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818篇“ 针阔叶混交林“的相关文章
阴那山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植物群落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通过在阴那山典型阔叶混交林中建立1 hm^(2)的动态监测永久性样地,在通过实地考察而得到的数据基础上,分析与总结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结果表明:样地内共有胸径≥4cm的木本植物有65种1540株,隶属于31科42属;样地内稀有物种有15种,偶见种23种;国家Ⅰ级、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和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别有1种;区系特征明显,样地内科级和属级的地理成分以热带性质较强;样地内群落的径级结构呈现“纺锤”型,中径木(6 cm≤DBH<20cm)占比最大,达44.83%,属稳定型种群;群落内重要值大于3的9个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明显的集群分布。
李保铨李柳红张炎晶许凯骆金初韩婉诗王龙远
关键词:物种组成径级结构
缙云山阔叶混交林涡相关适用性及碳通量变化特征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涡度相关法在缙云山阔叶混交林的适用性,并明晰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碳源/碳汇情况,从而为该地区的森经营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涡度协方差观测方法,获得了缙云山阔叶混交林2019.11—2020.10的碳通量监测数据。通过湍流数据质量评价、能量闭合及通量足迹,分析对涡度相关应用于该下垫面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在时间序列上对碳通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研究区内碳源或碳汇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研究期内,显热通量(H)、潜热通量(LE)和碳通量(Fc)的湍流数据质量评价较好,高质量数据占比分别为77%、61%和62%;在生长季(4—10月),上层能量闭合率为0.82,下层能量闭合率为0.73;研究期内通量高贡献区域所处方向与全年主风向(东北)一致;在研究期内,该生态系统年固碳量为887.40 g·m^(−2),月均日变化和季节均日变化大多为双峰型,生长季的Fc累积变化量为:−826.2 g·m^(−2),非生长季则只有:−61.2 g·m^(−2);影响碳通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和风速,R^(2)分别是0.75和0.43。[结论]涡度相关法在缙云山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监测过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且通量监测的数据来源可信,质量评价良好。研究期内,该生态系统处于碳汇过程,生长季的碳汇能力显著高于非生长季。光合有效辐射和风速是影响碳通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王松年王云琦王凯冯印成王杰帅
关键词:涡度相关法针阔叶混交林环境因子
降水格局变化对亚热带—暖温带典型阔叶混交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全球变暖通过全球水文循环导致全球降水格局发生变化,气温和降水格局的改变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深远影响。森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
王仕林
关键词:土壤呼吸微生物生物量
温带阔叶混交林 四季变幻 富饶多姿被引量:1
2022年
温带阔叶混交林是中国最美丽的森类型之一,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特征。中国的温带混交林集中分布在东北山地,包括小兴安岭、长白山、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岭等地。其中,长白山森生态系统最典型、最独特、最富饶。
朴正吉李绍军(摄影)朴龙国(摄影)陈建伟(摄影)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季相变化完达山
2003-2010年鼎湖山阔叶混交林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被引量:4
2021年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是全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学过程,科学定量森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过程中的碳水通量是准确定量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过程的关键所在。基于微气象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实现了对森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的准确定量,获取的碳水通量监测数据为研究森生态系统碳“源汇”贡献提供了坚实基础。作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络(National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of China,CNERN)成员,鼎湖山森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自2002年底始对我国南亚热带鼎湖山阔叶混交林类型进行碳水通量监测,现已完善为系统规范化的监测。其中阔叶混交林为鼎湖山主要森类型,也是我国南亚热带常见森类型。按照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统一规范,在该森类型已进行长达17年的生态系统水平碳水通量及关键气象要素标准化监测。本数据集通过整理和统计,列出了2003–2010年鼎湖山阔叶混交林碳水通量的动态实测数据,并包含了相关的数据集构建过程。建立和共享本数据集可以为深入探讨全球水热格局变化情形下的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水和能量交换监测研究提供本底资料,为该地区的森经营管理及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李跃林闫俊华孟泽黄健强张雷明陈智刘世忠褚国伟张倩媚张德强
关键词:涡度相关法针阔叶混交林气象因子
红松阔叶混交林下黏菌物种多样性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为探讨不同型下黏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本文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红松阔叶混交林两种分中开展调查研究,共采集黏菌样本242份,基于形态特征鉴定为4目7科17属50种黏菌,其中鲜红团网菌Arcyria insignis、网格筛菌Cribraria paucidictyon和玫瑰绒泡菌Physarum roseum等9种是黑龙江省新记录种,相对多度达16.67%。多样性分析显示,绿绒泡菌Physarum viride是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优势种,阔叶混交林的黏菌物种多样性(H′=2.06)高于红松(H′=1.71);在物种组成上,两种植被类型内共有的黏菌物种为17种,物种组成的相似性(CS)为50.75%,表明植被类型对黏菌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赵凤云李玉李玉
关键词:黏菌物种组成
广东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公顷阔叶混交林植物群落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天然混交林是广东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地带性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为了深入了解天然混交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维持物种多样性的机制,在广东罗浮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了1公顷森长期监测固定样地,研究了其物种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共记录到胸径≥1 cm的维管束植物4466株,79种,隶属于37科57属。樟科Laur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芸香科Rutaceae为优势科,马尾松Pinusmassoniana、九节Psychotria asiatica、鹅掌柴Schefflera heptaphylla为优势种。径级分布呈倒"J"型,比较连续,群落结构稳定;马尾松和九节的空间分布呈较强的聚集性;鹅掌柴的分布较均匀,马尾松、鹅掌柴,银柴、九节空间分布的互补性。
徐益成邓华格郭腾辉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针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
增温对南亚热带阔叶混交林凋落物分解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21年
凋落物分解酶可以催化凋落物分解并且影响其分解速率,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海拔梯度改变而导致增温的方式探究南亚热带阔叶混交林凋落物层6种分解酶活性对增温的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湿季增温使酸性磷酸酶(AP)和纤维二糖酶(CBH)活性分别降低了36.08%和29.01%,干季增温使AP增加了49.90%,而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降低了21.07%,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没有受到增温的影响.增温对凋落物碳(C)、氮(N)、磷(P)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没有显著影响.季节变化显著影响了凋落物N含量、C:N、N:P和MBC(P<0.05),增温和干湿季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凋落物C:P(P<0.05).冗余分析表明不同季节凋落物MBC和凋落物N:P的变化是影响增温背景下南亚热带阔叶混交林凋落物分解酶活性的主导因子.综上,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凋落物分解酶活性的变化可能有助于缓解养分对微生物的限制,形成新的养分利用模式来应对气候变化.
程严列志旸刘旭军李旭李旭吴婷孟泽刘菊秀
关键词:增温南亚热带
典型温带阔叶混交林碳收支对温度的响应特征被引量:1
2021年
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碳储备系统,在当前气候变暖条件下,温度变化会对森生态系统的碳收支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该文选择长白山温带混交林生态系统(CBS)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年通量及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该生态系统碳收支过程对温度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该温带森碳交换的季节变化特征十分明显。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 e和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在2003-2008年的月平均变化显示,碳收支3个组分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GPP最大值出现在7月,R e最大值主要出现在8月,NEE负方向的最大值主要出现在6月或7月,表现为碳吸收。在日尺度和月尺度对温度的响应上,GPP和R e都是随温度(气温和5 cm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升高形式。在日尺度上和月尺度上,NEE对气温的响应皆是分段线性形式,先是随气温的上升而正向增大,表现为碳排放;当超过临界温度,随气温的继续上升而负值增大,表现为碳吸收。根据温度、GPP、R e以及NEE的季节的变化,每年达到最大的GPP、R e以及NEE的最适温度均不同,这表明了在气温变化的背景下,生态系统的最适温度也在随之改变,也表明了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长白山混交林生态系统的GPP、R e随气温的升高增大,而NEE随气温的升高而减小。
舒子倩刘勋埙姚宁吴虑李舒颖
关键词:生态系统呼吸温度
鼎湖山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效氮动态的研究
2021年
鼎湖山马尾松的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氮,采用离子交换的方法测定鼎湖山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效氮的含量的变化状况。鼎湖山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土壤在各季节的变化可以依据土层、氮的含量及组分差异进行检测。主要研究同一个地区的马尾松纯阔叶混交林之间的比较,发现叶纯中硝态氮的含量要比阔叶混交林的要小;阔叶混交林中的铵态氮则比叶纯阔叶混交林的含量要多。
许文辉

相关作者

张德强
作品数:148被引量:2,876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研究主题:南亚热带 针阔叶混交林 季风常绿阔叶林 模拟酸雨 南亚热带森林
周国逸
作品数:250被引量:5,361H指数:4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研究主题:南亚热带 森林生态系统 季风常绿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森林土壤
刘世忠
作品数:80被引量:1,084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研究主题:南亚热带 针阔叶混交林 季风常绿阔叶林 树干液流 数据集
王旭
作品数:585被引量:2,248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研究主题:喹赛多 兽用 兽药 衍生化反应 喹烯酮
李跃林
作品数:95被引量:1,183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研究主题:树干液流 南亚热带 针阔叶混交林 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