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99篇“ 颈总动脉分叉“的相关文章
一种用于动脉分叉处闭塞的双保护伞输送导管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动脉分叉处闭塞的双保护伞输送导管,属于介入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该导管包括第一导管、第一输送组件、第二输送组件;所述第一导管内具有轴向延伸的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输送组件设置在第一腔室内,用于输送...
李帅
动脉分叉处几何形态与中青年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证明,血管的几何形态与血流动力学密切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不同于老年脑卒中患者,其传统危险因素占比较低,为探究...
孙颖
关键词:脑卒中颈动脉血管CTA
动脉动脉内径比联合动脉分叉角同动脉起始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究动脉动脉内径之比联合动脉分叉角同动脉起始处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方法:  研究者将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于 2016年10月至 2018年 6月行头动脉弓 CTA患者按性别与年龄分组...
孙万京
关键词:颈内动脉
双侧动脉分叉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被引量:4
2019年
报道1例54岁女性、双侧动脉分叉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发现右侧部肿物13年,增大2个月,无其他症状。B超:双侧动脉分叉处均示低回声团块,内血流信号较丰富;部CT平扫病灶均匀略低密度,动脉期病灶均匀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幅度降低,内、外动脉呈"杯口样改变";部MR:病灶T1WI均匀低信号,T2WI均匀高信号,DWI高信号。病理: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韩合理薛峰刘志晶郁万江
关键词:血管内皮瘤磁共振成像
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动脉体瘤患者外科治疗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对比分析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术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17例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神经鞘瘤组)和76例动脉体瘤(动脉体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手术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临床特征相似。神经鞘瘤组手术时间较短[(94±31)min比(159±53)min,P<0.01],术中出血量较少[(110±96)mL比(356±239) mL,P<0.01],需要切除动脉概率较小(11.8%比68.4%,P<0.01)。两组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神经鞘瘤组无恶性病变,动脉体瘤组恶性病变5例(6.6%)。神经鞘瘤组的肿瘤直径较动脉体瘤组大[(4.5±1.4)cm比(3.1±1.0) cm,P<0.01]。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动脉体瘤患者术前临床表现类似,但动脉体瘤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动脉切除率较高,瘤体恶性病变的概率较高,临床处理时应给予更多关注。
邵华刘斐张薇王利新陈斌蒋俊豪董智慧石赟郭大乔符伟国
关键词:神经鞘瘤颈动脉体瘤
动脉分叉部的几何形态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2018年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分叉部的几何形态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187例同时行动脉CT血管造影和头颅MRI检查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无关(P>0.05)。高血脂、动脉分叉部角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关(P<0.05)。正常人的动脉分叉部的几何形态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明显不同(P<0.05)。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动脉分叉角及相邻血管内径均明显大于正常人群(P<0.05)。结论:脑缺血性疾病患者的动脉分叉角度更大,动脉分叉角度很有可能作为一个预测脑缺血性疾病的有用指标。
冯军屏黄松盛伟华陆祎宋黎涛
关键词:颈动脉分叉脑缺血性疾病
动脉体瘤与动脉分叉处神经源性肿瘤对照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动脉体瘤与动脉分叉处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要点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11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动脉体瘤16例和动脉分叉处神经源性肿瘤14例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过程及随访等。结果两组的年龄、性别、既往状况、临床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虽然两组的肿瘤大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动脉体瘤组的手术时间要显著长于神经源性肿瘤组[(119±46)vs.(65±13)min,P<0.05],前者的术中失血量也显著高于后者[(230±127)vs.(89±38)mL,P<0.05]。动脉体瘤组手术完整切除肿瘤15例(15/16,93.8%),6例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动脉重建术;术后出现轻度舌下神经受损症状1例,出现Horner综合征1例。神经源性肿瘤组14例全部完整切除,均未阻断动脉血流;术后出现声音嘶哑1例,Horner综合征3例。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17±7)dvs.(14±5)d,P>0.05]。结论动脉体瘤与动脉分叉处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术前确诊有一定困难,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充分的术前评估及相关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李光鑫辛世杰张健杨栋丁奎王雷李璇段志泉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神经源性肿瘤外科手术
动脉分叉处易发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动脉分叉处易发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机制。方法 372例动脉AS的患者为对象,共观察476处斑块,分析发病率,管径狭窄程度及峰值血流速度。结果与CCA,ICA,ECA比较,BIF处AS发生率最高,峰值血流速度增快。结论动脉分叉处易发AS,与该处特殊的解剖结构导致的低剪切力区密切相关。
徐军明任秀英郑莉娟赵仲举张静游英彭樱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剪切力
动脉分叉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0年
郭宝生任卫东杨军喻晓娜黄瑛杨华刘守君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超声诊断价值血管形态学体循环系统管腔狭窄
MSCTA评价动脉分叉正常解剖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MSCTA(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动脉分叉(CCAB)解剖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08年在我院行动脉MSCTA、结果正常的50例受检者图像。分别对其进行形态分型、测量CCAB的夹角及分叉高度。结果:CCAB形态中1类4例,占8%;2类26例,占52%;3类20例,占40%。CCBA夹角大多数在300~400之间,占55%;其中右侧占58%,左侧占52%。CCAB的高度78%在同一水平,22%的人不在同一水平,最大相差14mm。结论:应用MSCTA可以准确评价CCAB的解剖,为进一步分析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技术。
王学廷潘为领王涛
关键词:颈动脉分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相关作者

毛天杰
作品数:30被引量:276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血管回声跟踪技术 颈动脉弹性 超声评价 左室心肌 高血压患者
刘丰春
作品数:108被引量:467H指数:13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解剖学 影像 CT 断层解剖 X线测量
牛振英
作品数:20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研究主题:超声诊断 妊娠合并症 超声检查 超声显像 超声表现
徐军明
作品数:2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广元市第三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高频超声诊断 高频超声 文献复习 睾丸微石症 睾丸
陈祖望
作品数:71被引量:665H指数:19
供职机构: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研究主题:MRA CT 磁共振成像 门静脉 N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