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699篇“ 锆石U-PB年代学“的相关文章
粤西北禾洞地区基性岩脉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2025年
粤西北禾洞地区处于南岭成矿带中段,主要产有花岗岩型铀矿床和众多铀矿化异常。区内构造岩浆活动频繁,不仅出露加里东期永和岩体、印支期太保岩体和燕山早期禾洞岩体,而且出露不同类型的岩脉。基性岩脉对于研究壳幔相互作用、地幔物质组成、恢复古构造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连山县禾洞—太保地区零星出露的镁铁质岩研究程度较低,文章从岩石年代学和主微量地球化等方面探讨了其岩石类型、成岩时代、源区性质及形成的构造背景。基性岩脉的岩性主要为变余辉绿(玢)岩,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154.6 Ma±0.9 Ma)。地球化分析显示,岩石具低硅(SiO_(2)=45.65%~47.79%),高碱(ALK=4.16%~6.27%),富镁铁(TFeO+MgO=16.22%~17.41%),Mg^(#)(58~62)略低于原始岩浆值,稀土元素总量高,负Eu异常,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相对亏损Ba、Sr、Th,且贫Nb、Ta、Ti、Zr、P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指示其为碱性玄武岩系列。各类元素参数特征显示其具壳幔混合的源区性质,可能系俯冲物质交代的富集地幔岩浆上升过程中与地壳围岩发生了同化混染作用,兼具大陆裂谷和俯冲带玄武质岩石的特点。结合中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及成岩成矿地质背景,认为粤西北禾洞地区基性岩脉的形成与古太平洋俯冲引起的陆内岩石圈伸展机制有关。
张俊涛曾宏伟刘莉莉柯信胡智英张跃跃杨戬
关键词:基性岩脉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岩石成因
老挝Sepon斑岩型铜金钼矿集区Padan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及其地质意义
2025年
老挝Sepon地区是东南亚Truongson褶皱带中重要的铜金钼矿集区,区内出露Thengkham、Khanong和Padan等多个英安斑岩岩体。以往针对Thengkham和Khanong两个成矿岩体开展了系统研究和找矿勘查评价,基本厘定了成矿时代、蚀变类型、岩石地球化组成和成矿特征。Padan是矿集区内同一构造带中出露的又一个重要的英安斑岩岩体,但其成岩时代、蚀变特征以及岩浆岩属性还不清楚,制约了找矿勘查的部署。文章针对目前尚未获得找矿突破的Padan英安斑岩开展了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分析,获得了锆石LAICP-MS U-Pb谐和年龄为(283.1±1.7)Ma(MSWD=0.006,n=10),代表了其结晶年龄。Padan英安斑岩的w(SiO_(2))为69.4%~74.0%,w(K_(2)O)为5.02%~5.46%,w(MgO)为0.45%~0.81%,具有高硅、富钾、低镁的特征。英安斑岩的A/CNK>1.1,为过铝质岩石;富集Rb、K、Ba、Th和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Nb、Sr、P、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低、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富集,δEu的变化范围在0.53~0.94,平均值为0.78。岩石地球化特征表明,Padan英安斑岩为钾玄岩系列至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岛弧花岗岩,母岩为受上地壳物质混染的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并经历了较高程度的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基于Padan岩体与区内其他成矿岩体具有相似的成岩年龄、矿化蚀变组合、物质组成以及构造演化历史,文章认为Padan岩体具有良好的斑岩型矿床成矿潜力。
赵光辉徐林刚宋彦博Meng LEE
关键词: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
南天山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属性及亲缘性: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约束
2025年
南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与塔里木克拉通的交界处,其构造属性及亲缘性长期存在争议。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在限定地层最大沉积年龄和鉴别古块体构造亲缘性等方面行之有效。本文对南天山乌什塔拉地区两件碎屑岩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依据3颗最小有效年龄的加权平均值,限定研究区砂岩和片岩的最大沉积年龄分别为312±1.4 Ma和373±1.7 Ma。与柯坪塔格构造带同时代地层对比,两件样品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均以古生代年龄峰值为主,且与伊犁—中天山地块岩浆弧年龄分布规律一致,但缺乏塔里木克拉通的标志性构造—热事件年龄信息,表明塔里木并非其物源区。在物源分析基础上,结合区域岩石组合及其构造样式,认为研究区碎屑岩是南天山增生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天山古大洋岩石圈向北俯冲消减作用的物质记录。在晚古生代期间,南天山属于伊犁—中天山地块南缘汇聚板块边缘的一部分,而非塔里木克拉通北缘的被动大陆边缘。
尼加提·阿布都逊阿比旦·阿力木江黄鹏黄鹏
关键词:碎屑锆石U-PB年龄沉积物源增生杂岩南天山
吉林中部大口钦地区杨家沟组物源分析:来自地球化特征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2025年
关于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时间一直是地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吉林中部地区在古生代期间主要受古亚洲洋构造体系的控制,是研究上述问题的理想场所。笔者对吉林中部大口钦地区杨家沟组岩屑杂砂岩和粉砂质板岩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研究,确定了杨家沟组的沉积时限和物源特征。地层最大沉积年龄采用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加权平均年龄进行限定,杨家沟组的2个岩屑杂砂岩样品(PM001-38-TW1和PM001-135-TW1)的沉积下限年龄分别为(255±5)Ma和(251±2)Ma,与二叠系-三叠系沉积界限年龄(251.902±0.024)Ma相符合。结合捕获自周围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235~227)Ma]锆石的年龄和侵入到杨家沟组中二长花岗岩的年龄(223±2)Ma,认为研究区杨家沟组应形成于晚二叠世。全岩主、微量元素数据表明杨家沟组岩屑杂砂岩和粉砂质板岩的w(SiO_(2))为65.13%~70.73%,w(Al_(2)O_(3))为14.75%~17.29%,w(K_(2)O)为2.43%~3.87%,w(Na_(2)O)为1.59%~3.26%,K_(2)O/Na_(2)O为0.75~2.34,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LREE/HREE=6.98~9.09,Eu/Eu*=0.56~0.70。CIA-ICV图解、物源区属性图解以及构造背景判别图解表明,杨家沟组物源沉积物经历了中等程度的风化作用,成熟度相对较高,其物源主要以长英质岩石为主,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或大陆岛弧背景下。杨家沟组的碎屑锆石年龄可划分为5组:古元古代(1819~1785 Ma)、中-新元古代(1491~561 Ma)、寒武纪-石炭纪(522~301 Ma)、早-中二叠世(295~259 Ma)和晚二叠世-中三叠世(258~238 Ma)。结合前人对区域上岩浆作用的研究表明,杨家沟组具有双向物源特征(华北板块和兴蒙造山带)。杨家沟组的源区性质及古生物证据表明其形成于碰撞造山向构造稳定环境转化的阶段。综合研究区的岩浆作用特征,认为古亚洲洋在吉林中部的最终闭合发生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
李翱鹏王春阳吕鹏吕鹏王福亮王福亮
关键词:物源分析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代学
秦岭岩群梨园北榴闪岩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25年
秦岭岩群是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古生代时发生了大规模陆壳物质的俯冲—深俯冲与折返,形成了大量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秦岭岩群中出露的榴闪岩是否普遍经历过大陆俯冲—深俯冲是地界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对陕西丹凤梨园北一带的榴闪岩进行了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工作,获得了497.8Ma±4.0Ma、449.7Ma±2.3Ma和421.4Ma±3.5Ma三期变质年龄。综合锆石微量元素组成特征以及前人已有年代学研究结果认为,这三期年龄分别对应于该岩石的榴辉岩相、麻粒岩相以及角闪岩相变质时代,表明该榴闪岩经历了北秦岭早古生代期间的大陆俯冲—深俯冲,是退变的榴辉岩。
王一鸣李爽高家辉
关键词:秦岭岩群榴闪岩锆石U-PB定年
皖南泾县檀树岭钼矿床辉钼矿Re-Os和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2025年
檀树岭钼矿床处于江南隆起带内,位于江南断裂的南侧,其主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为限定其成岩成矿时代和矿床成因,对其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辉钼矿Re-Os年代学和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研究。结果表明:檀树岭花岗岩SiO_(2)含量为64.5%~66.8%,Al_(2)O_(3)含量为14.4%~16.0%,K_(2)O含量为3.92%~4.86%,Na_(2)O含量为2.90%~3.91%,CaO含量为1.56%~2.8%,MgO含量为1.24%~1.53%,A/CNK为1.02~1.10,A/NK为1.37~1.59,主量元素特征显示其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的I型花岗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明显右倾,轻稀土相对富集,Eu负异常。檀树岭辉钼矿的Re-Os定年结果为(133.09±0.86)Ma,茂林岩体花岗闪长岩的U-Pb定年结果为(140.4±0.62)Ma、(139.9±0.66)Ma、(139.6±0.63)Ma,均属于早白垩世。综合年代学和地球化结果可见檀树岭钼矿床主要岩浆活动属于太平洋构造体制,挤压与伸展的相互交替使该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与成矿作用。
穆玖清王安东汪方跃王运
关键词:江南隆起带I型花岗岩RE-OS定年U-PB定年
安哥拉西北部CONDA地区铝质A型花岗岩岩石、地球化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2025年
本文对安哥拉西北部CONDA地区A型花岗岩的岩相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形成的构造背景。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990±12)Ma,表明该岩体的侵位时代为古元古代造山纪。样品富SiO_(2)(65.20%~70.57%)、K_(2)O+Na_(2)O(6.43%~8.33%),中等的A/CNK(0.94~1.02),w(Al_(2)O_(3))、w(CaO)、w(MgO)分别为13.74%~15.43%、1.84%~3.52%、0.69%~1.75%,K_(2)O/Na_(2)O为1.35~1.51,w(K_(2)O)为3.66%~4.86%,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轻、重稀土分馏程度中等((La/Yb)_N为11.03~30.27),Eu总体表现为负异常(δEu为0.56~1.02),Ce异常不明显(δCe为0.90~1.06)。样品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K等,亏损Ba、Sr、Eu,并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具有高的Zr、Y、Nb、Ga、Ce含量,Rb/Nb(6.42~10.12)、Y/Nb(1.16~2.31)、10~4Ga/Al值均>2.6,较高的Zr饱和温度(816.0~850.1℃),表明岩体具有A2型花岗岩的特征。岩浆源区压力较低、温度较高,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CONDA地区的A2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古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过程中,活动大陆边缘的俯冲作用引起的弧后伸展环境。
周永刚张洪瑞刘治博罗迪柯贾鹏飞于春楠王子圣李春稼靳立杰
关键词: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古元古代A型花岗岩
北秦岭构造带东段官坡地区花岗伟晶岩锆石U-Pb年代学、岩石成因及其构造背景
2025年
北秦岭构造带花岗伟晶岩是我国重要的伟晶岩矿区,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时间和岩石成因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通过对北秦岭构造带东段官坡地区峡河村花岗伟晶岩和上河村花岗伟晶岩开展岩石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地球化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研究,限定北秦岭构造带东段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时代,揭示花岗伟晶岩的岩浆来源和岩石成因。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峡河村花岗伟晶岩和上河村花岗伟晶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361~360 Ma和334.8 Ma。峡河村花岗伟晶岩和上河村花岗伟晶岩含有石榴子石、白云母和电气石,富集SiO_(2)、Na_(2)O和K_(2)O,CaO、TFeO和MgO含量较低,主体呈过铝质。峡河村花岗伟晶岩和上河村花岗伟晶岩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具较明显的Eu正异常;微量元素富集Rb、Th、Ba、Cs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低的Nb/Ta和Zr/Hf比值,指示岩浆经历了高度结晶分异作用。峡河村花岗伟晶岩具有较低的ε_(Hf)(t)值,为-11.7~-6.2;上河村花岗伟晶岩ε_(Hf)(t)值明显高于峡河村花岗伟晶岩,为-4.9~1.1。以上结果显示,峡河村花岗伟晶岩为古老地壳部分熔融产物,上河村花岗伟晶岩为新生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在上侵过程中同化混染围岩的结果。北秦岭构造带东段花岗伟晶岩初步可分为北部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和南部铀花岗伟晶岩。
陈国超张晓飞裴先治李佐臣李瑞保王硕陈孝珍张荣臻王永强
关键词:花岗伟晶岩岩石成因岩浆演化北秦岭
浙江嵊泗正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与成因:来自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和Hf同位素的证据
2025年
嵊泗岛地处浙闽岩浆带最北端,为海陆转换带,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较大。本文以嵊泗正长花岗岩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相锆石U-Pb测年、锆石Lu-Hf微区分析和岩石地球化等工作。该岩体主要由钾长石(含量为50%~65%)、石英(含量为20%~25%)、斜长石(含量为20%~25%)和黑云母(含量为5%~10%)等组成,呈中细粒花岗结构。获得了高精度测年数据,其加权平均年龄为(95.4±1.2)Ma,表明该岩体为晚白垩世时期岩浆活动的产物。Lu-Hf微区分析结果显示,ε_(Hf)(t)值均为负值(-6.2~-4.0),变化范围较小,但均远高于地壳平均值,锆石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547~1405 Ma(平均值为1465 Ma),均低于华夏基底变质岩(桃溪)的二阶模式年龄。岩石地球化特征表明:该岩体具有高硅、富碱、富铝和富钾的特征,镁、钙、磷、钛和铁等元素含量极低,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系列;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U、Zr、Hf等高场强元素富集,Nb、Sr和P等元素亏损,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稀土元素分馏作用强于重稀土元素,且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分异指数高;具有低Sr、高Yb花岗岩的特征,反映了嵊泗正长花岗岩形成时压力较小。通过对岩石类型和构造环境的探讨,认为嵊泗正长花岗岩属于A型花岗岩,为晚白垩世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后撤伸展拉张背景下的产物。岩石圈拉张减薄,地幔物质底侵、上涌导致地壳物质熔融,壳幔混合作用下形成的以壳源物质为主、少量幔源物质参与的混合岩浆会在地壳浅部侵位并形成该类岩石。
潘少军张建芳陈小友马俊祥蔡晓亮黄国成
关键词:岩石成因晚白垩世
湖南丫江桥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
2024年
丫江桥岩体是湘中铀成矿带中的产铀花岗岩体之一。为了进一步评价花岗岩体的铀成矿潜力,对岩体内不同期次花岗岩开展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微量元素地球化研究,分析花岗岩的成岩时代、岩石成因类型及岩体含铀性。结果表明:丫江桥岩体主体花岗岩锆石年龄为(231.0±2.4)Ma,补体花岗岩锆石年龄为(229.3±1.4)Ma、(221.7±3.2)Ma,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是印支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花岗岩锆石微量元素显示典型的壳源岩浆锆石特征,轻稀土亏损、重稀土极度富集,Ce正异常,Eu强烈负异常。丫江桥岩体是在后碰撞伸展的构造背景下,地壳减薄、压力降低以及地幔物质上涌的共同作用下,中元古界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上涌侵位冷却结晶而形成,岩浆演化过程中源区局部有幔源岩浆的参与。丫江桥岩体为印支期S型花岗岩,锆石铀含量高、w(Th)/w(U)比值低,符合产铀花岗岩的特征,但岩体出露面积小,平均铀含量低,不利于形成大型铀矿田。
夏宗强夏宗强
关键词:LA-ICP-MS锆石U-PB定年

相关作者

许文良
作品数:261被引量:2,396H指数:35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中生代 地球化学 年代学 锆石U-PB年代学 火成岩
裴福萍
作品数:106被引量:1,429H指数:23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代学 中生代 火成岩 年代学
邱检生
作品数:153被引量:2,685H指数:36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晚中生代 年代学 锆石U-PB年代学
陈井胜
作品数:84被引量:353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特征 地质意义 年代学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代学
杨德彬
作品数:101被引量:992H指数:23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早白垩世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年代学 中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