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90篇“ 骨淋巴瘤“的相关文章
- 脊柱原发性骨淋巴瘤^(18)F-FDG PET/CT影像表现
- 2024年
- 目的:探讨脊柱原发性骨淋巴瘤(PBL)^(18)F-FDG PET/CT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确诊的12例脊柱PBL的^(18)F-FDG PET/CT影像表现,对肿瘤发生部位、骨质破坏类型、软组织肿块密度及侵犯范围、^(18)F-FDG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进行分析。结果:(1)病变部位:1例累及颈椎,3例累及胸椎,4例累及腰椎,2例同时累及胸腰椎,2例累及骶椎。(2)骨质破坏类型:溶骨型骨质破坏9例,混合型骨质破坏3例。(3)软组织肿块:呈等或稍低密度,包绕椎体者11例,侵及椎管内者3例。(4)SUVmax:摄取范围为9.8-25.9(15.12±4.13)。结论:脊柱PBL常表现为FDG代谢明显活跃,结合CT密度及形态特征能够提高该病的诊断。
- 刘义平罗雪松
- 关键词:脊柱原发性骨淋巴瘤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氟代脱氧葡萄糖
- 儿童原发性骨淋巴瘤11例并文献复习
- 2023年
-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骨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治疗及预后等。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1例初诊为原发性骨淋巴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发病年龄、原发受累部位、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是否骨折及临床转归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1例患儿均为初治原发性骨淋巴瘤,中位发病年龄8.6岁(2.7~12.3岁),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7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L)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1例;首发症状为骨痛8例,局部肿胀1例,跛行1例,发热1例;临床分期Ⅰ期1例,Ⅱ期7例,Ⅳ期3例;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股骨、胫骨。所有患儿均依据不同病理类型接受化疗,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7~80个月)。10例完全缓解,1例BLL患儿化疗缓解后因骨髓复发死亡。结论儿童原发性骨淋巴瘤临床表现隐匿,以DLBCL多见,接受规范治疗预后良好。
- 冯字清段彦龙金玲伏利兵张宁宁张永红
- 关键词:淋巴瘤骨肿瘤儿童预后
- 12例原发性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PBL)的临床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2例PBL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2例患者病理类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中男5例,女7例;中位年龄59岁;主要发病部位为股骨(4例)和脊柱(3例);6例行放化疗联合治疗,6例行单纯化疗;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8.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4.4(95%CI 9.5~19.3)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2.1(95%CI 11.1~33.1)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美国东部肿瘤研究组(ECOG)评分、有无软组织侵犯、初始治疗是否达完全缓解与总生存时间有关,β2微球蛋白水平、有无软组织侵犯与无进展生存时间有关(P<0.05)。而国际淋巴瘤预后指数(IPI)评分无论对于总生存时间还是无进展生存时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β2微球蛋白水平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IPI对PBL患者预后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讨论,β2微球蛋白处于正常水平的PBL患者预后较好。可考虑根据β2微球蛋白水平,探讨针对PBL更合适的IPI评分模型。
- 李君徐开林朱锋
- 关键词:原发性骨淋巴瘤预后
- PET/CT在原发性骨淋巴瘤的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瘤类型,本研究主要分析PBL的^(18)F-FDG PET/CT影像学征象,以期提高PB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并进行准确分期从而指导临床进行精准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PET中心2018年3月—2020年10月检查的10例初诊原发性骨淋巴瘤患者的PET/CT、MRI影像征象及相关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为29~73(46.0±7.4)岁,其中10例患者于治疗前行PET/CT检查,8例患者行局部MRI检查;以骨活检作为金标准,分析PBL的发生部位,并分析PET/CT对PBL累及病灶的检出率。结果PBL患者临床症状以局部疼痛为主;10例PBL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占5例。^(18)F-FDG PET/CT在所有患者(10例)均呈高摄取,SUVmax为2.7~17.5(10.2±5.2),其中8例患者为多发病灶(ⅣE期),仅2例患者为单发病灶(ⅠE期);4例患者仅累及四肢骨,2例患者仅累及中轴骨,4例患者同时累及轴心骨和四肢骨;其中6例患者病灶浸润周围软组织形成团块病灶。MRI影像缺乏特异性,以T_(1)WI等/低信号、T_(2)WI高/稍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18)F-FDG PET/CT病灶检出率为94.5%,MRI病灶检出率为89.1%。结论^(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能较好地显示骨骼受累的情况并准确判断是否存在上位引流淋巴结受累或结外病变,在PBL诊断及分期等方面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冯洪燕涂宁王科肖雄王超卜丽红
- 关键词:原发性骨淋巴瘤核磁共振成像
- 超声鉴别儿童颅面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与骨淋巴瘤的临床价值
- 2023年
- 目的探讨超声鉴别儿童颅面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与骨淋巴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证实的颅面部LCH患儿30例(LCH组)和骨淋巴瘤患儿46例(淋巴瘤组),应用超声观察两组病灶数量、最大径、内部液化、骨质破坏情况(骨缺损、骨性强回声)、病灶内血流及有无周围淋巴结,并比较上述超声征象的差异。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鉴别诊断颅面部LCH与骨淋巴瘤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建立联合诊断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超声征象及联合诊断模型鉴别LCH与骨淋巴瘤的诊断效能;采用校准曲线评估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间的拟合优度,Bootstrap自助抽样法对其校准度进行内部验证。结果两组病灶数量、骨缺损、骨性强回声、内部液化、病灶内血流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数量、骨缺损、骨性强回声均为鉴别诊断LCH与骨淋巴瘤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建立联合诊断模型为:Logit(P)=-0.583+2.122×病灶数量-3.413×骨缺损+4.407×骨性强回声。ROC曲线分析显示,病灶数量、骨缺损、骨性强回声鉴别LCH与骨淋巴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7、0.728、0.846,联合诊断模型的AUC为0.940,高于各超声征象单独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诊断模型的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贴合良好;内部验证结果显示,联合诊断模型的AUC为0.927。结论超声有助于儿童颅面部LCH与骨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基于各超声征象建立的联合诊断模型可显著提高诊断效能,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种静敏王玉胡艳秀卫鑫贾立群王晓曼
- 关键词:超声检查骨淋巴瘤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儿童
- 四肢原发性骨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 分析四肢原发性骨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四肢原发性骨淋巴瘤临床和影像特点。结果 本组12例,男9例(75.0%),女3例(25.0%),年龄10~67岁,平均45.7岁。临床症状主要为局部疼痛。本组12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9例(75.0%)。单发病灶10例(83.3%),多发病灶2例(16.7%)。CT检查12例患者共14个病灶,溶骨型骨质破坏7个(50.0%),浸润型骨质破坏5个(35.7%),混合型骨质破坏2个(14.3%)。其中偏心性破坏7个病灶(50.0%),2个病灶存在“浮冰征”(16.7%),2个病灶有骨膜反应(16.7%),3个病灶(21.4%)存在病理性骨折。增强扫描病变轻中度不均匀强化。MRI检查3例患者,均在T_(1)WI呈等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1例,呈混杂信号2例。结论 “浮冰征”、偏心性骨质破坏以及大于骨质破坏范围的软组织肿块,对诊断四肢原发性骨淋巴瘤具有一定特征性。
- 冯强强李新彤钱占华程晓光张薇宫丽华于爱红
- 关键词:淋巴瘤骨肿瘤
- 原发性骨淋巴瘤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报道
- 2022年
- 原发性骨淋巴瘤(PBL)属于原发结外淋巴瘤的罕见类型,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及漏诊。原发性骨淋巴瘤合并双重肿瘤者更为罕见。现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骨淋巴瘤合并甲状腺癌的病例资料报道如下,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患者,女,46岁,主因腰痛3个月,加重伴双下肢麻木1个月就诊于骨科。无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查腰椎CT(图1)及MR(图2)示腰4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伴病理性骨折,病变突入椎管内致椎管狭窄,周围见软组织肿块,腰2椎体斑片状骨质破坏。行后路腰椎椎板及附件肿瘤切除术、脊髓和神经根粘连松解术、骨移植术。术后病理:(腰椎)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结合免疫标记结果符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非生发中心细胞来源。
- 顾桂颖陈明欣白元松卢振霞
- 关键词:原发性骨淋巴瘤双下肢麻木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性骨折骨移植术生发中心
- 初治原发性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长期预后分析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分析原发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血液淋巴肿瘤中心收治的2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1例患者均为初治原发骨淋巴瘤,中位发病年龄40岁,其中19例患者以疼痛起病,9例患者为单发骨病灶。全组有12例患者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余为间变大细胞淋巴瘤(6例)和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部分患者联合放疗和/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8例临床缓解(CR 15例,PR 3例)。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5年PFS、OS率分别为63.7%和67.5%。单因素分析显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利于提高PFS(P=0.045),单发骨病变更有利于提高OS(P=0.015);患者年龄、性别、分期、ECOG评分、LDH水平、B症状、放疗对PFS、OS的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骨淋巴瘤发病年龄较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最常见病理类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是否单发骨病变对预后有一定影响。
- 仲凯励曹宝平郭晓川黄乐富王伟霞王斌张伟京
- 关键词:淋巴瘤预后
- 二例单发原发性骨淋巴瘤的^(18)F-FDG PET/CT鉴别诊断
- 2022年
- 原发性骨淋巴瘤(PBL)是一种罕见的结外淋巴瘤, 单发病灶的PBL更为罕见, 其影像学表现有溶骨破坏、软组织肿块、骨质密度不均等, 形态学上缺乏特异性, 仅从病变部位的CT或MRI的影像学表现很难做出准确诊断。笔者选取了2例行^(18)F-FDG PET/CT显像且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单发病灶的PBL患者,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 从其临床特征和PET/CT影像学表现等方面综合分析, 与其他骨恶性肿瘤及骨良性疾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总结分析诊断思路, 得出相对准确的影像学诊断, 为临床提供帮助。
- 翟淑丹朱磊张利卜杨钊宋秀宇徐文贵
- 关键词:骨恶性肿瘤原发性骨淋巴瘤软组织肿块单发病灶结外淋巴瘤PET/CT
- 18F-FDG PET/CT在继发性骨淋巴瘤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 目的:分析继发性骨淋巴瘤的18F-FDG PET/CT影像,比较PET/CT不同摄取表现诊断骨髓浸润与骨髓活检(bone marrow biopsy,BMB)的一致性,探讨18F-FDG PET/CT是否能取代BMB用于...
- 陈香
- 关键词:PET/CT骨髓浸润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骨髓浸润骨髓活检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骨髓浸润骨髓活检
相关作者
- 徐勇

- 作品数:94被引量:138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 研究主题:文献复习 多发性骨髓瘤 预后 基因分析 临床病理
- 陈兵

- 作品数:284被引量:337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
- 研究主题:多发性骨髓瘤 文献复习 造血干细胞移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小板
- 许景艳

- 作品数:152被引量:226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 研究主题:文献复习 造血干细胞移植 藤黄酸 多发性骨髓瘤 淋巴瘤
- 周敏

- 作品数:247被引量:664H指数:11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 研究主题:文献复习 腔内治疗 主动脉夹层 氨磷汀 腔内修复术
- 欧阳建

- 作品数:409被引量:794H指数:13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 研究主题:文献复习 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 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