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177篇“ 颈内动脉“的相关文章
血流导向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
2025年
目的评估使用血流导向支架治疗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BB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4例BB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包括基线资料、动脉瘤数据、手术方式、手术相关并发症以及随访结果。结果14例患者中,有5例使用Pipeline血液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辅助弹簧圈栓塞,有3例单纯使用PED,有5例使用Tubridge密网支架(TB)辅助弹簧圈栓塞,有1例单纯使用TB。4例单纯使用血流导向支架的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时见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余均未见动脉瘤显影。1例使用TB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术后并发迟发性大面积脑梗死导致死亡。1例单纯使用PED的患者出现右侧肢体偏瘫,随访时改良Rankin(mRS)评分为2分;余12例患者在出院时及随访时mRS评分均为0分。13例患者随访时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结论血流导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单纯使用血流导向支架治疗BBA安全有效,但围术期有潜在动脉瘤再出血和脑梗死风险。
樵凡原王飞张昌伟
关键词:血泡样动脉瘤颈内动脉弹簧圈栓塞血管内治疗
超声诊断右侧颈内动脉先天性缺如1例
2025年
病例女,50岁,因头晕1月余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糖尿病病史1年,服药控制尚可。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左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显示清晰,左侧颈总动脉内径约9.4 mm,右侧颈总动脉内径约4.0 mm,右侧颈总动脉向上直接延续为颈外动脉,未见确切颈内动脉管腔显示。CDFI:左侧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93 cm/s,阻力指数(RI)=0.72;左侧颈内动脉PSV=82 cm/s,RI=0.56;右侧颈总动脉频谱为颈外型,PSV=75 cm/s,RI=0.76。
黄伟林邓满高顺记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超声检查
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
2025年
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基础治疗是抗血小板药物、强化降脂及危险因素的控制,但即使接受最佳的内科治疗,此类患者仍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器械的更新,血管内治疗逐渐用于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治疗,但仍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本文旨在阐述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在血管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选择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杨营营高颖莫大鹏王伊龙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缺血性卒中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定义、解剖结构及影像学诊断
2025年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是常见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该部位动脉瘤与颅底的前床突、硬脑膜环和视神经等结构关系密切,分类多样。该文对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定义、解剖结构及影像学诊断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清晰地识别该部位动脉瘤与硬脑膜环的关系,进而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侯晓辉耿介文王思敏张鸿祺
关键词:床突旁动脉瘤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内动脉狭窄、斑块诊断中的效能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内动脉狭窄、斑块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择2020年8月—2024年5月江苏省太湖康复医院与滨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8例疑似颈动脉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分析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狭窄、斑块中的诊断效能。结果:金标准检查138例疑似颈动脉疾病患者中,115例存在颈内动脉狭窄或斑块,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诊断113例存在颈内动脉狭窄或斑块;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内动脉狭窄、斑块诊断中的特异度为95.65%(22/23)、灵敏度为98.26%(113/115)、准确率为97.83%(135/138),Kappa为0.923,与金标准高度一致;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颈部斑块性质、狭窄严重程度诊断中的准确率分别为93.33%(140/150)、94.78%(109/115)。结论: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内动脉狭窄和斑块的诊断中准确率较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顾国梁郭巍巍陆艳艳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内动脉狭窄斑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不同术式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5年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该病的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10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闭塞开通手术的101例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术式分为血管内治疗组、颈动脉内膜剥脱组、复合手术治疗组,比较三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围术期并发症及预后。结果101例患者行血管内治疗39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10例,复合手术治疗52例,开通技术成功率为82.05%(32/39)vs 90.00%(9/10)vs 94.23%(49/52),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0.26%(4/39)vs 10.00%(1/10)vs 11.54%(6/52),无死亡病例。术后1、6、12个月随访患者,成功开通患者1例再次发生缺血性卒中,其余患者症状均一定程度缓解。未开通患者11例,8例患者症状有一定程度加重,且再次发生同侧脑梗死;3例患者经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后病情稳定,症状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结论相比单纯手术治疗,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提高了血管开通的技术成功率,并未增加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该术式安全可行,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
赵玉龙陈立刚刘佳明梁国标于春泳王晓刚赖杰宇高旭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剥脱复合手术
药物洗脱球囊导管在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初步观察
2025年
目的:探索药物洗脱球囊导管应用于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内段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药物洗脱球囊导管治疗的45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内段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药物洗脱球囊对血管狭窄部位进行扩张治疗;药物球囊扩张前均先进行普通球囊进行预扩张。对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在术后的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来评估患者靶病变血管的再狭窄状况。结果:45例患者顺利完成了药物洗脱球囊扩张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中动脉夹层的发生率为26.7% (12/45),均接受了补救性支架的置入。围手术期有2例(4.4%)患者出现了症状性颅内出血,无死亡及缺血性脑卒中等并发症发生。45例患者完成随访,无失访患者,并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完成了DSA复查,共2例(4.4%)患者出现再狭窄。随访期间未发生相关责任区域相关的缺血性事件,无相关死亡发生;患者术前中位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1 (1, 2),术后1个月随访中位mRS评分为0 (0, 1),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随访中位mRS评分均为0 (0, 0),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mR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drug-coated balloon (DCB) angioplasty for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22 to September 2023, a retrospective study consecutively enrolled 45 patients with severe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of the intracranial ICA who were managed with DCBs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al Interventio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drug-coated balloon was used to dilate the stenotic vascu
林巧李从芳潘玺月卢肖臻王乃东
关键词:颅内动脉
健康查体中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影像研究
2025年
针对健康查体过程中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影像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了本中心在2021.7-2023.11期间接待的200名健康查体者做为研究对象,年龄在40-65岁之间。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了颈内动脉起始段的超声检查,并对其斑块情况进行了记录。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探究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影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经超声检查发现,200名研究对象中有48名存在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占总人数的24%。其中,男性患者28名,女性患者20名,年龄范围在48-62岁之间。斑块类型以硬斑为主,占总数的%,混合型斑块占%,软斑占%。斑块大小方面,小斑块(直径小于7mm)占%,中斑块(直径7-12mm)占%,大斑块(直径大于12mm)占%。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中,年龄是最大的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斑块形成的风险逐渐增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也可能加速斑块的形成。结论 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影像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如斑块大小、类型等。这些特征与患者的年龄、慢性疾病等密切相关。通过超声影像学检查,可以对颈内动脉起始段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进行早期发现和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贺业伟叶英姿孙慧璟张艳梅
关键词:健康查体超声影像
药物治疗与血管内支架治疗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5年
探讨药物治疗与血管内支架治疗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在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72例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使用药物治疗,观察组使用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的rCBF、rCBV水平高于对照组,MTT、PSV、P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发现,与药物治疗相比,血管内支架治疗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更佳,能有效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流动力学,且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小。
张斌张斌魏洪涛孟庆龙
关键词:药物治疗血管内支架治疗临床疗效
颈内动脉眼段至交通段高曲度与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形成的关系
2025年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ICA)眼段至交通段高曲度与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形成的关系,以及血管曲度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PCoA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组,43例)与无颅内动脉瘤患者(对照组,78例)的临床资料。基于血管中心线,以ICA-PCoA交界点为P_(0)点,ICA上游距离P_(0)点3、5 mm的位点分别定义为P_(Up3)和P_(Up5),下游的相应位点分别定义为P_(Dw3)和P_(Dw5),测量P_(Up3)与P_(Up5)处的平均ICA直径和横截面面积(分别为D_(Up)和S_(Up))及下游的相应参数(D_(Dw)和S Dw);测量P_(Up3)至P_(Dw3)、P_(Up5)至P_(Dw5)的曲度(分别为T_((Up+Dw)3)和T_((Up+Dw)5),及P_(0)至ICA上游3、5 mm(分别为T_(Up3)和T Up5)和下游3、5 mm(分别为T_(Dw3)和T_(Dw5))的曲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逐步回归法)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CA眼段至交通段曲度对PCoA动脉瘤形成的影响及其临床预测价值。设计7种不同曲度的血管模型模拟P_(0)及其上游和下游的ICA,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血管曲度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动脉瘤组女性、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者占比均较高,T_((Up+Dw)3)、T(Up+Dw)5、T_(Up3)、T_(Dw3)及T_(Dw5)均较大(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5.54,95%CI:2.20~13.50,P<0.001)和T_((Up+Dw)3)增大(OR=5.42,95%CI:2.24~13.13,P<0.001)均为PCoA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T_((Up+Dw)3)预测PCoA动脉瘤形成的曲线下面积为0.81,具有中等预测价值。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显示,血管模型曲度与壁面平均剪切力、压力和涡流强度均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94、0.92和0.94,均P<0.01)。结论PCoA动脉瘤形成可能与女性、ICA眼段至交通段高曲度有关;血管曲度增加时,壁面平均剪切力、压力和涡流强度均相应增大。
杨磊张栋梁韩永丰苏现辉金文才张学敬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曲度

相关作者

华扬
作品数:419被引量:4,654H指数:2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颈动脉狭窄 经颅多普勒超声 血流动力学 超声检查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凌锋
作品数:698被引量:4,490H指数:3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颈动脉狭窄 脑动静脉畸形 血管内治疗 栓塞治疗
刘建民
作品数:966被引量:5,750H指数:28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
李明华
作品数:315被引量:1,911H指数:2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磁共振成像 覆膜支架 颈内动脉
洪波
作品数:475被引量:2,346H指数:24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