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68篇“ 闪长质包体“的相关文章
- 吉林保安屯地区侏罗世花岗闪长岩及其闪长质包体成因研究
- 2024年
- 本文对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岩浆弧南段吉林保安屯出露的侏罗纪花岗闪长岩及其内部的闪长质包体开展了详细的地质调查及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寄主花岗闪长岩与闪长质包体的母岩浆不是同源的,寄主花岗闪长岩的源区壳源性质更明显,而闪长质包体的源区则更接近于幔源;此外,闪长质包体的形成温度和压力较寄主花岗闪长岩更高。二者均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的特征,在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型式图中显示,闪长质包体的Eu负异常更为明显。锆石U-Pb定年表明闪长质包体形成年龄为182.0±1.3Ma,为早侏罗世,而寄主岩体花岗闪长岩的U-Pb同位素年龄为168.1±1.6Ma~172.1±1.2Ma,属中侏罗世。上述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时代的差异表明闪长质包体可能代表晚期花岗闪长质岩浆上侵时捕获的围岩物质,其成因应属捕掳体,间接说明张广才岭南段侏罗世花岗岩类中广泛发育的暗色包体类型至少有两种,一是捕掳体成因,二是岩浆混合成因。
- 信铁军江新华包德军李瑞瑞
- 关键词:花岗闪长岩闪长质包体锆石U-PB年龄
- 川西东风花岗岩及其闪长质包体成因对松潘−甘孜造山带三叠纪岩浆活动的启示
- 2024年
- 松潘−甘孜造山带已成为中国重要的锂多金属成矿带,多金属成矿作用与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岩浆演化的复杂过程导致了这些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多样性。暗色包体在花岗岩的形成演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对于这些暗色包体在松潘−甘孜造山带花岗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对岩浆系统中Li的贡献目前知之甚少。东风岩体是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含有大量闪长质暗色包体的典型花岗岩体。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黑云母花岗岩和闪长质包体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11.8±1.0 Ma和210.5±1.1 Ma。黑云母花岗岩具有富硅、过铝质,以及低Rb、Rb/Sr和Rb/Ba的特征,且具有明显富集的锆石ε_(Hf)(t)(−10.2~−5.9)、较高的初始Sr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117~0.7118)及富集的ε_(Nd)(t)(−9.7~−9.3),指示形成于中上地壳杂砂岩部分熔融。闪长质包体具有高Mg、Ca、Cr和Ni的特征,相对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ε_(Hf)(t)=−9.6~−1.3)和全岩Nd同位素(ε_(Nd)(t)=−9.5~−8.8),以及低放射成因Sr同位素((^(87)Sr/^(86)Sr)i=0.7108~0.7113),指示起源于受软流圈地幔改造的下地壳源区。黑云母花岗岩斜长石斑晶和闪长质包体中斜长石斑晶从核部向边部An值急剧变化,揭示了长英质岩浆和镁铁质岩浆的混合作用。闪长质包体具有低的Li含量(26×10^(−6)~52×10^(−6)),反映松潘−甘孜造山带锂矿成矿物质与下地壳或更深部的地幔物质无关。
- 巫凌放翟庆国胡培远唐跃刘一鸣李金勇杨宁
- 关键词:强过铝质花岗岩闪长质包体
- 张广才岭地块早侏罗世晚期花岗闪长岩及其闪长质包体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被引量:8
- 2019年
- 对松嫩-张广才岭地块早侏罗世晚期北长岗花岗闪长岩及其暗色包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北长岗花岗闪长岩中含有大量闪长质暗色微粒包体,包体具有典型的岩浆结构,并发育针状磷灰石,同时斜长石斑晶从核部到边部显示复杂的成分和结构不平衡。寄主岩与包体均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或高钾钙碱性-钙碱性过渡岩石,两者具有基本一致的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组成,同时都具有正的εNd(t)和锆石εHf(t)值。主微量元素-SiO2协变图中,包体成分的两端分别向寄主花岗闪长岩及该区时代略早的基性岩延伸,三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以上特征表明北长岗花岗闪长岩中暗色包体为岩浆混合成因,且其原始岩浆可能为受到俯冲沉积物熔流体交代的软流圈地幔。寄主花岗闪长岩原岩主要为中-新元古代新生基性下地壳,并有少量亏损地幔物质的加入。寄主岩和暗色微粒包体具有基本一致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73±2.0Ma和173±1.5 Ma),显示岩浆混合作用发生在早侏罗世晚期。区域构造演化显示,早侏罗世(~185Ma),张广才岭地块处于古太平洋西-北西向俯冲到亚洲大陆之下形成的弧后伸展环境,北长岗花岗闪长岩及其暗色包体的形成暗示早侏罗世晚期(~173Ma)依然存在幔源岩浆活动,该区仍然处于弧后伸展环境,幔源物质的底侵诱发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研究区长英质岩浆,同时也说明该区早侏罗世晚期仍然存在地壳增生,且增生方式为垂向增生。
- 冯光英牛晓露刘飞刘燊杨经绥
- 关键词:花岗闪长岩暗色微粒包体岩浆混合作用地壳增生
- 中天山阿拉塔格环状杂岩体中闪长质包体地球化学与岩浆混合作用被引量:4
- 2018年
- 环状杂岩体的岩相分带有多种成因模式。为了查明新疆阿拉塔格环状岩体的成因,本文特就其中暗色包体的成因及其岩浆演化进行探讨。包体分布极不均匀,在酸性岩单元的东南角集中发育,大部分呈浑圆状或次圆状,微细粒结构,部分包体中含有寄主岩石中的长石斑晶。通过对暗色包体主量、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及单颗粒锆石U-Pb年龄测试,认为该环状岩体中的暗色包体主要为闪长质-花岗闪长质岩浆包体,包体SiO_2(56.72%~61.80%)低,K_2O+Na_2O(8.12%~10.55%)高,具有高钾富碱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里特曼指数(σ)为4.59~4.85,稀土元素富集。包体及寄主岩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协变图呈不同程度的线性关系,而且两者稀土、微量元素曲线形态相近,显示出包体和寄主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的特点。这种特征表明,环状花岗岩岩浆的形成至少与两种岩桨的混合有关。包体的(^(87)Sr/^(86)Sr)t较低(0.705204~0.705914)、ε_(Nd)(t)=1.65~2.57,全部为正值,揭示包体的原始岩浆为幔源玄武质岩浆。包体和寄主岩石的关系显示岩浆的混合方式为基性岩浆注入到已经开始结晶的酸性岩浆。本研究为环状杂岩体的多种成因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认为其中的环状花岗岩单元为壳源酸性岩浆与幔源基性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包体和寄主岩石的特征均反映在晚古生代中天山造山带发生过一定程度的后碰撞地壳垂向生长。
- 余吉远计波王国强
- 关键词:地球化学岩浆混合作用中天山
- 藏北羌塘中部日湾茶卡地区晚三叠世安山岩与闪长质包体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被引量:2
- 2018年
-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将羌塘板块划分为南、北2个次级板块,在缝合带两侧大规模发育晚三叠世岩浆作用,并伴随大量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在缝合带以南的日湾茶卡地区识别出一套安山岩,其中发育大量的暗色闪长质捕虏体,锆石U-Pb测年结果在安山岩中获得了364.7±1.9Ma和223.9±1.3Ma两组年龄信息,锆石原位Hf同位素测试结果εHf(t)分别为+7.22^+8.69和-5.94^-4.14。结合羌塘中部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闪长质捕虏体形成于晚泥盆世洋壳俯冲背景,是地幔楔部分熔融底侵至地壳的产物;而安山岩形成于晚三叠世碰撞后伸展背景,是深部板片断离机制下深俯冲陆壳边缘一侧熔体混染晚泥盆世新生地壳的产物。安山岩中闪长质捕虏体的发现支持了俯冲带作为大陆生长的重要场所的观点。
- 吴浩吴浩李才解超明范建军
- 关键词:羌塘中部晚三叠世安山岩地壳生长
- 大兴安岭中南段哈力黑坝黑云母花岗岩与闪长质包体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 <正>大兴安岭中南段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中亚造山带与滨太平洋成矿域的交汇部位(邵济安等,2007),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形成以北东向展布为特征的构造-岩浆活动带(邵济安等,2005),尤其是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强烈,...
- 魏巍黄行凯徐巧刘孜崔乐乐高梓博彭青松祝新友
- 关键词:黑云母花岗岩铀-铅年龄大兴安岭中南段
- 江南造山带九岭新元古代花岗岩中微晶闪长质包体特征及成因研究
- <正>花岗质岩石中的暗色包体对揭示岩浆作用的深部过程和岩浆起源、定位机制及成因演化均具有重要意义,是了解深部地质作用的重要窗口。九岭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中含有丰富的暗色包体,多为微晶闪长质包体和围岩捕掳体,且以微晶闪长质包...
- 段政廖圣兵褚平利黄文成朱延辉舒徐洁李长波
- 关键词:花岗岩同位素地球化学江南造山带
- 安徽铜官山石英二长闪长岩及其闪长质包体Hf同位素地球化学制约被引量:2
- 2015年
- 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是壳幔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岩浆演化以及区域成矿的重要作用。安徽铜陵地区中一酸性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的形成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壳幔相互作用以及铜、金、铁、硫矿床成矿有密切的关系。铜官山矿区是铜陵矿集区中五大主要矿区之一,该区出露的石英二长闪长岩侵入岩体面积大、分布广,发育的闪长质岩石包体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具有典型性,是研究铜陵地区中一酸性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的理想对象,但其成因仍存在很大争议。
- 张芸杜杨松鲁颖淮曹毅
- 关键词:地球化学制约闪长岩HF同位素闪长质包体石英壳幔相互作用
- 安徽铜官山石英二长闪长岩及其闪长质包体Hf同位素地球化学制约
- <正>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是壳幔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岩浆演化以及区域成矿的重要作用。安徽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的形成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壳幔相互作用以及铜、金、铁、硫矿床成矿有密切的关系。铜官山矿区是铜陵矿集...
- 张芸杜杨松鲁颖淮曹毅
- 关键词:岩石包体镥同位素铪同位素地球化学
- 福建漳州角美花岗岩与闪长质包体的岩石成因及意义被引量:13
- 2013年
- 本文选择福建沿海漳州地区的角美花岗岩和包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106.4±1.8Ma)和岩体中的闪长质包体(105.6±1.0Ma和106.5±1.0Ma)具有相同的锆石U—Pb年龄,为同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它们都是高钾钙碱性系列偏铝质岩石。花岗闪长岩具有相对较为均一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2.2~3.7),表明其为新生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闪长质包体具有更亏损的锆石Hf组成(εHf(t)=0.9~5.5)。地球化学数据结合野外证据表明岩体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福建沿海地区96~106Ma岩浆作用的发育处于古太平洋板片俯冲造成的伸展背景。
- 杨金豹盛丹赵志丹丁聪周红芳崔圆圆蒋婷胡兆初
- 关键词:花岗闪长岩闪长质包体岩浆混合
相关作者
- 赵志丹

- 作品数:277被引量:3,903H指数:41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青藏高原 拉萨地块 花岗岩
- 邱检生

- 作品数:153被引量:2,685H指数:36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晚中生代 年代学 锆石U-PB年代学
- 王德滋

- 作品数:135被引量:2,998H指数:38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花岗岩 火山岩 中生代 同位素
- 朱弟成

- 作品数:202被引量:2,848H指数:38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青藏高原 拉萨地块 岩浆作用
- 莫宣学

- 作品数:462被引量:7,588H指数:61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青藏高原 火山岩 花岗岩 岩石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