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259篇“ 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文章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急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急性脑梗死(SAICA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与疾病发病相关的因素。方法共纳入293例患者,根据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分为大脑中动脉狭窄组(153例)和非大脑中动脉狭窄组(140例)。所有患者均完成对颅脑MR、TOF/CTA等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糖、同型半胱氨酸、NIHSS评分等。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所有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非大脑中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脑梗死,进一步进行年龄分组,分为A组(60岁以下)、B组(60-80岁)及C组(80岁以上)。通过对患者的性别、血压以及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糖、同型半胱氨酸、NI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在生化指标方面,不同年龄组间的性别、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存在差异(P<0.05),但对疾病严重程度(NIHSS评分)的影响不显著。结论颅内动脉狭窄脑梗死部位和年龄、性别无相关性,但随着年龄的变化,性别、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指标方面出现明显变化。
李恒楠孙晗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颅内药物涂层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单中心疗效观察
2025年
亚洲人群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ICAS)是目前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其发病率占缺血性脑卒中的30%~50%,与脑卒中的高复发率及高病死率有着紧密的联系~([1])。Gao P等~([2])研究揭示,对于那些有症状的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在预防中风或减少病死率方面,与单独使用药物治疗相比,效果相似。
彭晓琴张玉安然陈俊艾志兵
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
观察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预防高灌注综合征的护理
2025年
研究精细化护理对颅内动脉狭窄置入术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主要选取2021整个年度中200例进行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成为相应的研究对象,借助双色球分配的方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案,对照组采取单一护理方案为常规护理,而观察组采用联合护理方案为常规+精细化,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系统性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结果 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异,符合统计学的含义,(p<0.05)。结论 证实精细化护理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预防高灌注综合征中的使用价值,帮助患者避免各类并发症的出现,让血压的数值达到正常范围内,也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依从性。
张素霞
关键词:精细化护理高灌注综合征预防措施
载脂蛋白B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分析
2025年
目的研究载脂蛋白B(ApoB)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8月1日—2023年12月1日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391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n=223)、中度狭窄组(n=89)、重度狭窄组(n=79)。采用有序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影响因素。建立模型列线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影响曲线(CIC)、决策曲线分析(DCA)进行模型预测效能的评估。采用净重新分类指数(NRI)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进行不同预测模型的比较。结果轻、中、重度狭窄组患者高血压占比、糖尿病占比、高脂血症占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ApoA1、Apo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oB是ACI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50,95%CI:3.466~30.939,P<0.001)。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oB分别与中度(OR=8.236,95%CI:2.378~28.528,P<0.001)和重度狭窄(OR=7.702,95%CI:2.122~28.633,P<0.05)独立相关。中重度狭窄组患者糖尿病与高脂血症的伴发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ApoB水平均高于轻度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oB是ACI患者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417,95%CI:6.052~73.887,P<0.001)。将ApoB引入传统模型,绘制新型模型的列线图。ROC曲线显示,新型模型(AUC=0.702,敏感度=47.60%,特异度=87.00%)的预测价值要优于传统模型(AUC=0.660,敏感度=45.80%,特异度=82.10%)。校准曲线提示2种预测模型的预测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吻合度较高。DCA及CIC表明新型模型的临床净收益率要优于传统预测模型。新型模型相较于传统模型,NRI及IDI均有提高(NRI=0.455,P<0.001;IDI
孙兆远司志华王爱华
关键词:载脂蛋白B急性脑梗死动脉狭窄
加减地黄饮子治疗肾虚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
2025年
目的探讨加减地黄饮子治疗肾虚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s ICAS)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10月义乌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肾虚型sICAS性脑卒中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加减地黄饮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治疗2周、治疗4周、随访12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随访12周Barthel指数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虚型sICAS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加减地黄饮子治疗效果较好,可改善神经功能,提升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李恒楠孙晗
关键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脑卒中肾虚型加减地黄饮子
MRI及DWI对急性脑梗死颅内动脉狭窄检出率及疾病进展评估的价值
2025年
目的:探究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颅内动脉狭窄检出率及疾病进展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12月相城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行MRI、DWI检查,评估MRI、DW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疾病进展,分析不同NIHSS分级患者MRI影像征象、DWI参数差异。结果: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59例患者发生颅内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39.33%(59/150);DWI在急性脑梗死颅内动脉狭窄中的检测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67%、91.53%、90.11%;MRI在检测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8.00%、86.44%、89.01%;重度组患者的梗死直径>3 cm和T_(1)WI低信号合并T_(2)WI高信号占比均高于轻、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患者表观弥散系数(ADC)、平均弥散系数(DCavg)水平低于轻、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与DWI在急性脑梗死颅内动脉狭窄中均具有一定检测效能,MRI影像征象与DWI参数均能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评估提供依据,可帮助制定科学完善的治疗方案。
周婷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急性脑梗死颅内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2025年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sICA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100例sIC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规范药物治疗方案,研究组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方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的颅内动脉狭窄率、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和脑血流灌注指标[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并比较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SV、搏动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sICAS患者具有良好的有效性,能够显著降低颅内动脉狭窄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尹贵荣顾启亮付桂侠
关键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脑血流灌注神经功能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5年
研究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应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作用效果。方法 在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的时间段内,针对8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实施研究。随机将其分成2个小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药物治疗,观察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评估疗效结果。结果 观察组有更高的治疗有效率结果,该组有更高的相对脑血流量与相对脑血容量,该组的功能量表评分与并发症结果均更低,(P<0.05)。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可有效改善脑血流灌注和患者功能状态,效果显著,具备可靠临床价值。
刘玉艳李延龙
关键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脑血流灌注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在急性脑梗塞颅内动脉狭窄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5年
目的 分析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21年6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另外依照DSA检查结果分为轻度狭窄组42例,中重度狭窄组58例。观察高分辨率核磁共振的诊断结果;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高分辨率核磁共振相关指标;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结果 100例患者中金标准检测875条血管,其中702条为正常血管,173条伴随狭窄或闭塞。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轻度组血管RI高于对照组,斑块总厚度、斑块负荷、斑块强化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中重度组狭窄狭窄高于对照组,差异狭窄(P<0.05)。血管RI与狭窄率呈狭窄负相关关系(P<0.05)。高分辨率核磁共振相关指标对急性脑梗塞患者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有良好的诊断效能,AUC为0.932,灵敏度、特异度均较好,分别为0.925、0.918。血管RI、斑块总厚度、斑块负荷、斑块强化率的诊断阈值分别为0.960、2.795、0.745、0.235。结论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评估中发挥良好的应用价值。
郭雪丽王雄信张新颖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颅内动脉狭窄
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2025年
目的研究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0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100例青年非急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将观察组分为颅内动脉狭窄≥50%的狭窄组、<50%的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无颅内动脉狭窄的无狭窄组。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空腹血糖(Glu)、血清尿酸(UA)、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对照组血清Lp-PLA2水平分别为[300.10(223.60,313.44)μg/L]、[52.68(24.45,72.00)μ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狭窄组、动脉粥样硬化组、无狭窄组Lp-PLA2水平分别为324.18(313.50,334.24)μg/L、300.17(297.60,304.24)μg/L、218.15(211.00,230.08)μg/L,3组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Lp-PLA2与急性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呈正相关(r=0.653,P<0.001)。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UA水平(OR=1.006,95%CI:1.002~1.011,P=0.005)、Lp-PLA2水平(OR=1.016,95%CI:1.011~1.020,P<0.001)、LDL-C水平(OR=2.159,95%CI:1.237~3.769,P=0.007)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密切相关,可能为其危险因素。
周志奎范白云陈强柯先金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狭窄青年

相关作者

赵性泉
作品数:785被引量:5,360H指数:3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研究主题:卒中 预后 脑出血 缺血性卒中 脑血管病
缪中荣
作品数:381被引量:3,588H指数:2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研究主题:血管内治疗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急性缺血性卒中 介入治疗
王拥军
作品数:1,868被引量:26,375H指数:6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研究主题:卒中 缺血性卒中 脑血管病 脑卒中 脑梗死
刘建民
作品数:966被引量:5,750H指数:28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
洪波
作品数:475被引量:2,346H指数:24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