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94篇“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相关文章
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过敏原分析
2024年
分析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过敏原。方法 选取30例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分析其常见过敏原。结果 金属时最常见的过敏原,十二醇硫酸钠、硫柳汞和溴硝丙醇等一些化妆品中成分也是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中最常见的过敏原之一。结论 面部ACD的过敏原种类繁多,涵盖了化妆品、药品、食品和日用品等多个领域。在临床医学中,针对患者的过敏原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以预防面部ACD的发生。
王玮
关键词:面部皮炎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芍药苷缓解漆酚诱导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瘙痒的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是生活中常见的职业皮肤病,多达五分之一的人受其影响,构成了重大的公共卫生负担。ACD是一种由T细胞介导的Ⅳ型迟发型超敏反应,临...
游欢
关键词: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漆酚角质形成细胞芍药苷
Pitavastatin Calcium在制备缓解或治疗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Pitavastatin Calcium在制备缓解或治疗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研究发现,Pitavastatin Calcium对SADBE诱导的小鼠ACD样症状(外观及病理变化、瘙痒、肥大细...
王雨晶任尤楠唐青莲薛楚奚楚楚杨钊赵芳曹征宇
TRPV1-GRPR-JAK1STAT3通路表达与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皮肤瘙痒的关系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V1)-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astrin 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GRPR)-JAK1STAT3信号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皮肤瘙痒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方酸二丁酯(dibutyl cubic acid,SADBE)诱导小鼠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分为正常组、SADBE组和TRPV1敲除组。检测小鼠皮肤厚度、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免疫荧光和FISH染色检测抗体角蛋白(KRT14)、TRPV1和GRPR表达,分析其表达与小鼠划痕数的相关;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ACD模型小鼠脊髓中TRPV1-GRPR-JAK1STAT3信号的表达。结果:SADBE诱导的小鼠ACD模型中,在第3―7天引起了长时间的皮肤瘙痒。小鼠血清IgE水平升高,脾脏重量增加,表皮增厚;小鼠腰椎脊髓切片的双重FISH研究表明TRPV1和GRPR之间存在显着重叠,与正常组比较,SADVE组TRPV1、GRPR、JAK1和STAT3 mRNA表达升高,与SADBE组比较,而TRPV1敲除其表达降低,TRPV1敲除组划痕数、表皮厚度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DBE诱导的ACD导致小鼠瘙痒增加,而抑制TRPV1-GRPR-JAK1STAT3信号表达可抑制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皮肤瘙痒。
田利民杨森李薇阿苏瑞呼延晓辉杨越楠
关键词: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皮肤瘙痒
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过敏原分析
2022年
通过对临床治疗患有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疾病的患者其过敏原进行系统地总结与分析,进而帮助医生对此疾病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奠定良好的基础。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此时间内所治疗的患有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疾病患者共计117例,将其视为本次研究对象且对其进行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 通过对117例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疾病患者斑贴检测结果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可知,其中女群体发生率(占比83.76%)高于男(占比为16.24%);发病年龄主要发生在处于20岁至65岁之间,占比为94.02%;导致检测结果为阳情况的变应原可知,其中氯化镍所占比例最高,为23.93%;其次便是氯化钴,所占比例为9.40%;第三便是硫酸镍,所占比例为7.69%;超过三种过敏原有68例,所占比例为58.12%;其次三种过敏原有34例,所占比例为29.06%。结论 在对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疾病发生率较高的过敏原主要涉及氯化镍以及氯化钴等30种变应原,其中占比最高的当属变应原氯化镍,金属依然是属于第一位的致敏物质成分。同时斑贴试验对于临床诊断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疾病的诊断检测结果尤为关键,其次,还应该对患者长时间开展合理的管理措施以及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进而提高患者对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疾病的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此外,还应该临床与患者本人均应该增加对接触性过敏原的防治干预措施的重视程度。
俞翠平
关键词: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两种方法构建小鼠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2,4-二硝基氟苯(2,4-dinitrofluorobenzene,DNFB)诱导不同建模周期的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的差异,为在皮肤瘙痒和炎症的研究中明确和选择更适合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DNFB作为致敏剂,0.5%DNFB构建2周ACD模型,敏化5 d后,造模部位间隔1 d给药1次,重复4次;0.15%DNFB构建5周ACD模型,敏化1周后,DNFB涂抹造模部位,每周2次,持续4周。每次涂抹DNFB 24 h后记录行为学视频60 min。造模结束后,ELISA检测血清中Ig-E水平,且造模处皮肤进行组织病理学染色并观察。结果两种建模的ACD小鼠整个建模过程都伴随着皮肤反复接触DNFB后的严重刮擦反应,且抓挠次数明显增多(P<0.01)。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两种造模方法均存在表皮增厚(P<0.01),角化过度和炎症细胞浸润(P<0.01),且血清中Ig-E水平显著升高。结论DNFB引起的ACD模型非常稳定,两种建模周期均表现出瘙痒、皮肤损伤和免疫炎症反应,而5周模型可能有更典型的症状,且有足够时间观察药物的作用,这为进一步研究瘙痒和炎症相关药物提供实验基础和证据。
朱晓筱周兰兰
关键词: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免疫炎症肥大细胞动物模型
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过敏原诊断结果分析
2021年
探究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的过敏原。方法 择取50例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2019.06-2021.06)进行分析,对所有患者实施斑贴试验,均未使用抗组胺药物、免疫抑制剂、类固醇治疗,通过试验分析过敏原。结果 氯化溴、氯化钴、硫酸镍、十二醇硫酸钠、溴硝丙醇、硫柳汞属于常见变应原,且呈阳反应。结论 试验结果发现,本研究患者过敏原较多,其中金属是首要过敏原,还包括氯化钴、氯化溴、硫柳汞等,在治疗期间应避免接触过敏原,以此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王妍
关键词: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斑贴试验
NLRP3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瘙痒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和目的  瘙痒是机体的一种防御保护机制,急瘙痒可通过搔抓反应来去除对机体有害的物质。然而,长期持续的慢瘙痒却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不仅给社会和家庭增加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压力,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临床上...
黄思婷
关键词: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白细胞介素4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
脊髓GRPR和NPRA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瘙痒的机制研究
背景:  复发和顽固瘙痒是一个世界的问题,但其机制,特别是神经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至少有两种肽,GRP(胃泌素释放肽)和NPPB(也称为脑源钠尿肽,或BNP),被称为瘙痒特异神经肽[16,17]。表达这两...
王德
关键词:过敏性接触性皮炎胃泌素释放肽受体脊髓背根神经节
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过敏原诊断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发生于面部的皮炎是皮肤科门诊中常见的皮肤病,鉴别诊断可包括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刺激接触性皮炎(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ICD)、脂溢皮炎、激素依赖皮炎、光敏皮炎、特应皮炎、螨虫病及系统疾病引起的症状,如系统红斑狼疮的面部皮疹等[1]。其中,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在面部皮炎中占有很大比重。
蒋宏博刘士瑞杨加琳张亚芹
关键词:斑贴试验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相关作者

梅之南
作品数:212被引量:1,038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南民族大学
研究主题:化学成分 傣药 榼藤子 化学成分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法
熊慧
作品数:62被引量:17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
研究主题:化学成分 榼藤子 抗炎药物 一测多评 化学成分研究
白亚来
作品数:8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研究主题:HLA-DR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 T细胞 发疹型药疹
文利平
作品数:71被引量:219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研究主题:过敏 变态反应 食物过敏 过敏性疾病 皮内试验
吴松
作品数:247被引量:477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化合物 高效液相色谱法 诺塞林 腺苷 HPLC法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