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215篇“ 退耕“的相关文章
盘州市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
2025年
退耕还林工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一项惠民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国家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盘州市某个退耕还林工程(2轮退耕还林工程面积共计855.8 hm^(2))为例,选取涵养水源量、土壤侵蚀减少量、泥沙淤积减少量、减少养分流失量、固定CO_(2)量、释氧量和阻滞尘埃量7个生态指标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量化分析,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进行退耕还林工程的效益评估。结果表明,该退耕还林工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林木经济效益达629013元。不考虑泥沙淤积减少量和减少养分流失量的生态价值,此次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价值总量达240237.45万元。
张杰荣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
金昌市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5年
甘肃省金昌市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为给西部生态脆弱区退耕还林工作提供参考,论述金昌市退耕还林概况,分析金昌市退耕还林存在的水土资源匮乏制约植被恢复、还林树种选择与立地条件不匹配、退耕还林后续管理措施欠缺、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认知不足等问题,提出优化水土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科学选择适宜树种,改善立地环境;完善退耕还林后续管理体系;加强退耕还林政策宣传与培训等对策。
高晓君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脆弱区
退耕背景下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过程变化特征
2025年
文章旨在评估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黄土高原坡面流侵蚀动力机制的影响,采用元数据分析法,分析了近20年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及其对土壤侵蚀影响特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取得以下结论:(1)退耕还林显著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改变了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2)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侵蚀强度逐年减小;(3)植被恢复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和改良土壤结构,显著降低坡面径流的剪切力和功率,从而减弱土壤的分离和泥沙输移能力。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显著促进了黄土高原区植被恢复,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未来研究需评估其长期影响,特别是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作用,并加强坡面流侵蚀动力机制的理论研究,为水土保持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赵万广
关键词:退耕还林坡面流水土流失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工程中森林抚育创新策略探究
2025年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而森林抚育是退耕还林提质增效的关键措施。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实践中森林抚育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提高林业工作者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退耕还林林区森林抚育技术体系、建立长效监测评估机制等创新策略,以期为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社会需要和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刘素心
关键词:退耕还林森林抚育
营林造林技术在退耕还林中的推广应用探讨
2025年
营林造林技术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重要支撑,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营林造林技术在退耕还林中的推广应用,阐述了退耕还林政策的重要价值,系统分析了苗木选择与壮苗培育、整地环节、树种造林技术、封山育林技术、水土固化技术等关键技术要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注重政策宣传、组织技术培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后续管理等技术推广策略。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营林造林技术体系能够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唐德利辛诚
关键词:退耕还林造林技术生态建设
基于GIS系统的退耕还林动态变化监测研究综述
2025年
近年来,基于GIS与遥感系统的林地动态变化监测研究体系已趋于完备。在此基础上,利用当前研究热点技术以退耕还林为对象的时空动态变化监测体系还值得进行深层次挖掘。笔者通过对前人文献的学习和梳理从时间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提取与空间尺度各因子利用两个方面阐述了当前研究的技术方法。基于前人研究,笔者以退耕还林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深度学习算法为支撑对以时序土地利用类型提取与空间因子相结合。从而建立时空动态变化监测体系,以服务于我国林业部门用于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服务的愿景做出展望。
罗天涵杨波徐红达杨琼月肖劲楠
关键词:退耕还林
数字林业技术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的应用措施
2025年
在“退耕还林”政策提出并实施以来,此政策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改善效果。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对退耕还林成果的有效巩固。在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当下,数字林业技术作为林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可以实现对林业相关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林业管理、林业开发、林业保护等的信息化发展。为了充分发挥数字林业技术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的作用,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当下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数字林业技术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的应用措施,期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马俊娥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工程对陕西省气候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
2025年
[目的]研究陕西省植被恢复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能够为深入认识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陕西省气象站点实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采用观测资料减去再分析法(OMR)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对比分析了陕西省不同地形下垫面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1980—1999年和2000—2017年)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变化差异,讨论了植被恢复对气候反馈效应的驱动机制。[结果]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陕西省年降水量增加,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增温趋势减缓。植被覆盖度增加引起的地表蒸散发和潜热通量变化是造成该区年降水增加和增温减缓的主要驱动因子,但其对年降水量和气温的影响因地形下垫面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结论]植被恢复主要通过调控地表蒸散发和潜热通量影响陕西省气候变化,并且其对气候的影响因地形下垫面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高建伦王晶晶白玥申永丽马锋高娟李超魏孝荣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降水量气温植被恢复
退耕还林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开展策略
2025年
在生态文明建设备受关注的背景下,退耕还林作为生态建设工程的重要部分,对优化生态环境、强化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安全有着十分重视的意义。为了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质量与效果,充分发挥退耕还林的价值与作用,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退耕还林在生态建设中重要性的阐述,强调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深入分析退耕中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可行、有效地开展策略,以为未来退耕还林工程的发展提供建议。
马俊娥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建设
罗平县老厂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现状与优化对策
2025年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该文以罗平县老厂乡为例,分析了该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现状,指出了罗平县老厂乡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工程布局、大力推进种苗建设、加大工程管理力度、探索林下复合经营模式、加强技术培训与宣传等举措,旨在为退耕还林工程的高质量实施提供保障,进而夯实基层林草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
敖学永
关键词:退耕还林

相关作者

支玲
作品数:146被引量:1,242H指数:19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工程 农户 可持续发展 层次分析法
孙保平
作品数:240被引量:2,558H指数:28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研究主题:退耕还林 小流域 水土保持 黄土丘陵沟壑区 荒漠化
王立群
作品数:143被引量:947H指数:15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退耕还林 农户 退耕还林工程 实证分析 森林资源
李贤伟
作品数:378被引量:2,114H指数:25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细根 退耕还林 柏木 低效林 林窗
焦菊英
作品数:218被引量:3,872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研究主题:黄土丘陵沟壑区 黄土高原 土壤侵蚀 退耕地 植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