黄河流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强调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背景下,系统分析研究黄河下游治理开发与管理...
- 侯登峰
- 关键词:黄河下游公共管理
- 给泥沙以空间——关于黄河下游治理的反思与展望
- 2012年
- 黄河下游河道容纳泥沙的能力是有限度的,黄河下游的治理实际上是如何处理和堆放泥沙的问题。当前处理泥沙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把泥沙拦截在上、中游;二是把泥沙输送入海;三是把它堆放在河道及其两侧。本文通过估算现行河道行河年限,提出了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设想。
- 王渭泾
- 关键词:黄河下游泥沙
- 给泥沙以空间——关于黄河下游治理的反思与展望
- 黄河下游河道容纳泥沙的能力是有限度的,黄河下游的治理实际上是如何处理和堆放泥沙的问题。当前处理泥沙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把泥沙拦截在上、中游;二是把泥沙输送入海;三是把它堆放在河道及其两侧。本文通过估算现行河道行河年限,提...
- 王渭泾
- 关键词:黄河下游泥沙
- 黄河下游治理的地学基础被引量:11
- 2011年
- 从黄河下游平原沉降与沉积特性、黄河下游河道特性、黄土高原侵蚀特性、黄河中下游暴雨洪水特性等方面,阐述了黄河下游治理的地学基础的内涵,并指出自全新世以来,黄河下游的地学属性诸要素虽存在继承性演变,但并未出现根本性变化.基于对黄河下游地学属性的分析,提出了关于黄河下游治理的几点认识:(1)基于下游的堆积性河流属性,在河道治理诸措施中,放淤应当是第一位的;(2)基于下游河道的游荡属性,应在加固现有大堤的基础上给予河道必要的游荡空间;(3)基于黄河河口海洋动力弱和三角洲的演变规律,应给予黄河尾闾必要的摆动空间;(4)基于黄土高原侵蚀环境不会根本改变,中游治理应以缓解地形破碎程度,使高原地貌形态朝营造局部"夷平面"的方向改善,而生态治理则应以"退田还草"为努力方向;(5)基于不能排除未来出现历史上特大洪水的可能性,应继续以历史特大洪水作为下游防洪的设防对象;(6)提出"治黄周期律"概念,并指出不能希冀今天的黄河下游河道能够永续利用,未雨绸缪研究黄河下游人为改道和新的流路是必要的.
- 刘国纬
- 关键词:河流地学江河治理黄河洪水
相关作者
- 张红武

- 作品数:280被引量:1,655H指数:25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 研究主题:黄河下游 黄河 数学模型 泥沙 数值模拟
- 齐璞

- 作品数:62被引量:173H指数:8
- 供职机构: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黄河下游 黄河 游荡性河道 窄深河槽 小浪底水库
- 张仁

- 作品数:46被引量:341H指数:12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 研究主题:泥沙 黄河下游 黄河 三峡工程 三门峡水库
- 王渭泾

- 作品数:9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南黄河河务局
- 研究主题:黄河下游 黄河 滩区 河口治理 河口演变
- 叶永毅

- 作品数:7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试验工程 防洪对策 黄河下游治理 黄河下游 水利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