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95篇“ 转氨酶升高“的相关文章
转氨酶升高为表现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1例
2025年
肌营养不良是由于编码抗肌萎缩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隐性遗传肌肉退行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3500。除运动发育方面的异常表现外,肌营养不良通常伴随着血清酶以及转氨酶等酶的异常升高,且伴随疾病全程。本文通过1例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病例,再次因转氨酶升高就诊,行肝脏活检后提示部分门静脉分支异常,提示该患者转氨酶升高除肌肉组织疾病引起之外,是否合并肝脏实质性病变,从而引起特殊病理表现。
郭思琪周妮王源媛黄丽君麦平
关键词:肌营养不良转氨酶肝脏穿刺活检
成人孤立性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25年
巨天冬氨酸转氨酶血症通常是指血中AST与免疫球蛋白(IgG、IgM或IgA)形成复合体,引起AST活性在体内持续升高的一种良性疾病。本病常见于60岁以下女性及儿童表现为孤立性AST升高,通过PEG沉淀试验可以快速明确诊断。现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1例成人孤立性AST升高进行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陈韦佳许岩张彦亮
关键词:病例报告
无偿献血中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原因及防控措施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中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原因及防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阳市中心血站2022年1月至12月所有采血者(共19127人)的血样检测资料,经初筛检测637例血样存在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情况,以此作为观察组,而经初筛未检出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18490例血样作为对照组。统计并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分析无偿献血中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防控措施。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体重71~80 kg、中重度脂肪肝、有吸烟史、有饮酒史、献血前3 d内有服药史、长期熬夜占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偿献血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原因中,肥胖、肝脏脂肪衰减指数、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使用药物等为影响因素,可结合上述影响因素开展防控措施,做好献血前准备工作,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和献血者损伤。
仝锐张玉朝何立明
关键词:无偿献血丙氨酸转氨酶防控措施
非奈利酮致转氨酶升高1例
2024年
1病例资料。患者,男,71岁,2型糖尿病史20年,高血压病史10余年,高尿酸血症5年,2型糖尿病肾病Ⅳ期。近3年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如下,降糖方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10 IU早餐前和晚餐前各1次,阿卡波糖片50 mg每日3次;降压方案: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每日1次,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50∶12.5 mg)1片每日1次;降尿酸方案:非布司他20 mg每日1次;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肾病Ⅳ期:尿毒清颗粒5 g每日4次;抗血小板: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每日1次;调血脂: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每日1次。
何思润王兴东魏玉辉
关键词:转氨酶升高药物相互作用硝苯地平
320例儿童EBV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转氨酶升高分析
2024年
分析EBV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的转氨酶升高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09月至2020年08月本院收治的320例EBV感染的IM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与无转氨酶升高组相比,转氨酶升高组年龄较大,发热持续时间较长,血浆EBV-DNA拷贝数、WBC、LDH、铁蛋白、TT、D-二聚体明显升高,而纤维蛋白原较低;无转氨酶升高组CD3+、CD3+CD8+、CD3-CD(16+56)+百分比、IgM低于转氨酶升高组(P<0.05)。发热持续时间长和高水平的血浆EBV-DNA拷贝数、WBC、CD3+、CD3+CD8+、IgM以及低水平的CD3+CD4+、CD3-CD19+、CD19+CD23+、CD4+/CD8+均为转氨酶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浆EBV-DNA病毒载量越高,发热持续时间越长、白细胞数越高、免疫反应越强烈,合并转氨酶升高的可能性越大。
靳丹丹周卫芳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转氨酶升高儿童
乙肝孕妇妊娠期病毒复制和产后转氨酶升高情况及风险因素分析
耿雅雯
无偿献血志愿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分析无偿献血志愿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方法 选取2021-02-01-2022-06-30商丘市中心血站674例无偿献血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根据ALT水平分为ALT正常组(596例,ALT≤40 U/L)和ALT升高组(78例,ALT>40 U/L)。收集并比较2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无偿献血志愿者ALT升高的影响因素。结果 ALT升高组男性占比78.21%,高于ALT正常组的52.35%,χ^(2)=18.658,P<0.001;肥胖占比28.21%,高于ALT正常组的8.72%,χ^(2)=26.780,P<0.001;有饮酒史占比28.21%,高于ALT正常组的10.57%,χ^(2)=19.463,P<0.001;长期熬夜占比37.18%,高于ALT正常组的11.91%,χ^(2)=34.849,P<0.001;三酰甘油(TG)为(2.52±0.34) mmol/L,高于ALT正常组的(1.07±0.33) mmol/L,t=36.364,P<0.001;总胆固醇(TC)为(5.81±1.14) mmol/L,高于ALT正常组的(4.13±0.71) mmol/L,t=18.084,P<0.001;血糖(FBG)为(4.79±0.65) mmol/L,高于ALT正常组的(3.20±0.58) mmol/L,t=22.44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6.174,95%CI为2.189~17.415)、肥胖(OR=7.683,95%CI为5.339~11.057)、有饮酒史(OR=5.698,95%CI为1.671~19.432)、长期熬夜(OR=6.626,95%CI为3.635~12.077)、TG水平(OR=8.441,95%CI为4.254~16.748)、TC水平(OR=6.767,95%CI为2.931~15.625)、FBG水平(OR=9.659,95%CI为5.013~18.611)是无偿献血志愿者ALT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均P<0.001。结论 无偿献血志愿者ALT水平升高与性别、肥胖、有饮酒史、长期熬夜、TG、TC、FBG水平有关,应积极制定相关干预策略,以降低血液报废率。
程慢慢王丹丹马文静
关键词:无偿献血丙氨酸转氨酶影响因素干预策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临床价值
2023年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全球性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与NAFLD相关终末期肝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何在NAFLD中识别出NASH并积极干预成为控制NAFLD进展的关键。丙氨酸转氨酶(ALT)在临床上常被认为是评估肝病活动和肝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也被证明是诊断NAFLD的独立预测因子,但其在NAFLD中的临床价值尚存在争议,由于肝脏穿刺的有创性,临床医师往往基于ALT水平作为保肝治疗的依据。深入研究NAFLD患者中ALT升高的临床价值,可为NAFLD的早期发现、早期有效管理与监测提供参考。
郑佳睿封波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丙氨酸转氨酶
一例间断性肌酸激酶、转氨酶升高伴糖尿病综合征的病例总结
目的:介绍并讨论一例间断性肌痛伴肌酸激酶、转氨酶升高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随后发展为糖尿病(DM)的患者的可能病因。  方法:回顾性检索2013-2022年间先后多次入住我院的一例间断肌酸激酶、转氨酶升高伴糖尿病综合征患者...
周碧滢
关键词:糖尿病转氨酶升高病因机制全基因组测序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谷丙转氨酶升高与持续性胸腔积液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实施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患儿术后谷丙转氨酶(ALT)升高与持续性胸腔积液(PPE)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地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在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接受TCPC手术的儿童患者的临床数据,共230例患儿入选本研究,分为ALT正常组和ALT升高组。收集临床资料进行组间比较,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术后持续性胸腔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术后血清ALT的预测价值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结果ALT升高组的胸管留置时间明显延长(10 d vs.15 d,P<0.001),PPE发生的比例明显增加。结论术后48 h内ALT水平升高可作为接受TCPC手术患儿预测有无PPE可能性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刘琦王晗钟杏张崇健
关键词:谷丙转氨酶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相关作者

刘士敬
作品数:644被引量:809H指数:13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2医院
研究主题:乙肝患者 乙肝 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 治疗乙肝
范建高
作品数:918被引量:9,128H指数:4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研究主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肪肝 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代谢综合征
刘凤斌
作品数:462被引量:2,650H指数:25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PRO量表 量表 中医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系疾病
申德林
作品数:60被引量:173H指数:7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53医院
研究主题:重型肝炎 软肝缩脾丸 病毒性肝炎 肝穿活检 肝硬化
马雄
作品数:274被引量:1,805H指数:2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研究主题:自身免疫性肝炎 胆管炎 自身免疫性肝病 原发性胆汁性 自身免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