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7篇“ 闽粤栲“的相关文章
皆伐改造闽粤林下木本植物生态位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
2025年
生态位可揭示物种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反映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而个体空间分布格局则表征了种群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为明确杉木低产低效林皆伐改植后闽粤林下木本植物群落更新状态,本研究以南平市建阳国有林场原杉木林皆伐改植闽粤林下恢复23年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等2个指数分析物种生态位特征,以丰富度等7个聚集度指数对重要值大于1的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林下闽粤幼苗属于该群落的主要优势种,其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最大,分别为115.30%和1.00,且均与其他物种存在较大的生态位重叠,与上层乔木树种保持着相同优势地位。(2)林下主要木本植物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彼此间均无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且种对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在[0,1]中均有分布,大多数种对为明显重叠(0.5≤O_(ik)<1);(3)林下木本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多数呈集群分布,少部分呈均匀分布。小尺度范围内不同尺度对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主要体现于集群程度的变化。总体上,林下木本植物自然恢复状态良好,种间关系稳定,林下仍处于演替恢复阶段。
吴巧云林晗陈灿范海兰张斌何俊方晨袁锋王英姿吴承祯
关键词:闽粤栲生态位
杉木闽粤混交林土壤肥力及其水源涵养功能被引量:2
2023年
为明确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闽粤(Castanopsis fissa)混交林土壤肥力和水源涵养能力,以杉木+闽粤混交林和杉木纯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分土壤理化性质、生物量、持水量和渗透性能等。结果表明:与杉木纯林相比,混交林的植被层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枯落物层现存量分别提高36.62%、19.57%和36.92%,0~<20 cm土层全磷、全氮和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分别提高31.74%、29.66%和45.23%,速效钾、速效磷和水解氮的质量分数分别提高21.23%、33.33%和30.17%,0~<40 cm土层的持水量提高了17.79%,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分别提高了20.93%和25.78%,林分总持水量提高了18.37%。杉木+闽粤混交林显著改善了林分的土壤肥力,土壤的入渗能力和抗蚀性等各项保水固土指标得到显著提升,林分涵养水源功能得以增强。
陈爱平
关键词:闽粤栲杉木混交林土壤肥力水源涵养功能
不同树种混交对闽西地区闽粤生长的影响研究
2023年
在闽西上杭县开展闽粤(Castanopsis fissa)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混交造林试验,探讨针阔混交造林对闽粤幼林的生长效应。通过分析不同混交模式造林对闽粤成活率、树高、地径、冠幅等因子的影响可知,不同混交模式造林对闽粤的高生长和地径影响极为显著,对冠幅生长影响显著;故采取针阔混交造林可以有效促进闽粤的生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闽粤的培育造林模式。
邓文荣
关键词:闽粤栲
杉木纯林下套种闽粤的造林效果初探被引量:1
2022年
通过调查闽北地区杉木纯林下套种的闽粤,初步探索闽粤的造林效果。结果表明,套种10 a后的闽粤树高总生长量最高为9.47 m、胸径总生长量最大为9.86 cm。与10年生闽粤纯林对比,闽粤能够在杉木纯林正常生长。杉木纯林套种闽粤的凋落物生物量为20740 kg·hm^(-2),明显高于杉木纯林的凋落物生物量(5980 kg·hm^(-2)),说明闽粤的套种可增加杉木纯林的生物量。
曹新英
关键词:杉木套种闽粤栲生物量
不同郁闭度阔叶林下套种闽粤、木荷早期生长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针对部分山场因松材线虫病除治造成林分郁闭度不同程度下降的突出问题,在蕉城区选取松材线虫病除治山场,开展不同郁闭度阔叶林下套种闽粵、木荷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郁闭度阔叶林套种闽粵树高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木荷树高生长存在显著差异;闽粵、木荷的地径、成活率及保存率均无显著关系。闽粵、木荷均以郁闭度0.3~0.6长势最好。
黄雅东
关键词:阔叶林郁闭度木荷
杉木和闽粤纯林及其混交林生长效果比较被引量:2
2019年
在福建邵武营造杉木、闽粤纯林和杉木-闽粤混交林(带状混交,混交比例6∶4),初植密度均为2940株·hm-2,不间伐。造林后20年杉木纯林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林分蓄积量分别为16.41cm、14.18m和423.37m3·hm-2,其中胸径大于闽粤纯林、小于混交林,树高小于闽粤纯林和混交林,蓄积量大于混交林和闽粤纯林,平均林分蓄积量分别是混交林和闽粤纯林的1.01倍和1.23倍。杉木纯林林分叶、枝、干皮和地上总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13.26、14.48、131.33和159.07t·hm-2,其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分别是闽粤纯林和混交林的62.90%和74.92%。林木平均胸径、平均树高、蓄积量和地上总生物量在三种不同林分类型间无显著差异,但在坡位间有显著差异。
赵寿云
关键词:闽粤栲纯林混交林生长量
杉木闽粤异龄复层混交林涵养水源功能被引量:2
2019年
为揭示杉木闽粤异龄复层混交林涵养水源功能,2017年在福建沙县对4种保留密度的杉木闽粤异龄复层混交林的林分持水量、土壤物理性质和涵养水源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栽植前、杉木纯林相比,各异龄复层林土壤的0~20 cm土层,土壤密度分别下降8.86%、7.78%以上,土壤结构体破坏率分别下降15.12%、11.30%以上,>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提高12.55%、9.38%以上,非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14.87%、10.76%以上,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15.32%、11.68%以上,总孔隙度分别提高15.25%、11.53%以上;20~40 cm土层土壤的上述各项指标均表现出相同变化规律。与对照杉木纯林相比,林分总持水量增加218.312 t·hm-2以上,提高14.68%以上;初渗速度增加13.29%以上,稳渗速度增加14.16%以上,地表径流系数降幅达10.34%以上。说明在杉木林中引入闽粤显著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提升林分的涵养水源功能。
黄健韬
关键词:闽粤栲杉木土壤密度涵养水源功能
抚育间伐对闽粤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通过对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国有林场13年生杉木与闽粤Castanopsis fissa人工混交林开展抚育间伐措施后的闽粤天然更新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抚育间伐后不同保留密度对闽粤天然更新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后不同保留密度对闽粤天然更新幼苗数量及苗高生长具有显著影响;A(900株/hm^2)、B(1 200株/hm^2)、C(1 500株/hm^2)3种不同林分保留密度间伐处理的闽粤天然更新幼苗数量及苗高均与对照区具有极显著差异;B处理林分保留密度1 200株/hm2的幼苗数量最多,闽粤幼苗数量从多到少分别是B>A>C>对照(1 875株/hm^2);A处理林分保留密度900株/hm^2的幼苗苗高最高,闽粤幼苗苗高从高到低分别是A(900株/hm^2)>B(1 200株/hm^2)>C(1 500株/hm2)>对照。间伐后林地地表清理对闽粤林下天然更新幼苗数量具有较大影响,有进行地表清理的闽粤幼苗数量比未进行清理的明显更多。幼苗数量与母树的距离成反比,距离母树越近,幼苗数量越多。
雷先珠
关键词:闽粤栲抚育间伐幼苗
福建北部闽粤群落多样性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以福建北部闽粤天然林群落为对象研究其多样性,分析闽粤群落不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并与邻近区域的其它天然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闽粤天然林不同层次中,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相对最高,与不同群落比较时,闽粤群落多样性指标存在差异,即Shannon Wiener指数与均匀度相对较低,Simp-son指数与重要值相对较高,说明闽粤在闽北天然林更新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人为因素影响,局部均匀度下降致整体均匀度与丰富度有所下降。研究结果可为闽北闽粤天然林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依据。
詹旋常
关键词:闽粤栲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
闽粤天然林林隙群落结构与稳定性研究
天然林的科学经营是提高我国森林资源质量的主要方式之一,林隙作为森林生长循环的重要阶段具有促进更新的作用。闽粤(Castanopsis fissa)是福建省天然阔叶林的主要组成树种之一,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
蔡杨新
关键词:闽粤栲天然林林隙稳定性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郑德祥
作品数:92被引量:479H指数:12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森林资源 闽粤栲 天然林 森林资源资产 资产评估
黄清麟
作品数:108被引量:796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研究主题:天然阔叶林 中亚热带 林层 阔叶林 天然林
缪三华
作品数:8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闽粤栲 天然林 林隙 碳密度 碳储量
吴文斌
作品数:5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闽粤栲 天然林 林隙 碳密度 碳储量
杨玉洁
作品数:5被引量:65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闽粤栲 天然林 叶面积指数 遥感估算 遥感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