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1篇“ 麻醉方案“的相关文章
临床麻醉期间实施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方案的效果观察
2025年
分析临床麻醉期间实施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方案取得的效果。方法 选取于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患者均无手术禁忌证,结合患者麻醉方式将其分别设为观察组(喉罩全身麻醉+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组织麻醉方案)与对照组(喉罩全身麻醉方案)。评估两组麻醉状况。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相对较短,可延长镇痛时间,减少患者术后苏醒时间,P<0.05。麻醉诱导前,两组平均动脉压与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相比,P>0.05。患者切皮时、手术结束时与拔除喉罩10min后,心率等指标与麻醉诱导前相比,P>0.05;但对照组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临床领域中,对接受手术疗法的患者实施麻醉时,应对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方案加以应用,提升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性,提高镇痛持续时间,降低麻醉风险。
徐冰
关键词:临床麻醉神经阻滞麻醉
椎管内与全身麻醉方案对高龄骨科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椎管内与全身麻醉方案对高龄骨科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术后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到2024年10月本院看诊的108例高龄骨科患者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为观察组(n=54)、对照组(n=54)。以上两组患者分别实施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对两组麻醉效果指标进行观察;对比两组麻醉前(T1)、手术开始即刻(T2)、手术结束即刻(T3)、(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对患者术后3m进行电话随访,记录2组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更短,麻醉用药量更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麻醉效果指标更优(P<0.05);与T1时相比,T2~T4观察组HR、MAP数值低于对照组(P<0.05);HR、MAP组间、时间点及交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时间点HR、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m电话随访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DVT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针对高龄骨科患者实施椎管内麻醉较全身麻醉方案优势更为明显,对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可缩短手术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有效减少DVT的发生。
付荣许龙何道辉
关键词:椎管内麻醉血流动力学
不同麻醉方案对高龄合并冠心病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的影响
2025年
对高龄合并冠心病患者实施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不同麻醉方案的效果进行探讨,评估方案应用对患者术后并发症、镇痛效果等方面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高龄合并冠心病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104例,按照随机法进行分组比较,52例麻醉方案(对照组)为罗哌卡因麻醉;52例麻醉方案(观察组)为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结合各组病例麻醉后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评估,总结麻醉用药经验。结果:联合麻醉方案应用后,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平均动脉压显著较高,术中心率较低,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cTnl、BUP)较低,于对照组数据相比(P<0.05)。联合方案的应用,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较短,麻醉维持时间较长,对应指标与对照组数据比较,(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的联合方案应用后,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评分显著较低,术后首次镇痛药物使用时间较短,差异显著,(P<0.05)。此外,统计结果发现,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较短,术后住院时间较短,术后7天Barthel指数评分较高,组间差异与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罗哌卡因与右美托咪定联合麻醉方案的应用,可以有效调节术中血流动力学、提升镇痛效果,稳定患者的生理指标,进而促进患者术后身体的早日康复。因此,将其应用于高龄合并冠心病行髋关节置换术中,具有非常不错的实际效果,建议在临床麻醉方案筛选中推广应用。
王泽锋袁英张川
关键词:罗哌卡因髋关节置换术高龄冠心病
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与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方案在老年脑缺血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2025年
目的对比分析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与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方案在老年脑缺血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队列研究。抽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于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脑缺血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48例。两组均选择丙泊酚、舒芬太尼及罗库溴铵诱导麻醉,A组通过吸入七氟烷维持镇静+瑞芬太尼镇痛,B组通过滴注右美托咪定维持镇静+瑞芬太尼镇痛。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苏醒质量、氧化应激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气管插管后、手术结束前,两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均高于麻醉诱导前,且A组高于B组(P<0.05)。拔管后,B组躁动评分低于A组(P<0.05)。术后,两组血清IL-6、MDA水平高于术前,GSH-Px水平低于术前(P<0.05);且B组MDA水平低于A组,GSH-Px水平高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脑缺血手术患者麻醉中,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均安全有效,右美托咪定在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术后躁动、减轻氧化应激等方面更具优势。
李慧师爱青张健星
关键词:脑缺血麻醉七氟烷瑞芬太尼
巴马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三种麻醉方案比较
2025年
目的评价3种麻醉方案对巴马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麻醉效果,获取巴马小型猪最佳麻醉方案。方法选取18头体质量为25~30 kg健康雄性巴马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各6头。3组动物采用相同诱导药物(丙泊酚2~5 mg/kg,芬太尼5μg/kg),采用不同的维持药物(A组为丙泊酚,B组为七氟醚,C组为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仑),成功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别于麻醉前(T_(0))、缺血后30 min(T_(1))、缺血后60 min(T_(2))、缺血后90 min(T_(3))和拔管后10 min(T_(4))对3组动物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予以测量和记录,记录清醒时间、术后恶心呕吐(术后30 min)、呼吸暂停(术后30 min)发生情况。结果3种麻醉方案均适用于巴马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麻醉过程,且在实验中血流动力学保持相对稳定。相较于A组和B组,C组的HR、MAP水平变化幅度显著较小。C组的苏醒时间比A组和B组更短,C组的苏醒质量亦优于A组和B组。结论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仑不仅确保了巴马小型猪心血管的稳定性,而且实现了快速且高质量的苏醒,成为麻醉猪心血管研究期间获得可靠结果的关键要素。
郝家荣王鑫姚麒麟张文颉何生田首元
关键词:巴马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麻醉方案
三种麻醉方案在台湾梅花鹿中的对比研究
2025年
为获得台湾梅花鹿麻醉良好效果,减少动物麻醉后遗症,本试验通过单独或复合麻醉方法应用于台湾梅花鹿,以麻醉诱导时间长短、麻醉深度、麻醉后遗症为评判标准。结果表明,多咪静和盐酸氯胺酮的复合麻醉,赛拉嗪为主要成分的陆眠宁单独麻醉,两种形式麻醉效果一般;赛拉嗪和盐酸氯胺酮的复合麻醉效果最为理想。本研究旨在为台湾梅花鹿麻醉提供技术参考。
张玉稳邢秀梅
关键词:麻醉盐酸氯胺酮
艾司氯胺酮在无痛宫腔镜中应用的麻醉方案优化
2025年
目的艾司氯胺酮是静脉麻醉药物的一种,能同时产生镇静和镇痛的麻醉效果,且起效快,苏醒完全,对呼吸、循环影响小等优点。我们拟观察在宫腔镜手术中应用丙泊酚复合艾司氯胺酮、舒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2022年1月至5月我院择期宫腔镜检查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0~55岁,BMI18-28kg/㎡,ASAⅠ或Ⅱ级,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舒芬太尼+丙泊酚),B组(艾司氯胺酮+丙泊酚),每组20例。麻醉诱导方法:A组:舒芬太尼0.15μg/kg+丙泊酚1.5mg/kg;B组:艾司氯胺酮0.5mg/kg+丙泊酚1mg/kg。观察记录苏醒时间和术中丙泊酚用药总量,并记录发生低血压、心动过缓、低氧血症、丙泊酚注射痛等发生率。结果A组苏醒时间显著大于B组,同时丙泊酚用量明显高于B组。A组低血压、低氧血症和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显著性高于B组,但B组头晕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结论在妇科宫腔镜手术中,艾司氯胺酮与舒芬太尼均能提供有效的麻醉镇痛需求,但艾司氯胺酮在维持呼吸与循环稳定作用方面表现更佳,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廖碧军余浪平池勇明
关键词:宫腔镜丙泊酚
手术切口与麻醉方案改良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手术中的效果
2025年
目的:观察基于手术切口与麻醉方案改良应用于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手术(PDT)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选取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21年4月~2023年4月行PDT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为先穿刺再切开皮肤、纵切口、上挑式切口、切口长度1 cm、手术切口局部麻醉+静脉镇痛镇静+2%利多卡因5 ml气道内黏膜麻醉,对照组为先切开皮肤再穿刺、横切口、下划式切口、切口长度2 cm、手术切口局部麻醉+静脉镇痛镇静。试验组、对照组各34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及手术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导丝弯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术后出血、低氧血症、气管食管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呛咳反应、手术操作困难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手术比较,基于手术切口与麻醉方案改良应用于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手术能达到减少术中气道刺激反应(呛咳)、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从而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手术并发症。
胡平平陈万钟燕莉罗先海吴朝文杨春蕾樊丽邓伟
关键词:经皮气管切开术麻醉
腕踝针联合达克罗宁局部麻醉方案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中的镇痛效果分析
2025年
目的:探究腕踝针联合达克罗宁局部麻醉方案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2023年3月—2024年6月收治的60例行TEE检查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局部麻醉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TEE检查前,局部麻醉组采用达克罗宁局部麻醉方案,联合组采用腕踝针联合达克罗宁局部麻醉方案。比较两组行TEE检查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查时长、一次性插管成功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T2、T3、T4时刻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低于局部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检查时长短于局部麻醉组,检查时、检查后30 min的VAS评分均低于局部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局部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踝针联合达克罗宁局部麻醉方案在经食管超声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使血流动力学指标更稳定,缩短检查时间,增强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谢婷陈庆林灿烁
关键词:超声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腕踝针镇痛效果
不同麻醉方案对患者临床应用效果的比较研究
2024年
探讨不同麻醉方案对患者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90名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人。①组为规律性无痛麻醉方案;②组为持续全麻醉方案;③组为目标控制输注麻醉方案。结果 经比较,①组在T0到T5的MAP与HR与②组和③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来看,②组均明显高于①组与③组;同时,②组在躁动、恶心呕吐和呛咳的发生率上都明显高于①组与③组。结论 在进行麻醉方案选择时,规律性无痛麻醉方案和目标控制输注麻醉方案较持续全麻醉方案具有更佳的临床应用效果,能有效减少患者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并降低躁动、恶心呕吐和呛咳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对于提高患者的麻醉效果及手术结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松
关键词:麻醉方案

相关作者

余奇劲
作品数:125被引量:599H指数:13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丙泊酚 脊髓缺血性损伤 脊髓 全身麻醉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杨世忠
作品数:14被引量:14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研究主题:麻醉方案 全身麻醉 苏醒期躁动 应激反应 腰硬联合麻醉
汪小海
作品数:225被引量:2,414H指数:17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吗啡 红细胞 气管插管 术后镇痛 利多卡因
谢晓海
作品数:11被引量:62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省妇幼保健院
研究主题:罗哌卡因 麻醉方案 丙泊酚 芬太尼 麻醉
赵龙德
作品数:70被引量:205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患儿 麻醉管理 小儿 儿童 舒芬太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