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67篇“ 针刺效应“的相关文章
基于形气神一体化理论探讨针刺效应机制
2025年
基于中医学“形气神一体化”理论,系统探讨针刺效应的内在机制。通过分析形气神与经络、腧穴及脉诊的关联,进一步揭示形、气、神三者如何协同影响针刺疗效。结果表明,形是针刺效应的物质基础,针刺通过刺激穴位,调节形体结构;气是针刺效应的动力,针刺激发“得气”,调节气机;神是针刺效应的调控因素,针刺调整精神状态,提高疗效。形、气、神三者相辅相成,维持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针刺通过调节形气神的协同状态,不仅在缓解疾病方面效果显著,而且在提升患者心理健康及整体生命质量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形气神一体化理论为针刺效应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可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有效指导,并为经典针灸文献的解读带来新视角。本研究强调,形气神的协同状态对针刺疗效至关重要。因此,未来针刺研究应重视形气神一体化理论,注重患者形体、气机和精神状态的综合调控,以提升疗效。
张亚鹏孙霄孙一珂寇明智田嘉怡李婉君马淑然
关键词:一体化针刺疗法经络腧穴整体观阴阳平衡自我修复
针刺起效的穴位物质基础及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通道蛋白在针刺效应启动机制中的作用
2025年
针刺作为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穴位局部是针刺效应启动的关键环节。文章通过梳理总结,发现针刺可通过激活Aδ纤维和C纤维上的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TRPV)1通道直接引起穴位局部神经末梢兴奋,将针刺信息向中枢传递;针刺也可通过激活TRPV1通道活化MAPK信号通路促进成纤维细胞骨架重构和细胞增殖,或通过激活TRPV2通道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活化的成纤维细胞或肥大细胞可释放ATP和腺苷等关键分子,启动CWP级联反应,经末梢向中枢传递针刺信息。而针刺引起的穴位局部神经末梢兴奋和炎性反应可能进一步敏化TRPV1通道活性,维持针刺信息传递。阐明了TRPV蛋白在针刺效应启动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陈志翰林小伟杨霖曹娇娇时方圆曾佳明徐枝芳郭义
关键词:针刺穴位
基于形神理论探讨针刺效应的感觉调控机制
分析形、神的内涵与联系,指出二者共同调控针刺效应。阐述感觉的概念,并说明其在针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内感觉与神、外感觉与形的联系进行辩证论述,丰富形神理论,对针刺效应机制进行探索,并指出其临床实践意义。
赵瑄王晓秋吴文忠
关键词:针刺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元气针对心脾两虚型亚健康青年的针刺效应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元气针对不同健康状态青年皮肤温度、红外热图特征、中医症状、健康状况以及针刺后自身感觉的影响,探讨元气针的针刺效应,为临床应用元气针提供指导意义。方法:本研究纳入30例心脾两虚型亚健康青年作为试验组,30例健...
赵月
关键词:亚健康热成像技术针刺效应
内脏疾病背根神经节交感-感觉偶联参与穴位敏化并放大针刺效应
2024年
最初,在神经病理痛模型中观察到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交感神经末梢异常芽生的现象。芽生的交感末梢围绕在DRG神经元周围,形成“篮状结构”,即交感-感觉偶联,可以激活感觉神经元,导致疼痛的发生。近年来,学者注意到内脏病变(如心肌缺血)情况下,DRG及相应交感节神经间亦发生交感-感觉偶联,伴随心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本团队既往的研究发现内脏疾病会引起体表痛觉过敏或牵涉痛,参与穴位敏化。交感神经系统通过异常交感功能或者通过影响传入神经异常活动参与上述的病理性变化。而针刺这些敏化穴位放大了穴位本身的生物学效应。本文将阐述交感-感觉偶联与穴位敏化之间的联系以及针刺是否可以通过交感-感觉偶联对内脏疾病产生调控作用。
李霞吕涛奚晗清崔翔刘坤高昕妍
关键词:针刺自主神经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词典”的针刺效应命名实体识别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基于针刺RCT文献数据集,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模型和字典”结合的针刺效应命名实体识别方法,为构建针刺效应知识库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本文比较了基于word2vec、ALBERT和“ALBERT+词典”的向量表示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结合领域词典的ALBERT-BiLSTM-CRF深度学习模型的命名实体抽取方法。结果从实体抽取效果来看,“ALBERT-BiLSTM-CRF+词典”的实体识别效果最好,P值92.57%、R值91.42%、F1值91.85%,而ALBERT-BiLSTM-CRF模型的效果稍差一些,P值83.10%、R值81.14%、F1值81.98%,word2vec-BiLSTM-CRF的效果最差,P值81.82%、R值70.76%、F1值75.48%。从实体类别看,精确率最高的前三种实体为针法、刺法、针刺部位,分别为98%、97%、97%,精确率最低的三种实体为配穴对应症状、疾病名称、样本量,分别为50.00%、50.68%、52.43%。结论“ALBERT-BiLSTMCRF+词典”模型相比于原始的ALBERT-BiLSTM-CRF模型,精准率P、召回率R和F1值都有明显提高。模型用于针刺效应命名实体识别是有效的。
王晰柯丽娟李海燕高彤孙华君雷蕾
关键词: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命名实体识别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脾胃虚弱型痞满“老十针”针刺效应研究
目的:观察脾胃虚弱型痞满患者与无消化系统疾病者在红外热图及区域温度上的区别,研究“老十针”对脾胃虚弱型痞满患者病情的改善程度及其与红外热成像所测区域温度的相关性,为“老十针”的针刺效应和红外热成像技术运用于该病证的临床观...
马强骥
关键词:红外热成像痞满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三阴交单穴得气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证患者针刺效应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观察三阴交单穴得气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证患者针刺效应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对照试验与双层次统计分析比较的设计,先将纳入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促使得气组(32例)和避免得气组(29例)进行第一层次比较,均针刺双侧三阴交穴进行干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针刺前后月经疼痛程度评估,并记录8个时间点(针刺前,针刺即刻,留针5,10,15 min,起针即刻,起针后5,10 min)双侧三阴交及其相邻近的脾经沿线穴位(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的体表红外热像温度,分别作为主、客观针刺效应观察指标。采用受试者针感临床评价量表评估患者针刺得气实际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将患者重新分为实际得气组(47例)、实际不得气组(14例),进行第二层次比较。结果1)促使得气组实际得气率为93.75%(30/32),避免得气组实际得气率为58.62%(17/29)。2)第一层次比较,2组针刺后VAS评分均较同组针刺前明显降低(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时间点经穴体表红外热像温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第二层次比较,针刺后实际得气组VAS评分较针刺前明显降低(P<0.01),实际不得气组针刺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际得气组在一些时间点个别穴位的体表红外热像温度明显高于实际不得气组(P<0.05)。结论针刺三阴交穴只有达到得气才具有镇痛效应,得气可促使三阴交及其相邻近的脾经沿线穴位体表红外热像温度升高。
林驰徐沙丽钟晓玲萨喆燕郭婉清罗彩云朱佳敏黄顺艳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三阴交毫针针刺得气针刺效应
静息态脑电图不同分析方法在解码卒中针刺效应中的应用研究
2023年
针刺治疗脑卒中临床疗效显著,但以往的动物实验难以直观揭示其效应规律。静息态脑电图(rsEEG)技术作为神经电生理学重要的检测手段,因具有非线性特征,并且可在毫秒级的范围内实时采集针刺下的大脑活动,结合不同的分析方法,在针刺效应可视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针刺脑卒中的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中,本研究梳理rsEEG技术不同分析方法在该领域研究的发展现状。
吴林纳徐帆杨霖轩孙瑱许瀚予徐志杰李桂平
关键词:针刺疗法分析方法
基于神经干细胞探讨巢蛋白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机制及针刺效应
2023年
巢蛋白(Nestin)是一种具有特殊异二聚体结构的神经干细胞(NSCs)标记物,有多个磷酸化调节位点,其表达受细胞周期蛋白、细胞生长因子等调节,在细胞中间丝的组装和分解、细胞骨架的重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Nestin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过程中的相关因子关系密切,与其共同作用而发挥促进NSCs增殖、分化的作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可检测到Nestin表达量逐渐增加,至第7天达峰值后逐渐降低,体现NSCs增殖的趋势。目前研究发现,针刺通过介导Notch1信号通路、微小核糖核酸以调控Nestin表达,从而发挥神经再生的作用。
殷秀梅杨丽红姜涛姜涛
关键词:巢蛋白神经干细胞卒中针刺疗法

相关作者

郭义
作品数:977被引量:5,289H指数:34
供职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针灸 针刺 腧穴 经络 穴位
赵雪
作品数:91被引量:532H指数:14
供职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针灸 针刺 针刺效应 针灸学 针刺治疗
胡翔龙
作品数:197被引量:829H指数:22
供职机构: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
研究主题:经络 循经红外辐射轨迹 针刺 微循环血流灌注量 氧分压
严振国
作品数:154被引量:1,238H指数:22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穴位 电针 针刺 脊髓损伤 可视化研究
郭永明
作品数:176被引量:1,064H指数:17
供职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针灸 针刺 针刺效应 针刺手法 电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