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989篇“ 青霉素类药物“的相关文章
基于疏水性脂肪酸的分散液-液微萃取结合UPLC-MS/MS法测定饲料中青霉素类药物残留
2024年
本研究基于疏水性脂肪酸的分散液-液微萃取结合UPLC-MS/MS法,旨在建立一种同时测定饲料中12种青霉素类药物的检测方法。饲料中的青霉素类药物经0.1 mol/L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提取,以正辛酸作为萃取剂,乙腈作为分散剂,氯化钠作为盐析剂,在pH=2时进行分散液-液微萃取,萃取剂在﹣20℃下固化,经甲醇溶解后,供UPLC-MS/MS分析。结果表明:12种青霉素类药物在0.5~100 ng/mL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0.990;方法检出限(LOD)为0.5μg/kg,定量限(LOQ)为2.0μg/kg;各组分添加回收率为72.9%~96.8%,相对标准偏差(RSD%)≤12.6%。该方法具有前处理耗时短、绿色环保、涉及药物多、低定量限和检测结果准确等优点,在不同基质饲料样品中得到有效验证,可满足饲料中青霉素类药物的检测要求。
贺习文甘文斌赵娟张利雷浩汪军明雷一越皇甫凯刘腾
关键词:分散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饲料青霉素类药物
青霉素类药物在泌尿系统出现的不良反应分析
2023年
分析青霉素类药物在泌尿系统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本院2022年01月-2023年01月间100例接受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后出现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分析不良反应特点。结果 给方式中,口服给不良反应发生率高(P<0.05),不良反应中,肾功能衰竭发生率高于其他型(P<0.05);口服制剂中,片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制剂(P<0.05);100例患者,经积极治疗,痊愈90例,缓解9例,1例无效,总有效率99.00%。结论 青霉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易导致不良反应,以肾功能衰竭最为常见,经口服给发生率最高,经积极治疗后,可基本痊愈,因此临床应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以提高青霉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陈素平沈洋
关键词:青霉素类药物泌尿系统给药方式
青霉素类药物皮试阴性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青霉素类药物皮试阴性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筛选2017年1月至2022年5月衡水市4家医院ADR监测中心报告的青霉素类药物皮试阴性、用期间发生的青霉素类药物致过敏反应的病例报道,按照患者性别与年龄、品名称、用法用量、过敏反应发生时间、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和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21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42;发生比例最高的年龄段为>65岁(55/121,45.45%);品主要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和青霉素;给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114/121,94.21%);发生时间以用第1天内最多(71/121,58.65%);主要表现为局部红斑或皮疹、瘙痒、胸闷气短、血压下降等。年龄(>65岁)、恶性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25 g/L)是青霉素类药物皮试阴性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医师、护师和师应全面掌握青霉素类药物皮试阴性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特点,对合并高危因素的患者应予以高度警惕,提高过敏反应鉴别能力。
孟佳张静宇张婉孙静张媛媛
关键词:青霉素类药物皮试阴性过敏反应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鱼肉中青霉素类药物残留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2023年
目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串联质谱法的应用合理评定检测鱼肉中青霉素类药物残留量的不确定度。方法: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产品中青霉素类药物多残留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 31656.12—2021)、《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CNAS—GL 006:2019)中的规定与要求,分析青霉素类药物在测定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度来源。结果:当11种青霉素类药物残留量测定结果在21.07~109.86 mg·kg^(-1)时,其扩展不确定度4.64~20.26 mg·kg^(-1)(k=2)。结论:影响不确定度的关键性因素主要有标准溶液的配制过程、标准溶液线性拟合和定容样液的过程。
李歆汤小苇张于
关键词:鱼肉青霉素类药物
固相萃取-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鸡组织中12种青霉素类药物残留被引量:1
2023年
建立了通过式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测定鸡组织中12种青霉素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方法。样品采用水浸润,乙腈提取,EMR-Lipid固相萃取柱净化,以乙腈-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HSS T3色谱柱分离。质谱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模式(ESI^(+)),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2种目标物在相应浓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不低于0.99,方法定量限为2.5~10.0μg/kg。在定量限~20倍定量限添加浓度水平范围内,各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为80.5%~109.9%,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9.3%。该方法适用于鸡可食性组织中青霉素类药物残留的准确定性与定量分析。
宿书芳薛霞王骏孙珊珊程志马骋张艳侠卢兰香刘艳明
关键词:固相萃取同位素稀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鸡组织
青霉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用安全
2022年
因为青霉素类药物能够发挥很强的抗菌作用,且不存在很高的毒性,所以在治疗感染疾病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备很高的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但是在抗生素的实际使用中,容易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反应、神经系统反应、二重感染反应等,需要做好不良反应原因排查,明确基本用要求,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不良反应处理,增强用安全意识,防范生命安全风险,不断提升医疗行业的服务水平。
熊瑜
关键词:青霉素类药物用药安全
青霉素类药物临床用观察及学分析
2022年
观察青霉素类药物临床用情况以及分析青霉素类药物学原理。方法:本次选择我院在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1800张处方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1800张处方设为了三组,分别称为“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每组分别有600张处方。通过观察“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用处方中的青霉素类药物的用率,不同科室青霉素类药物的用率,并且对比不同科室青霉素类药物的不合理用率,得出研究结论。结果:①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用处方中青霉素类药物的用率分别为21.50%、23.67%、19.17%,相较于其他药物来讲,阿莫西林胶囊的用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呼吸内科青霉素类药物的用率分别为31.02%、20.05%、15.78%、13.90%、9.63%、4.81%。相较于骨科、普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以及其它科室来讲,呼吸内科青霉素类药物的用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霉素类药物临床用存在滥用问题。为此,有必要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青霉素类药物滥用问题。
袁清
关键词:青霉素类药物临床用药药学分析
青霉素类药物更换批号或厂家皮肤试验专家共识被引量:2
2022年
青霉素类药物在临床使用前须做青霉素皮肤试验,但对于连续使用过程中,更换批号或厂家是否需要重新做皮试,目前没有明确规定,给临床带来了很大困扰。广西学会循证学专业委员会通过对青霉素品分、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皮试的预测作用、过敏原、皮试的临床价值以及国内外关于青霉素更换批号或厂家重新皮试的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最终形成共识—在连续使用青霉素类药物的过程中,可不必因更换批号或厂家而重新做皮试。
广西药学会循证药学专业委员会黄振光张宏亮梁宁生杨周生周甘平吴洪文庞晓军
关键词:青霉素类药物批号皮试
青霉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学分析
2021年
探讨青霉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学特点。方法:从我院相关病例系统中随机抽取15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抽取时间段为2020年1月-8月),所有患者均为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引发不良反应者。对不同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包括发生不良反应的器官和系统、药物剂型、药物品种以及最终治疗效果。结果:患者里出现不良反应所涉及的器官和系统中占比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属器官(占45.45%),其次为全身性损害(18.18%)及消化系统(15.58%);主要剂型有粉针剂、注射剂、片剂以及胶囊剂等,其他的相对较少;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多样,且大多为舒他西林、阿莫西林等;绝大多数患者的不良反应程度较轻,严重情况下也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过敏性休克等。结论:青霉素类药物致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和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属器官,从使用途径和剂型的角度分析,粉针剂和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而经过及时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的预后良好。因而各医院应当实时做好青霉素类药物学监督管控工作,尤其注意患者用期间出现的有关不良反应,保证日常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蒋青青
关键词:青霉素类药物药学分析
青霉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学作用研究
2021年
探讨青霉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学作用。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抗生素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70例患者选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需对本次研究纳入的170例接受抗生素药物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展开全面分析,同时对用不良反应的具体型、青霉素方式、不良反应发生后的临床处理效果等方面的具体信息展开相应整理,进而整体性分析青霉素类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学作用。分析不同青霉素不良反应的分布及占比情况、青霉素所致不良反应患者的用方式及药物剂型分布情况、青霉素药物具体用型及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转归情况。结果:依据170例接受抗生素药物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分析结果可知,青霉素不良反应发作区域中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用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占比最高,泌尿及血液系统的青霉素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最低。此外,青霉素静脉用途径占比高于口服用;且静脉用药物剂型以粉针型占比最高,而口服用药物剂型则应片状占比最高;舒他西林所引起的用不良反应占比最高。170例接受抗生素药物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均及时进行了针对性治疗干预;治疗结果显示,治愈患者占比较高。结论:青霉素类药物所引发的用不良反应表现的发作部位多位于皮肤及其附属器官,以静脉用方式所引发的不良反应最为常见,患者在接受不良反应相关针对性治疗后的疗效较为理想,依据青霉素类药物学特征开展合理用干预,可有效控制用不良反应,提升用安全性。
张伟芳
关键词:青霉素类药物

相关作者

檀华蓉
作品数:94被引量:550H指数:14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高效毛细管电泳 印迹聚合物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 氟喹诺酮类
靳萍
作品数:51被引量:373H指数:8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
研究主题:高校科协 高校 科协 节选 大学科普
陆彦
作品数:76被引量:216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农学院
研究主题:连翘酯苷 耐药基因 沙门氏菌 动物性食品 耐药性分析
张连东
作品数:72被引量:147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研究主题:血必净注射液 血气分析 脓毒症患者 凝血功能 急性肾损伤
王建平
作品数:100被引量:221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半抗原 单克隆抗体 人工抗原 分子印迹聚合物 分子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