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39篇“ 高层隔震结构“的相关文章
- 高层隔震结构减震机理和设计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随着《建筑抗震管理条例》的颁布,隔震建筑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以福州某办公楼隔震结构设计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软件YJK和ETABS分析了主要振型的反应谱。给出了抗震设计目标确定的方法、地震波的选取方法和减震机理,得出了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借鉴的主要结论:地震波选取时可通过观察地震波的时程曲线图的主要周期点和最大加速度值并对比反应谱与规范谱的拟合度,来判断其与建筑场地是否相适应;高层结构在底部设置隔震支座能够显著改善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谱,其减震机理并不是延迟周期而是滤波原理。
- 尤文贵张俊腾
- 关键词:减隔震地震波反应谱减震机理
- 高层隔震结构风致效应研究
-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 51408-2021)的推行,标志着隔震技术在我国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建成的隔震建筑数量超过15000栋,分布在19个省市,并仍在快速增长中。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的...
- 谭佳俊
- 关键词:高层隔震结构抗风设计风振舒适度抗风稳定性
- 某百米级高层隔震结构风致效应研究被引量:3
- 2023年
- 现行规范采用静力设计的方法可能对高层隔震结构的风致效应考虑不足,为此深入研究了高层隔震结构抗风设计与风致效应,结合现行规范提出高层隔震结构风致效应分析框架,并针对中国某百米级实际工程隔震结构展开风致效应的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现行规范采用等效静力的计算方式低估了高层隔震结构实际所受的脉动风作用,通过风荷载时程分析发现,隔震层X、Y向的水平剪力相比风荷载标准值作用分别增加了23.8%和27.7%,但从设计的角度出发,现行规范取1.4的分项系数能满足隔震层抗风稳定性的要求;在10年一遇风荷载作用下,高层隔震结构顶部存在舒适度的问题,最大风振加速度达到16.2 cm·m^(-2),超出规范限值8%;在1年一遇风荷载作用下,高层隔震结构顶部的最大风振加速度达到7.6 cm·m^(-2),其居住舒适性更难以满足,高层隔震结构的舒适度问题在今后的抗风设计中应予以重视;提出的分析框架能较系统和全面地反映高层隔震结构风致效应,可为现行规范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 谭佳俊谭平吴玖荣冯德民
- 关键词:高层隔震结构抗风设计风致效应抗风稳定性风振舒适度
- 一种设置竖式水平隔震层的高层隔震结构抗倾覆措施及初步分析
- 2023年
- 高层结构采用隔震措施后,一方面由于缺少可行的抗拉措施导致隔震层抗倾覆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高层结构自振周期较长导致隔震效果不及自振周期较短的多层结构,使得高层结构隔震受到限制。为此本文采取一种高层结构水平隔震措施,除水平隔震层外,设置竖式水平隔震层及固定构件,对隔震结构沿高度提供抗倾覆水平力及阻尼。这种措施构造上具备充分的抗倾覆、抗风、耗能能力。初步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大震作用下结构处在弹性状态,隔震效果显著。
- 赵世峰程文瀼
- 关键词:高层隔震抗倾覆
- 高层隔震结构受拉损伤破坏界限设计理论及易损性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针对高层隔震结构在强震下存在的结构整体摇摆和隔震支座受拉问题,基于扭转耦联及振型质量等效原理建立了简化的高层隔震结构平动-摇摆双质点模型。利用反应谱法得到了支座受拉、损伤和破坏界限地震影响系数公式,并分析了结构高宽比、支座设计面压以及支座布置列数对理论界限最大地震影响系数的影响。振动台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表明界限地震影响系数理论解与振动台试验及数值模拟结果一致。最后对高宽比为3,4和5的框架-剪力墙隔震结构进行了支座受拉、损伤和破坏界限易损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高宽比下支座界限理论推导值较为准确,与数值模拟结果的误差较小,研究成果可为高层隔震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 刘文光岳圣张强王宇端
- 关键词:高层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易损性分析
- 百米级高层隔震结构一体化设计及风振舒适度评估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后简称《隔标》)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指导隔震设计的国家级标准。由于目前基于新规范完成隔震设计的实际工程较少,尤其是百米级高层隔震结构在我国还尚属少见,为此针对某百米级住宅公寓楼实际工程展开研究,根据《隔标》完成隔震设计,并从经济性的角度出发,对比了一体化直接设计法与传统分部隔震设计法的配筋结果;最后结合现行规范对高层隔震结构的风振舒适度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一体化直接设计方法在显著提升隔震结构安全的同时还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即使隔震结构设防目标由小震提升至中震,即地震作用提升约3倍的前提下,该高层隔震结构总用钢量的增加仍控制在15%以内;百米级高层隔震结构在1年、10年风荷载作用下均出现了舒适度问题,最大风振加速度响应分别达到了10.3 gal和18.0 gal,超出规范限值71.7%和20%,在未来的隔震结构抗风设计中,高层隔震结构的风振舒适度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 谭佳俊谭平吴玖荣冯德民
- 关键词:高层隔震结构隔震设计数值模拟风振舒适度
- 基于简化模型的高层隔震结构选波方法研究
- 2021年
- 地震动输入是影响高层隔震结构时程分析结果可靠性的重要因素。文章建立能反映高层隔震结构变形和动力特性的简化模型,并以此作为分析对象,基于双频段选波方法对不同自振周期的模型进行时程分析,研究高层隔震结构时程分析选取地震动记录时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以结构隔震层、顶层的位移和加速度反应作为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不同天然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采用反应谱双频段选波方法应合理选取控制频段;基于地震信息的选波方法与结构动力特性无关,且没有把降低结构反应的离散性作为选波目标,但合理选取并控制地震动参数也能有效降低反应的离散性;最不利选波方法能有效筛选出对结构破坏性较大的记录,但离散性较大,该方法适用于校核结构的抗震性能。
- 李金风王德才华贝种迅
- 关键词:高层隔震结构简化模型
- 高层隔震结构摇摆提离效应与易损性初探被引量:1
- 2021年
- 为了评估高层隔震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存在的摇摆倾覆风险,基于叠层橡胶支座的拉伸临界性能状态,建立了高层隔震结构的摇摆倾覆界限理论,并给出了支座拉伸界限、支座损伤界限和结构倒塌界限三个临界角度的表达式。进一步选取隔震层摇摆角度为工程需求参数(Engineering Demand Parameter,EDP),通过IDA分析得到结构性能曲线,完成了不同高宽比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易损性分析,并讨论了地震动特性对摇摆倾覆易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远场地震动以及脉冲型地震作用下结构损伤概率更大,结构的高宽比越大损伤概率越高,地震动峰值为0.5 g时,结构高宽比为6、4.5和3时,支座损伤概率分别为45%、10%和0。
- 吴姜霖杨巧荣张强李雪
- 关键词:高层隔震结构易损性分析
- RC框架-核心筒高层隔震结构支座拉应力控制方法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合理控制隔震支座拉应力是RC框架-核心筒高层隔震结构设计的关键难点问题。采用4种拉应力控制方法对一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3g)、高度为98.1m的基本案例进行了拉应力控制,综合考虑控制效果和上部结构材料用量对比分析了各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增大结构整体刚度可较好控制拉应力,但会显著提升材料用量和工程造价;调整支座方案可一定程度降低拉应力,基本不会改变隔震设计关键指标;优化外框架与内核心筒尺寸也可较好控制拉应力且基本不会改变材料用量和工程造价;优化外框架与内核心筒尺寸,结合支座优化可获得与增大结构整体刚度相近的控制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该类结构的拉应力优化控制流程体系,相比于传统方法,可采用较少的额外经济投入获得更好的拉应力控制效果。相关研究成果可为RC框架-核心筒高层隔震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
- 尹传印解琳琳李爱群李爱群陈曦陈曦閤东东
- 关键词:高层隔震结构框架-核心筒拉应力控制方法
- 风和地震作用下PC框架-剪力墙高层隔震结构响应分析
- 21世纪以来,建筑产业大环境呈现出“环保要求更严格”、“劳动力越发短缺”的趋势,在新的发展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凭借绿色环保、节省劳动力成本等优势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隔震技术凭借成熟的理论基础、优良的减...
- 李阳阳
- 关键词:装配式结构剪力墙基础隔震地震响应风振响应
相关作者
- 刘文光

- 作品数:225被引量:980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
- 研究主题:隔震结构 隔震 振动台试验 隔震支座 地震反应
- 何文福

- 作品数:211被引量:490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
- 研究主题:隔震结构 隔震 地震响应 铅芯橡胶支座 隔震支座
- 祁皑

- 作品数:166被引量:870H指数:15
- 供职机构: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隔震结构 隔震 振动台试验 基础隔震 地震反应
- 李爱群

- 作品数:1,141被引量:6,534H指数:37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
- 研究主题:结构健康监测 阻尼器 悬索桥 隔震 工程结构
- 付伟庆

- 作品数:39被引量:187H指数:10
-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地震反应 隔震结构 磁流变阻尼器 振动台试验 磁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