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46篇“ 造山作用“的相关文章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世中期以来的幕式作用——碎屑锆石的约束
2025年
柴达木盆地北缘系的隆升作用是青藏高原北向扩展过程的一部分。本次对柴达木北缘埃姆尼克地区开展了野外观测、地震剖面解释和碎屑锆石测年工作。埃姆尼克地区普遍发育两个角度不整合面,其一为上油砂组和下覆地层不整合,其二为更新统同下覆地层的不整合。采自埃姆尼克南北两侧上油砂组下部碎屑锆石年龄表明,埃姆尼克在上油砂组沉积时已不作为阻挡源汇系统的隆起构,沉积物源来自东昆仑而非柴北缘-祁连地区,表明埃姆尼克发育快速夷平作用。本文提出柴北缘地区中新世中期以来的变形作用具幕式特征,两幕作用分别发生在中新世中期和上新世末期—第四纪早期。
肖永军刘俊民孙波杨帅刘燕红刘燕红陈乾威肖安成肖安成于永利毛黎光
关键词: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扬子北缘后河杂岩花岗岩类及其对古元古代作用的响应
2025年
后河杂岩作为扬子北缘早前寒武纪基底岩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岩石成因和构背景尚不清楚,进而制约了对扬子北缘乃至整个扬子地块在古元古代时期的地质演化过程的理解。本文选取碑坝地区后河杂岩中的奥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和Sm-Nd同位素、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综合研究。U-Pb测年结果表明奥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均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二者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101±10 Ma和2072±15 Ma。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奥长花岗岩具有高硅、富钠、低钾、贫镁的特征,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Ⅰ型花岗质岩石系列,且显示岛弧花岗岩的特征;锆石εHf(t)值为-0.8~+4.6,全岩εNd(t)值为+0.1~+1.1,两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3005~2469 Ma。与奥长花岗岩相比,二长花岗岩具有相对较低的硅含量,但是相对富镁、铝和钾,属于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其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元素之间分异明显,伴随弱负Eu异常,并富集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亦具有岛弧花岗岩的特征。此外,该岩石具有较高的Mg^(#)值以及Cr和Ni含量,锆石εHf(t)值为-2.9~+2.4,全岩εNd(t)值为+0.1~+0.9,两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2939~2604 Ma。根据上述特征,推测奥长花岗岩主要是由新太古代玄武质大陆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而二长花岗岩是幔源岩浆底侵并导致新太古代古老大陆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其中有岩石圈地幔物质的添加。结合扬子北缘已报道的古元古代晚期(2.1~2.0 Ga)镁铁质-长英质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和岩石成因,推测扬子北缘碑坝地区后河杂岩中2101~2072 Ma的花岗质岩石形成于活动陆缘弧环境,是扬子北缘对全球古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过程的响应。
李霄琦赵燕张瑞英敖文昊兰彩云李超
关键词:扬子北缘古元古代花岗质岩石
东昆仑洪水河地区三叠纪花岗岩类的岩石成因及其对古特提斯作用的启示被引量:1
2024年
东昆仑三叠纪岩浆岩的是研究古特提斯作用过程的重要探针.对东昆仑洪水河地区花岗岩类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探讨其成因机制及动力学背景.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洪水河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43.0 Ma±3.3 Ma和244.0 Ma±3.1 Ma.两类岩石均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但花岗闪长岩具有较低的Na_(2)O/K_(2)O比值(0.78~0.96)和较高的Mg#(42~45).岩石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且具有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εNd(t=243)=-6.53~-4.99,Isr=0.706871~0.709126].综合分析表明,洪水河地区三叠纪花岗岩类形成于古特提斯洋壳俯冲的陆缘弧环境,岩浆起源于中元代变质杂砂岩的部分熔融,且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壳幔混合作用和分离结晶作用.研究揭示,古老大陆地壳的重熔与一定量的壳幔混合作用是东昆仑中三叠世大陆地壳的主要演化方式.
李福睿熊富浩马昌前马昌前赵涵
关键词:东昆仑中三叠世古特提斯花岗岩类岩石成因
作用孕育“青海金腰带”被引量:6
2023年
青海省境内环绕柴达木盆地周边的金矿床十分发育,是中国金矿的重要产地,素有“金腰带”之称。通过对“青海金腰带”的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青海“金腰带”的形成主要受两期作用控制。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柴达木陆块向北与欧龙布鲁克陆块碰撞,导致原特提斯洋发生闭合,形成柴北缘滩间金矿田和赛坝沟金矿床;印支期,巴颜喀拉陆块向北与东昆仑陆块碰撞,导致古特提斯洋发生闭合,形成五龙沟、大场、沟里金矿田和满丈岗金矿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笔者提出该地区金矿床的形成与壳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幔源物质对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均具有重要贡献,主要金矿床的时空分布也与基性-超基性岩相关。因此,基性-超基性岩发育的位置是在该地区寻找型金矿的有利地段。
何书跃林贵钟世华白国龙张勇舒树兰王丽君赵芙蓉
关键词:造山作用壳幔作用造山型金矿
古元古代热作用:以辽东古元古代带为例
带作为地球早期阶段作用的主要构体制,其构特点及演化模式与显生宙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冷带体制有明显差异。胶-辽-吉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伴随古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拼合形成了典型的热带,其2.2~1.8 G...
张健
塔西南地区古隆起迁移及对作用和储集层发育的启示被引量:1
2023年
在钻井层位标定的基础上,系统解释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简称塔西南)典型地震剖面,建立区域性的地质格架剖面,进而恢复各构时期的剥蚀厚度,并编制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各时期古构平面形态图,以分析早古生代晚期古隆起的空间展布、形成演化以及迁移规律。研究表明:早古生代晚期,塔里木盆地存在1个广布塔西南地区、统一的区域性古隆起,称之为塔里木西南部古隆起。前人所提出的“塔西南古隆起”和“和田古隆起”不是两个独立的古隆起,而是本次所识别出古隆起的时空迁移演化的结果。该古隆起始于中奥陶世末;晚奥陶世古隆起初具规模、幅度增大;志留纪时期古隆起稳定隆升,隆起范围快速向东部扩大,皮—和田等区域成为古隆起的一部分,其构高部位迁移到皮—和田地区;泥盆纪古隆起开始逐渐缩小,范围仅限于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皮—和田一带;石炭纪古隆起成为水下隆起,古隆起逐渐消亡。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古隆起属于早古生代晚期塔西南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其形成演化与塔里木盆地南部西昆仑早古生代作用有关。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古隆起从塔西南的西北部迁移到南部的皮—和田一带,表明西昆仑早古生代作用从中奥陶世末开始于西段,呈“剪刀式”自西向东发展。古隆起的迁移演化控制了塔西南地区中奥陶世末、晚奥陶世末和中泥盆世末3期不整合的发育和不整合之下风化壳溶蚀缝洞储集层的空间分布,而古隆起构高部位的迁移对风化壳溶蚀缝洞储集层的发育也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严佳凯陈汉林程晓敢陈永权曾昌民陈才吴鸿翔
关键词:古隆起剥蚀塔西南塔里木盆地
中国阿尔泰晚古生代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对增生作用资源效应的启示
作为著名的增生带,中亚带以其复杂的构演化和丰富的矿产资源闻名于世。阿尔泰是中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类型多样,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是研究增生作用资源效应的天然实验室。本博士论文对中国...
孙超
关键词:铅锌矿床成矿机制
大陆俯冲板片的持续断离正在终结喜马拉雅作用被引量:1
2023年
俯冲的大陆岩石圈在大陆碰撞后仍然对地表板块施加拖拽作用,使作用得以维持.但是大陆碰撞作用最终为何减弱乃至停止,目前存在多种解释.本文利用覆盖青藏高原的流动地震观测数据,进行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在地慢过渡带中识别出多个高地震波速度异常,认为它们是俯冲印度大陆岩石圈断离形成的碎片.俯冲板片会不断沿大陆岩石圈内部的先存薄弱带断离,该过程将持续减小俯冲岩石圈的板片拖曳力,进而导致中新世印度-欧亚板块汇聚速率降低.据此推断,俯冲大陆板片持续断离将导致印欧大陆碰撞和喜马拉雅作用最终结束.
梁晓峰褚杨万博陈凌陈林Eric SandvolStephen P.Grand李仪兵王敏玲田小波陈赟徐涛李杨纪伟强
古生代增生作用及其构转换事件被引量:12
2022年
带自新元古代以来,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俯冲增生作用和陆内构活化过程,属于典型的复合型带。基于近年研究进展,本文对伊犁、境内外中天和南天带前寒武纪基底、古生代沉积序列、多期陆缘弧岩浆岩和构缝合带的变形变质特征、形成环境和年代学等进行了总结分析,梳理了天古生代增生作用中的三次重要构转换事件及其地质记录。(1)伊犁南北两缘、中天、南天和塔里木北缘,均发育中奥陶世—志留纪的大陆弧岩浆作用,伊犁北缘、南天-塔里木北部早古生代沉积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表明天-塔里木北缘在中—晚奥陶世发生了从被动陆缘向活动陆缘的转换。(2)伊犁南、北两缘和中天的早古生代岩层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普遍发生了强烈的韧性变形和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其上不整合覆盖有弱变形未变质的晚泥盆世—石炭纪火-沉积地层;该区域不整合是哈萨克斯坦微大陆拼合事件在研究区的构响应,也标志着准噶尔洋和南天洋的俯冲方式在泥盆纪发生了由前进式(东太平洋型)向后撤式(西太平洋型)的构转换,导致伊犁和中天在晚泥盆世—石炭纪经历了伸展背景下的大陆弧岩浆作用,在南天-塔里木北缘则形成了一系列弧后有限洋盆。(3)天各构单元及其边界缝合带中普遍发育晚石炭世逆冲推覆构和二叠纪走滑韧性剪切带、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滑塌堆积和二叠纪后岩浆岩,指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发生了由汇聚向陆内构的转换。这些构转换事件是认识古亚洲洋各分支洋盆从初始俯冲、俯冲方式转换到俯冲终结过程的基础,也是探讨增生动力学的关键。
王博宋芳倪兴华曹婷婷刘珈硕钟凌林孙朝晨孙雨欣邓聚李盈莹朱鑫刘洪升何智远
关键词:天山造山带板块俯冲
滇西-东南亚原特提斯南支的作用被引量:10
2022年
原特提斯洋被认为是发育于冈瓦纳北缘的早古生代大洋,但该大洋在滇西及东南亚地区的展布、表现形式、俯冲样式及其消亡时限等并不清楚,对滇西及东南亚地区原特提斯洋的演变及其与华南早古生代陆内作用的关联仍未能很好限定.本文系统综合并分析了滇缅马和印支陆块、华南东部与日本西南部的早古生代地质记录,认为沿东冈瓦纳北缘存在一条奥陶-志留纪的巨型火成岩带,初步限定了该火成岩带的源区特征及其迁移演变规律,提出东冈瓦纳北缘早古生代具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构属性.以此为基础界定出原特提斯洋南支沿滇西云县-勐海至泰国半岛一线向南西俯冲于滇缅马陆块之下,沿越南中部三岐-福带向南俯冲于入印支陆块南部,之后沿现今三亚-大阪一线向东与日本西南部早古生代俯冲带相接.研究表明,该作用发育于东冈瓦纳北缘的寒武纪芙蓉世-志留纪兰多维列世,自尼泊尔、印度西北、藏南、羌塘、向东经滇缅马延入印支陆块南部且向东穿时发展,在滇缅马东缘和印支陆块北缘具向外扩展增生的演变规律.该研究重建了滇缅马和印支陆块,以及日本西南部与华南大陆在东冈瓦纳北缘的早古生代位置,认为原特提斯南支早古生代大洋的俯冲消减对华南大陆东部志留纪陆内作用具有显著的远程控制作用.
王岳军卢向红钱鑫吴赛男张玉芝王洋
关键词:岩浆作用早古生代

相关作者

陈衍景
作品数:227被引量:3,923H指数:4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流体包裹体 金矿床 成矿流体 成矿作用 秦岭造山带
张建新
作品数:192被引量:2,851H指数:4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柴北缘 榴辉岩 早古生代 北祁连 俯冲
孙枢
作品数:108被引量:2,108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合肥盆地 地球科学 造山作用 中生代 院士
吴福元
作品数:266被引量:8,281H指数:5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花岗岩 锆石 中生代 淡色花岗岩 HF同位素
潘桂棠
作品数:188被引量:5,389H指数:4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多岛弧盆系 过铝花岗岩 火山岩 地球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