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1篇“ 退耕模式“的相关文章
-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退耕模式的土壤水文性质影响对比被引量:6
- 2021年
- 为系统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不同退耕模式下的土壤水分涵养功能,选取0-200 cm土层的蓄水量、土壤含水量分层比、土壤水吸力和土壤含水量年际变化率作为土壤层水分蓄存、渗透、保持和稳定性的表征指标,分别对比了不同退耕模式下的土壤水文性质。结果表明:(1)各退耕模式下土壤蓄水量差异显著,撂荒模式的土壤蓄水量最高,为还灌和还乔模式下的1.6,1.7倍;(2)还乔模式下表层土壤水分的渗透性最优,深层土壤水分的渗透潜力最大;(3)各退耕模式的土壤持水性差异显著,还乔模式下土壤水分的保持能力突出;(4)撂荒模式土壤水分的稳定性最佳,各模式0-200 cm内土壤水分的稳定性在30年前后出现拐点,土壤含水量的年际变化率由负转正,并在120 cm以下土层较为稳定。
- 葛俸池许明祥
- 关键词:退耕模式
- 黑龙江挠力河自然保护区不同退耕模式下鸟类群落多样性响应
- 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位于宝清、饶河、抚远和富锦三县一市行政区内的红兴隆和建三江2个农垦管理局境内,总面积160601ha,在保护三江平原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功能方面极具代表性。经过近半个世...
- 陈露
-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退耕模式鸟类群落
-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退耕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12
- 2020年
- 探明贵州花江-关岭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为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选取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耕地(对照)、乔木林地和花椒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测定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计算>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分形维数(D)等团聚体指标。结果表明:1)耕地转变为乔木林地和花椒林地显著增加了粗大团聚体(>2 mm)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P<0.05);2)土壤R0.25、MWD和GMD值表现为乔木林地>花椒林地>耕地,土壤分形维数D值则相反;3)退耕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增加主要与粗大团聚体含量增加有关,2 mm和0.25 mm粒径是土壤团聚化过程中关键的临界点;4)退耕后,土壤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指标的变化幅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表明表层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 姜勇祥蓝家程龙家辉
-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退耕模式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稳定性
- 宁南典型退耕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被引量:9
- 2017年
- 以宁南退耕区采取的5种主要退耕模式——纯山杏林、山杏+柠条林、山杏+山桃+柠条林、沙棘林和苜蓿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以撂荒地为对照,探讨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 cm土层内5种退耕模式和撂荒对照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基本上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加深而递减的趋势,其中浅层(0~20 cm)是土壤有机碳固存的聚集层,且极显著高于其他层的土壤有机碳累积;100 cm土层累积的总碳量表现为山杏+柠条林>山杏林>沙棘林>山杏+山桃+柠条林>撂荒地>苜蓿人工草地。从有机碳蓄积来看,在宁南山区采用单一的乔灌混交、乔木林或灌木林的退耕模式较采用人工草地或自然恢复的模式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
- 季波李娜马璠蔡进军董立国许浩韩新生
-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退耕模式
- 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6年
- 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退耕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模式退耕地(农地退耕后自然恢复草地、退耕后种植苜蓿和退耕后种植柠条)和相邻未退耕农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差异以及它们随退耕年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退耕模式均能提高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但效果受退耕年限的影响.与相邻未退耕农地相比,退耕后自然恢复草地在演替10年时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不受影响,而在演替20年时均显著增加;退耕种植苜蓿后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增加51.6%~82.9%和43.4%~67.0%,其储量的增加速率分别为0.17~0.46和0.015~0.043 t·hm^(-2)·a^(-1),但不同退耕年限间差异不显著;退耕后种植柠条前20年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增加较多,退耕40年时增加量有所降低.农田退耕后种植柠条40年、苜蓿20年,其固存碳、氮的能力优于退耕后自然恢复草地,然而由于受土壤水分条件的限制和自身高耗水的特性,这2种退耕模式可能不具备长期的增碳、增氮能力.
- 刘学彤魏艳春杨宪龙郝明德魏孝荣
- 关键词:水蚀风蚀交错带退耕模式有机碳全氮
- 桂西北不同经济林退耕模式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的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之一,自退耕还林工程政策出台以来,各级地方政府都给予了积极性响应,并配合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配套扶持。广西第一期退耕还林工作已完成,对广西第一期退耕还林所取得成效进...
- 牛辉
- 关键词:农村生态退耕还林生态效益
- 河北省土石山区主要退耕模式综合效益评价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以河北省退耕区几种主要退耕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在退耕的初期阶段,以核桃+红薯、冬枣+花生和核桃+花生等3种退耕模式表现最佳,核桃单作和核桃+谷子模式表现较差。
- 马长明贾黎明
- 关键词:退耕模式层次分析法
- 宁南山区不同退耕模式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研究
- 黄土丘陵区以退耕还林草为主的植被恢复对区域土地利用/覆盖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配。针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环境效应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和国家对生态建设效应评估需求,本研究以黄土高原西部宁南山区为研究区域,...
- 刘涛
- 关键词:碳密度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
-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模式林下草本变化特征被引量:9
- 2012年
-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退耕37a不同退耕模式的油松+紫穗槐混交林(PA)、油松林(PT)、刺槐林(RP)、柠条林(CKK)及对照样地撂荒地(CK)草本植被进行调查与采样,研究物种多样性、草本盖度、枯落物量、地上及根系生物量、根冠比、根长密度等植被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物种多样性撂荒地最高,柠条林最低,顺序为CK>PA>PT>RP>CKK;2)草本盖度、地上生物量均为撂荒地最高,油松林最低,大小顺序分别为CK>CKK>RP>PA>PT和CK>RP>CKK>PA>PT,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植被盖度差异不显著,地上生物量差异极显著(P<0.01);3)样地枯落物量、草本根系生物量均为油松+紫穗槐混交林最高,刺槐林最低,大小顺序分别为PA>CKK>PT>CK>RP和PA>CKK>CK>PT>RP,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枯落物量未达显著差异,根系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4)草本根冠比、根长密度均为油松+紫穗槐混交林最高,撂荒地最低,大小顺序分别为PA>PT>CKK>RP>CK和PA>CKK>RP>PT>CK,且均达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5)土壤分层地下生物量与植被地上各指标达极显著相关(P<0.01),且呈y=xa幂指数关系。
- 师阳阳张光辉陈云明王兵
- 关键词:退耕模式植被调查物种多样性根长密度黄土丘陵区
- 陇中坡地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的影响被引量:8
- 2012年
- 运用分形模型,研究陇中坡耕地及其退耕改种成苜蓿、侧柏、柠条、红柳、杏树后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并对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各模式团粒结构分形维数介于2.014~2.153之间,且与>0.25mm粒径的团粒结构含量间呈极显著线性相关。退耕后,红柳、侧柏地>0.25mm的土壤团粒结构含量较其他模式显著增加,各类退耕地的土壤自然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含量明显高于坡耕地,但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与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相关性不强。
- 蔡立群杜伟罗珠珠张仁陟黄高宝李玲玲谢军红
- 关键词:退耕模式植被恢复团粒结构
相关作者
- 荣丽

- 作品数:29被引量:164H指数:8
-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
- 研究主题:细根 草根 不同退耕模式 扁穗牛鞭草 台湾桤木
- 胡庭兴

- 作品数:355被引量:3,948H指数:36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
- 研究主题:巨桉 核桃 模拟氮沉降 氮沉降 凋落叶分解
- 李贤伟

- 作品数:378被引量:2,114H指数:25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
- 研究主题:细根 退耕还林 柏木 低效林 林窗
- 王景燕

- 作品数:101被引量:1,033H指数:18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川南 天然常绿阔叶林 花椒 土壤肥力 青花椒
- 张健

- 作品数:1,054被引量:7,066H指数:41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 研究主题:巨桉 土壤动物 马尾松人工林 巨桉人工林 退耕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