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31 篇“ 隐匿性淋巴结转移 “的相关文章
cN0舌鳞癌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研究进展 2025年 舌鳞癌是口腔中最常见的恶性 肿瘤,早期舌鳞癌的隐匿性 转移 率19.81%~61.8%。各诊断技术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在不同研究中心存在差异。舌鳞癌颈部淋巴结 转移 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主要集中在同侧Ⅰ、Ⅱ、Ⅲ区,同时可能存在跳跃性 转移 。舌鳞癌颈部淋巴结 隐匿性 转移 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颈部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可选择的方案包括选择性 颈部清扫、观察、前哨淋巴结 活检。本文阐述舌鳞癌患者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的发生率、转移 淋巴结 分布规律、各类诊断技术在隐匿性 转移 性 上的价值、隐匿性 转移 的危险因素及颈部处理策略。 王苏彬 吴峥 韩亚骞 王晖关键词:舌鳞癌 隐匿性转移 影像诊断 手术方式 亚厘米肺癌伴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7例 2025年 临床ⅠA期亚厘米肺癌术后出现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occult lymph node metastasis,OLNM)临床报道较少,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肺结节的影像学特征值得进一步探究。回顾性 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5月在我院行肺癌手术且术后病理提示OLNM的亚厘米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资料,并查阅相关文献。7例亚厘米肺癌患者常规病理提示OLNM,其中4例为纵隔淋巴结 转移 。全组术前胸部CT均提示纯实性 结节(pure-solid nodule,PSN),6例根据术中快速病理结果更改了手术方式,常规病理示所有腺癌患者均伴有复发高危因素。本组表明,表现为PSN的亚厘米肺癌有淋巴结 转移 的风险,应根据快速病理结果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王萧 史经伟 张耀 朱康乐 赵怡 刘政呈关键词:纵隔淋巴结转移 肺癌手术 胸部CT 肺癌术后 常规病理 早期舌癌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预测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本申请涉及一种早期舌癌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预测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早期舌癌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预测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头颈部MRI图像,其中,头颈部MRI图像为采集到的目标对象的MRI图像;自动肿瘤检测模型,用... 任继亮 袁瑛 齐萌基于3D CT影像组学特征在非小细胞肺癌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预测中的应用 2025年 目的建立3D CT影像组学特征模型,探讨其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3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51例NSCL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选取的患者在行根治术前,均行胸部增强CT检查,影像报告均无淋巴结 肿大/转移 提示,术后病理为有/无淋巴结 转移 。数据集按照7:3随机分成训练组和测试组,在原发肿瘤显示的层面逐层手动勾画,提取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建立预测模型并验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训练组AUC值为0.885,准确度为0.870,特异度为0.800,敏感度为0.800;测试组AUC值为0.859,准确度为0.840,特异度为0.780,敏感度为0.750。结论基于原发灶3D CT影像组学特征模型,在预测NSCLC隐匿性 淋巴结 转方面具有可行性 。 吴明明 陈艾琪 杜小萌 卢楚鸣 王凯 邹文涛 赵以惠 王月燕 李伟 左盼莉 马宜传关键词:NSCLC 隐匿性淋巴结转移 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风险因素预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内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的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及临床风险因素术前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内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科行胸部增强CT并行肺癌根治性 手术且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伴或不伴纵隔淋巴结 (Mediastinal lymph nodes,MLN)转移 的患者147例。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102例(MLN阳性 29例、阴性 73例)和测试组45例(MLN阳性 12例、阴性 33例)。对所有临床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建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内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的临床模型。在薄层增强CT图像手动绘制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inimum redundancy maximum relevance,mRMR)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特征降维和特征选择。基于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建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结合临床风险因素构建联合模型。结果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在训练组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40、0.863、0.887;测试组的AUC分别为0.699、0.712、0.758;在3组模型中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佳,其AUC在训练组和测试组分别为0.887、0.758。结论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风险因素构建的模型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 转移 中有一定的价值,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优于单一模型。 李悦 胡丛阳 许晓燕 周永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转移 双能量CT预测下咽鳞状细胞癌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2024年 目的:探讨双能量CT在预测下咽鳞状细胞癌(HPSCC)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OLN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 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4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经病理证实的c N0期HPSCC患者89例,根据颈淋巴结 清扫结果,分为有OLNM组和无OLNM组。在动、静脉双能量CT图像上测量病灶在40、50、60、70 ke V时的CT值(表示为CT_(40ke V)、CT_(50ke V)、CT_(60ke V)、CT_(70ke V))、碘浓度(IC)、有效原子序数(Zeff),并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及能谱曲线斜率(λ_(Hu));同时收集临床病理资料。使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筛选c N0期HPSCC患者OLNM的潜在影响因素,随后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分别建立临床模型、双能量CT模型和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根据ROC曲线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评价预测模型的性 能。结果: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LNM组动脉期CT_(40ke V)、CT_(50ke V)、CT_(60ke V)、IC、NIC、Zeff和λ_(Hu)均高于无OLNM组(均P<0.05)。经LASSO筛选获得6个潜在影响因素,包括分化程度、浸润深度、CT_(40ke V)、NIC、Zeff、λ_(Hu)。ROC曲线分析显示,临床模型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733、87.88%、46.43%、56.27%;双能量CT模型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816、81.82%、73.21%、76.18%;列线图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891、81.82%、82.14%、82.02%。结论:双能量CT动脉期多个参数对HPSCC患者OLNM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进一步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更高的诊断性 能。 应海峰 陈炜越 李程超 夏水伟 卢陈英 纪建松关键词:下咽癌 鳞状细胞癌 老年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发生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老年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发生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 选择自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榆林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肺癌患者作为老年组,另选120例青年肺癌患者作为青年组。比较老年组与青年组的临床病理特征(性 别、组织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基因突变、吸烟史、就诊原因、手术治愈)。根据老年组患者是否发生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分为转移 组(n=32)和非转移 组(n=88),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肺癌患者发生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的影响因素。根据肿瘤部位、肿瘤成分和毛刺征将老年肺癌患者分为高危组(n=38)和非高危组(n=82)。分析不同危险因素分组的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情况。结果老年组与青年组在组织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基因突变、吸烟史、就诊原因和能否手术治疗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老年组以鳞癌、分化程度为中高分化、临床分期为Ⅰ~Ⅱ期为主,吸烟史占比、手术治愈率均高于青年组,基因突变率、有症状就诊率均低于青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部位、肿瘤成分、肿瘤毛刺征均是老年肺癌患者发生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高危组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的发生率为68.42%,高于非高危组(7.32%),差异有统计意义(χ^(2)=25.871,P<0.05)。结论老年肺癌患者以中高分化且Ⅰ-Ⅱ期的鳞癌为主,其中肿瘤部位、肿瘤成分和肿瘤毛刺征均是患者发生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的独立影响因素,值得临床予以重视。 张慧 贺文艳 冯辽辽关键词:老年人 肺癌 病理特征 隐匿性淋巴结转移 用于辅助检测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的甲基化生物标记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辅助检测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的甲基化生物标记物及其应用,所述甲基化生物标记物包括chr1:39957286‑39957635等。本发明的甲基化生物标记物能有效地辅助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早期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同... 杨昊 陶锦胜 王博 梁文华 何建行CT平扫影像组学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的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CT平扫的影像组学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O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 分析2家医院(中心1和中心2)经病理证实为PTC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中心1纳入394例,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276例和内部测试集118例;中心2纳入143例作为外部测试集。从CT平扫图像中提取病灶的影像组学特征,通过降维获得最佳特征,建立5种机器学习分类器。选择内部测试集和外部测试集中平均AUC最高的分类器作为最佳影像组学模型,并将其结果转换为影像组学评分。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临床和常规CT特征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与OLNM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模型。基于临床危险因素和影像组学评分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性 能。结果:从CT平扫图像中获得10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在内部测试集和外部测试集中,极端梯度提升具有最佳的预测性 能(平均AUC为0.782)。进一步将性 别、肿瘤最大径与影像组学评分相结合建立联合模型。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内部测试集和外部测试集中预测PTC中央区OLNM的AUC分别为0.869、0.823、0.802。结论:基于CT平扫的影像组学特征对PTC中央区OLNM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进一步结合临床特征建立的联合模型能更好地提升性 能。 李程超 陈炜越 陈勇军 应海峰 夏水伟 纪建松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18F-FDG PET/CT肿瘤内代谢异质性 指数预测胃腺癌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的价值 2024年 目的评估术前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原发灶肿瘤内代谢异质性 指数(HI)对胃腺癌隐匿性 淋巴结 转移 (OL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 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术前行18F-FDG PET/CT检查的79例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 62例、女性 17例,年龄(63.8±9.0)岁。所有患者均于18F-FDG PET/CT显像后1个月内行胃腺癌根治术,根据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OLM阳性 组(n=39)和OLM阴性 组(n=40)。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 别、肿瘤原发灶部位、分化程度、Lauren分型、病理T分期、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等。采用χ^(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U检验对胃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18F-FDG PET/CT代谢参数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预测OLM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I对OLM的诊断效能。结果OLM阳性 组与OLM阴性 组间性 别、分化程度及病理T分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03、6.061、6.361,均P<0.05)。OLM阳性 组原发灶HI-2明显高于OLM阴性 组[4.98(2.68,8.44)对2.61(1.84,4.2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78,P=0.001);而OLM阴性 组原发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HI-1均明显高于OLM阳性 组[6.91(5.11,10.64)对5.59(4.46,7.51)、3.65(3.25,4.64)对3.33(3.06,3.85)、(0.29±0.14)对(0.23±0.12)],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00、-2.001,t=2.096;均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低分化)(OR=4.037,95%CI:1.295~12.585,P=0.016)、病理T分期(T3~T4)(OR=4.080,95%CI:1.310~12.709,P=0.015)、HI-1(OR=0.025,95%CI:0.001~0.992,P=0.045)和HI-2(>4.962)(OR=7.368,95%CI:2.385~22.764,P<0.001)是OLM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病理T分期(T3~T4)(OR=4.780,95%CI:1.238~18.458,P=0.023)和HI-2(>4.962)(OR=6.893,95%CI:1.922~24.718,P=0.003)是胃腺癌患者OLM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 王冉 张涵玥 韩星敏关键词:淋巴结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相关作者
李天女 作品数:158 被引量:682 H指数:12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PET/CT 18F-FDG 脱氧葡萄糖 发射型计算机 PET/CT显像 丁重阳 作品数:156 被引量:474 H指数:11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PET/CT 18F-FDG 脱氧葡萄糖 发射型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刘湘奇 作品数:13 被引量:3 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研究主题:预后 口腔鳞状细胞癌 颈部 隐匿性 OSCC 孙晓玉 作品数:5 被引量:4 H指数:1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 研究主题:CN0 口腔鳞状细胞癌 隐匿性淋巴结转移 口腔癌 超声特点 殷洪年 作品数:80 被引量:416 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肺癌 肺肿瘤 外科手术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