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79篇“ 颈椎前路减压“的相关文章
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 分析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03-2023-04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的98例颈椎病,将术后是否并发C_(5)神经根麻痹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椎间孔狭窄、是否出现脊髓内缺血信号、是否出现C_(4~5)节段T2信号改变、是否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Cobb角矫正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因素。结果 98例中有30例术后并发C_(5)神经根麻痹,其中9例累及右上肢,21例累及左上肢。C_(5)神经根麻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肌肉力量康复训练,术后3个月内感觉功能明显恢复,上肢肌力恢复至4级,具有生活自理能力。C_(5)神经根麻痹患者与未出现C_(5)神经根麻痹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糖尿病、出现脊髓内缺血信号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合并椎间孔狭窄、出现C_(4~5)节段T2信号改变、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Cobb角矫正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椎间孔狭窄(OR=5.359,95%CI为1.619~17.733,P=0.006)、出现C_(4~5)节段T2信号改变(OR=6.500,95%CI为1.995~21.181,P=0.002)、Cobb角矫正度>10°(OR=3.386,95%CI为1.189~9.641,P=0.022)、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R=3.625,95%CI为1.239~10.604,P=0.019)是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结论 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容易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症状,临床医师需重点关注合并椎间孔狭窄、出现C_(4~5)节段T2信号改变、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Cobb角矫正度>10°的患者,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少此类并发症发生。
李金超侯海燕宋佳
关键词:颈椎病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以钩椎关节“拐点”作为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定位标志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2025年
目的基于颈椎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和MRI测量颈椎钩椎关节“拐点”解剖学参数,为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提供安全、有效的定位标志。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4年1月符合选择标准的正常成人颈椎CTA和MRI影像学资料。其中颈椎CTA数据326例,男200例,女126例;年龄22~55岁,平均46.7岁。MRI数据300例,男200例,女100例;年龄18~55岁,平均43.7岁。基于CTA数据构建C_(3)~C_(7)三维模型,上面观测量左、右侧钩椎关节“拐点”至椎动脉内侧壁距离(uncinate process“inflection point”to vertebral artery distance,UIVD)、钩突顶点至椎动脉内侧壁距离(uncinate process tip to vertebral artery distance,UTVD),双侧钩椎关节“拐点”间距(uncinate process“inflection point”to“inflection point”distance,UID),以及左、右侧钩椎关节长轴与矢状面夹角(uncinate process long-axis to sagittal angle,ULSA)、经钩椎关节“拐点”横突孔后内侧壁切线与矢状面夹角(uncinate process“inflection point”to transverse foramen-sagittal angle,UITSA);前面观测量左、右侧椎体前方钩椎关节与矢状面夹角(anterior uncinate process to sagittal angle,AUSA);后面观测量左、右侧椎体后方钩椎关节与矢状面夹角(posterior uncinate process to sagittal angle,PUSA)。基于MRI测量左、右侧钩椎关节“拐点”至同侧硬膜囊外侧缘距离(uncinate process“inflection point”to dural sac distance,UIDD)以及硬膜囊宽度(dural sac width,DSW)。观察C_(3)~C_(7)测量参数变化趋势,比较不同性别和同节段左、右侧间测量参数差异,以及同节段UID、DSW差异。结果CTA各测量参数从C_(3)~C_(7)节段均呈总体逐渐增大趋势,同节段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同节段UIVD、UTVD、UID均大于女性,其中C_(3)、C_(6)节段UIVD、UTVD以及C_(3)、C_(6)、C_(7)节段UI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测量的DSW从C_(3)~C_(7)节段总体呈逐渐增大趋势,且女性C_(6)
江剑峰马俊杨茂宇韩尧政苏林涛雷昌宇葛晨光康辉
关键词:影像学研究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切除与保留后纵韧带的对比研究
陈威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5(C_(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68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1例,女227例,年龄(46.79±10.06)岁。所选患者均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是否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分为发生组(42例)和未发生组(426例)。收集并整理所选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使用单因素分析(χ^(2)检验、t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分析预测价值。结果发生组术后C_(4/5)椎间隙高度[(9.05±0.44)mm]及C_(3-5)脊髓高信号患者占比[42.86%(18/42)]均高于未发生组[(8.12±0.61)mm、8.22%(35/426)],术前C_(4/5)椎间孔横径小于未发生组[(3.01±0.56)mm比(4.10±0.79)mm],C_(4/5)水平脊髓旋转角度(SRA)大于未发生组[(6.14±0.85)°比(3.46±0.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C_(4/5)椎间隙高度高、术前C_(4/5)椎间孔横径小、C_(4/5)水平SRA大、C_(3-5)脊髓高信号是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患者C_(5)神经根麻痹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08、2.489、2.757、2.214,均P<0.05)。预测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95%CI:0.887~0.940)。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患者发生C_(5)神经根麻痹与术后C_(4/5)椎间隙高度高、术前C_(4/5)椎间孔横径小、C_(4/5)水平SRA大、C_(3-5)脊髓高信号有关,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李敏郭一帆
关键词: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门型钢板在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生物力学分析
李森立
微创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研究微创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mini open endoscope assisted-ACDF,MOEA-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于医院因CSR接受手术的患者,包括常规ACDF组与MOEA-ACDF组,评估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情况,手术后VAS疼痛评分、JOA评分、C_(2-7)Cobb角、手术节段前柱高度,以及伤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血肿形成、脑脊液漏、神经损伤、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果纳入常规ACDF组患者41例,MOEA-ACDF组患者41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之间相比,术后VAS疼痛评分、JOA评分、C_(2-7)Cobb角、手术节段前柱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ACDF组相比,MOEA-ACDF组手术时间稍长(P=0.02)。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下降,JOA评分、C_(2-7)Cobb角、手术节段前柱高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无患者出现伤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血肿形成、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MOEA-ACDF技术治疗CSR,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恢复颈椎高度与曲度,获得与常规ACDF术相似的临床效果,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虽然MOEA-ACDF技术手术时间较常规ACDF术稍延长,但其具有手术视野清晰开阔、深部聚焦、照明良好、出血少、创伤小的优点,进而方便术者进行颈椎间盘摘除、神经根管松解、后纵韧带切除等操作,减少神经、脊髓、硬膜和椎动脉损伤,是一项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技术。
王益徐彬陈杨达豪徐卫星盛红枫
关键词:内镜辅助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微创神经根型颈椎病
显微镜辅助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在颈椎病治疗中的效果探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究显微镜辅助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在颈椎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烟台业达医院2019年2月~2020年6月收治的78例颈椎病患者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A、B组。A组38例实施标准开放ACDF治疗,B组40例实施显微镜辅助ACDF。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参数,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分别对两组术前、术后1年的疼痛度、颈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测量颈椎Cobb角,并计算颈椎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B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均较A组少(P<0.05),术后住院时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发生2例脑脊液漏,B组无并发症发生,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同组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年NRS、JOA评分、颈椎Cobb角均明显改善(P<0.05),而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颈椎神经功能改善率89.47%与B组的92.50%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颈椎病患者实施显微镜辅助ACDF的治疗效果较好,且具有手术用时短、术中失血量少等优势。
孙鸣晓王金财
关键词:显微镜手术颈椎病
零切迹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
2024年
了解零切迹颈椎融合器在临床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具体效果。方法 筛选接受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干预的80例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具体时间段是在2020年7月-2023年6月之间,根据治疗方式不同有效分组,对照组选择传统钉板系统,研究组选择3D显微镜下零切迹颈椎融合器系统。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之后可以确认,研究组的临床JOA评分更好且吞咽困难以及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发生几率更少(P<0.05);但是两组的手术时间、整体出血量与住院时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使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的临床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自身的颈椎功能,并降低术后治疗期间吞咽困难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综合发生率,可以推广应用。
吴楚光仇振茂黄海滨肖宇明莫利清
关键词: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显微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与开放式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
2024年
目的 比较显微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与开放式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4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组(42例)和研究组(42例)。传统组采用开放式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显微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和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疼痛程度、颈椎功能和影像学结果。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和住院时间短于传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和术中出血量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传统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应用显微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治疗比开放式手术疗效更显著,且改善手术指标、术后3个月疼痛程度、颈椎功能和影像学结果更显著。
林仙德罗元标
关键词:显微镜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开放式手术
ROI-C零切迹融合器与传统钛板在双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针对双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术中应用ROI-C零切迹融合器与传统Cage+钛板内固定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方法以2018年1月~2021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收治的65例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双节段ACDF手术,根据术中内植物分为两组:ROI-C组31例,术中植入ROI-C零切迹融合器;Cage+钛板组34例,术中均植入Cage+前路钛板固定。术后随访2年以上,对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进行分组比较。结果与Cage+钛板组相比,ROI-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缩短(P<0.05),且ROI-C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P<0.05)。ROI-C组术后出现吞咽困难2例(6.45%),均为轻度;Cage+钛板组出现8例(23.53%),其中轻度6例、中度2例,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和NDI指数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Odoms标准:ROI-C组优19例、良12例,Cage+钛板组优20例、良14例,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C_(2-7) Cobb角和节段前凸角均获得了显著的矫正(P<0.05),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截止末次随访,两组均获得植骨融合,融合率均为100%;ROI-C组未见嵌片松脱和融合器明显位移等现象,Cage+钛板组未见钛板松脱、断裂等现象。结论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ACDF应用ROI-C融合器和Cage+钛板均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应用ROI-C融合器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降低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
马龙邹海涛盛伟超孙国绍
关键词: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相关作者

任先军
作品数:309被引量:1,203H指数:18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椎动脉损伤 颈椎 椎动脉 颈椎间盘突出症
汤逊
作品数:384被引量:712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治疗 脊髓损伤 内固定
周田华
作品数:268被引量:362H指数:11
供职机构: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
研究主题: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治疗 阳离子脂质体 内固定 前路减压
杨惠林
作品数:1,595被引量:8,977H指数:43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 腰椎 脊柱骨折 骨水泥
徐永清
作品数:1,854被引量:5,194H指数:30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皮瓣修复 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