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26篇“ 青藏公路“的相关文章
- 2000—2020年青藏公路沿线植被覆盖时空变化
- 2025年
- 植被覆盖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应用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获取Landsat-5/8系列遥感影像,构建2000—2020年青藏公路沿线植被覆盖度序列数据。采用曼-肯德尔(Mann-Kendall)趋势检验、森氏(Sen’s)斜率估计、Hurst指数、变异系数分析法,探讨青藏公路沿线近20 a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①在时间尺度上,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波动上升,多年均值为0.1452,2015年达到0.1811;在空间尺度上,其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态势。②青藏公路沿线较低植被覆盖等级的面积比例保持在36%以上,较高覆盖和高覆盖的面积占比变化明显,与2000年相比,两者分别上升了5.03%、12.76%。③该研究区研究时段植被变化趋势以改善趋势为主,短期内变化趋势不会发生较大逆转,未来变化趋势仍将以改善为主。
- 王祖辉孙侃傅楷翔贾国栋余新晓
- 关键词:青藏公路公路路域植被覆盖
- 青藏公路一直在向前走
- 2024年
- 线路:西宁-德令哈-格尔木五道梁-唐古拉山镇-安多县那曲市-纳木措景区-羊八井-拉萨市“格尔木就在你的脚下”自驾小贴士:格尔木市距安多县约693公里,行车用时约13小时50分钟;全程都走在G109上,过五道梁、唐古拉山镇而到安多县。若不想在半路休整,建议早点出发。
- 程书徽摄影师么么锐(图)梁车车(图)西游多吉(图)陈钢(图)张静(图)
- 关键词:青藏公路
- 青藏公路初建路线选定的因由抉择
- 2024年
- 青藏公路的修建受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放西藏、维护国家完整统一、支援边疆建设的关键时刻。然而,公路建设初期并非按照既定路线一以贯之修建到底,而是与解放军进军昌都解放西藏、中共中央西北局护送班禅返藏、国家支援西藏建设发展三项重大任务紧密关联,在历经抢修西宁至黄河沿段公路,勘察西宁经玉树至拉萨段公路,修建格尔木至拉萨段、敦煌至拉萨段公路三次筑路勘测之后,最终改初始西宁经玉树至拉萨路线为西宁向西经格尔木再南折进藏至拉萨路线,修筑并贯通青藏公路。
- 王旭臻
- 关键词:青藏公路慕生忠
- 是谁,创造了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这样的人间奇迹
- 2024年
- 公元641年正月十五,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到第三年藏历四月十五(藏历与农历相差约几天),才到达西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合婚。全程用了两年多时间。70年前的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条公路。在崇山峻岭、大河冰川、茫茫雪野中,仍然沿袭着驿道、溜索、皮筏子等原始古老的交通方式,百姓间的盐粮交换大多靠人背、畜驮……
- 郭建勋
- 关键词: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文成公主松赞干布
- 让高山低头 叫河水让路——纪念川藏和青藏公路通车70周年
- 2024年
- 1954年12月25日,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两条公路—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在同一天全线通车,结束了西藏几千年来不通公路的历史。西藏拉萨、四川雅安、青海西宁各界各族人民,在这一天举行了盛大集会,热烈庆祝通车。毛泽东特为康藏、青藏公路全线通车题词:“庆祝康藏、青藏两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祖国!”这两条公路的通车,密切了西藏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对促进西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 陈晓璇
- 关键词:青藏公路让路
- “十七年”康藏—青藏公路文学书写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2024年
- 1954年底建成通车的康藏—青藏公路(简称“两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国家的政治、国防、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除此之外,“两路”也承载着中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丰富历史实践,是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路,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之路。本文以“十七年”文学中的“两路”书写为考察中心,探讨“两路”及其文学实践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验和精神,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提供基于中国本土实践经验的学术探索。
- 马海波
-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青藏公路典型路段路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与分析
- 2024年
- 青藏公路是我国重要的交通线,其沿线生态环境质量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如何全面、快速和准确地对其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极为重要。文中以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为技术支撑,以2010年青藏公路第五次改建工程为研究切入点,选取2005-2020年那曲至安多段中轴线两侧5km提取绿度(NDVI)、热度(LST)、干度(NDSI)和湿度(WET)四个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对青藏公路沿线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并使用变异系数对其波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RSEI四个分指标中,热度是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2)2005-2020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波动上升,总体明显改善,改善面积达1424.34km2,占比99.71%,恶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安多段附近。3)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由较差为主转变为以较好为主,等级为优和较好的区域占比明显增加;中等、差和较差区域占比有所降低,其中RSEI优和良的比例由2005年的0.21%和1.25%上升至2020年9.46%和88.31%。
- 杨鹏周安娜傅楷翔王欲坤罗欢
- 关键词:青藏公路路域生态环境质量
- 基于探地雷达测量的青藏公路多年冻土区热棒路基降温效果分析
- 2024年
- 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加剧了多年冻土退化速率,影响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稳定性。热棒技术具有主动单向降温特点,已广泛应用于我国青藏高原和东北部的多年冻土地区。现有研究多采用数值仿真或钻孔测温方式分析热棒技术的降温效果,随着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发展,探地雷达技术为冻土工程领域提供了一种连续且无损的新研究方法。本文以青藏公路沱沱河至唐古拉山垭口段为研究区,采用探地雷达技术研究热棒技术对路基的降温效果。在道路病害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双侧单排直插热棒路基、单侧单排斜插热棒路基和相邻未处治冻土路基三处典型路段,采用探地雷达技术探测分析路基结构损伤和下伏冻土分布情况,结合现场考察评价不同热棒布设方式对冻土路基降温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温效果:双侧单排直插热棒路基>单侧单排斜插热棒路基>未处治路基。双侧单排直插热棒路基下伏多年冻土层分布具有良好的连续性,与路侧天然地表相比冻土上限提升0.47 m,其上路基结构完整;单侧单排斜插热棒路基下伏多年冻土层连续性一般,冻土上限与路侧天然地表相比较为接近,其上路基结构存在结构疏松和裂隙区域;未处治路基下伏多年冻土层分布连续性较差,冻土退化明显,冻土上限较路侧天然地表退化0.80 m,其上路基结构存在大面积疏松和局部积水。同时,冻土退化会诱发道路工程病害,对比发现单侧单排斜插热棒路基和未处治路基冻土退化路段,路基结构疏松和裂隙发育,不均匀沉降和路面裂缝、坑槽等病害多发。探地雷达测试能够较好地呈现道路下伏多年冻土的分布情况和路基结构损伤特征,分析路面病害机理,为公路大中修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分析表明热棒技术可以有效减缓路基下伏多年冻土的退化速率,但不同的布设方式对热棒的降温效果有一定�
- 景晶晶吴志坚丁万鹏张晓华马巍
- 关键词:多年冻土青藏公路热棒
- 新时代“两路”精神的弘扬路径研究——纪念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被引量:2
- 2024年
- “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弘扬“两路”精神,不仅要注重史论结合,从内涵阐释、根源回溯和历史定位发轫,夯实传承弘扬基础,还要注重红绿相映,从国家文化公园、协同研究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着手,构建教育引导体系;既要注重文工交叉,从“两路”建设养护、进藏铁路修建及科技攻坚克难着力,实现文化涵育功能,又要注重文旅融合,从整合文化资源、创建品牌标识、完善支撑条件入手,助推红色经济发展。
- 胡子祥陈昱充
- 关键词:川藏公路青藏公路
- 修筑在各族人民心中的两路——写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车70周年之际
- 2024年
- 早在1300余年前,耸入云天的青藏高原就有了路。当年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就从青海进藏。古人步行或骑马,赶着骡马、骆驼等各种驮畜往返逻些(今拉萨)与长安(今西安),青藏高原和中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一度就曾仰赖这条路进行。
- 胡岩
- 关键词:文成公主松赞干布青藏公路
相关作者
- 章金钊

- 作品数:113被引量:654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研究主题:多年冻土 青藏公路 多年冻土地区 多年冻土区 道路工程
- 吴青柏

- 作品数:238被引量:2,656H指数:3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研究主题: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 青藏铁路 多年冻土区 冻土
- 陈建兵

- 作品数:163被引量:459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研究主题:多年冻土 多年冻土区 冻土路基 多年冻土地区 道路工程
- 汪双杰

- 作品数:198被引量:944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研究主题:多年冻土 道路工程 冻土路基 多年冻土区 青藏公路
- 刘永智

- 作品数:70被引量:845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研究主题:多年冻土 青藏公路 青藏铁路 多年冻土区 沥青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