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6篇“ 贫血患病率“的相关文章
中国社区老年人贫血患病率的Meta分析
2024年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社区老年人群贫血患病率。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的形式检索有关中国社区老年人贫血患病率的研究,检索时限为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研究类型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由两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Stata16软件对我国社区老年人的贫血患病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8篇文献,包括10篇英文文献和8篇中文文献,共162,401名社区老人。结果显示,中国社区老年人贫血患病率为16.0% (95%CI: 13.0%~19.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社区老年女性贫血患病率为17.1% (95%CI: 13.7%~20.4%),老年男性为14.9% (95%CI: 11.5%~18.4%)。城市地区老年人贫血患病率为14.3% (95%CI: 11.2%~17.3%),农村地区为18.7% (95%CI: 15.2%~22.3%)。60~69岁、70~79岁和80岁以上老年人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1.2% (95%CI: 7.2%~15.2%)、16.3% (95%CI: 10.2%~22.4%)、34.6% (95%CI: 26.0%~43.2%)。结论:中国社区老年人贫血患病率较高,呈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随年龄递增的特点,建议鼓励老年人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贫血,降低贫血患病率
杨星雨赵艳姣冯智群王红梅
关键词:老年人贫血患病率META分析
重庆市万州城区孕妇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调查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调查重庆市万州城区孕妇铁缺乏(ID)和缺铁性贫血(IDA)的真实罹患。方法在万州产检和分娩量最大的5家医院同时开展横断面调查,连续搜集从2019年5月1日—2019年6月20日在调查医院门诊就诊孕妇的病史、血清铁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分析ID和IDA的患病情况。结果共调查孕妇1901例。对不同孕期孕妇的红细胞、血红蛋白、铁蛋白以及ID和IDA的发生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ID发生为45.61%,IDA发生为8.89%。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ID发生分别为9.85%、53.99%、7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DA的发生分别为1.23%、9.29%、1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孕周为妊娠期ID和IDA的独立危险因素(OR>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孕早期对于妊娠期ID和IDA无关联(OR=1)。结论现阶段万州城区孕妇ID和IDA的患病率仍较高,应加强孕期保健,重视补铁。
牟遗祥郭西林吴萍尹明华周祖琴
关键词:血红蛋白铁蛋白铁缺乏缺铁性贫血患病率
孕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及围产结局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23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孕妇缺铁性贫血的现状及其围产结局。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12月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7366例宫内孕单胎妊娠期女性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分娩时缺铁性贫血程度将其分为正常组(5931例)、轻度贫血组(831例)和中度贫血组(604例)。比较三组孕妇基本资料,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发生情况以及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三组年龄、户口所在地和学历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正常组顺产高于轻度贫血组和中度贫血组,但产钳助产和剖宫产低于轻度贫血组和中度贫血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度贫血组产后出血高于轻度贫血组和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组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和Apgar评分1min、5min和10min分值均高于轻度贫血组和中度贫血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研究显示随着贫血严重程度增加,对孕妇的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新生儿分娩孕周及产后出血情况均会带来不同程度影响。
孙红敏王友信
关键词:孕妇缺铁性贫血
黔南地区妊娠期妇女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 探讨黔南地区妊娠期妇女铁缺乏(ID)、缺铁性贫血(IDA)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7月—2020年4月对9 537例妊娠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妊娠期妇女IDA的影响因素。结果 黔南地区妊娠期妇女ID、IDA患病率分别为28.61%、23.27%;早、中及晚孕期ID患病率分别为18.78%、25.92%及34.72%,早、中及晚孕期IDA患病率分别为7.05%、15.52%及35.38%,不同孕期ID、IDA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布依族、苗族、水族及其他民族ID患病率分别为24.18%、24.97%、41.34%、21.33%及23.31%,而汉族、布依族、苗族、水族及其他民族IDA患病率分别为18.24%、17.98%、37.43%、16.46%及18.85%,不同民族ID、IDA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35、苗族、职业农民、月经初潮年龄≤13岁、孕前月经量>100 ml/次、流产次数>3次、不良饮食习惯、慢性胃肠疾病及妊娠期不合理用药和居住地农村是黔南地区孕妇患IDA的主要危险因素,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家庭年收入≤5 000元/人、孕期补充铁剂及叶酸是黔南地区孕妇患IDA的保护因素。结论 黔南地区孕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孕中晚期妇女、苗族是铁缺乏症的高发人群。应针对该地区孕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妊娠期IDA的发生
张予许晓琴林宗秀刘开琴沈红梅班文芬谢丽韦艳萍邱永红
关键词:贫血妊娠期妇女患病率
武汉市老年人贫血患病率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了解武汉市老年人贫血患病率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参与2012-2018年武汉市65岁及以上免费体检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老年人贫血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贫血影响因素。结果2012-2018年期间,纳入分析的2012年、2014年、2016年与2018年老年人分别为358887人、347837人、382773人与379032人。老年人贫血从30.61%下降到18.15%,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23.90,P<0.001),但下降的速度逐渐变缓。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在农村(OR=1.439,95%CI:1.410~1.470)、高龄(与65~<70岁年龄组相比,80岁以上年龄组OR=2.565,95%CI:2.495~2.638)、缺齿(与缺齿4颗以下相比,缺齿20颗及以上OR=1.309,95%CI:1.274~1.345)、文化程度低(与大专及以上相比,小学及以下OR=1.238,95%CI:1.193~1.285)、缺乏锻炼(OR=1.248,95%CI:1.225~1.272)等是老年人贫血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2012-2018年武汉市老年人贫血有明显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需广泛关注。推广义齿修复、实施老年人营养改善策略以及加强锻炼等是降低老年人贫血的重要途径。
王亮严亚琼刘素李芳
关键词:贫血老年人影响因素
社区高龄老人贫血患病率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80岁社区高龄老人贫血患病率。方法检索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中文数据库和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等英文数据库,搜集关于我国社区高龄老人贫血患病率的研究。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4.02软件中meta包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个研究,49324名调查对象,其中包括6123名≥80岁社区高龄老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社区高龄老人贫血患病率为30.0%(20.1%~43.0%),其中男性为32.9%(21.1%~47.4%),女性为24.7%(14.1%~39.6%)。按年龄分组,80~89岁、90~99岁和百岁老人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8.5%(15.3%~46.9%),44.3%(30.4%~59.2%)和63.1%(51.5%~73.4%)。结论我国社区高龄老人贫血患病率较高,随年龄增长不断增高,应重点关注。
贾王平刘少华王盛书宋扬韩珂付晓菲刘淼何耀
关键词:贫血患病率高龄
社区6个月龄婴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社区6个月龄婴儿缺铁性贫血(IDA)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上海宝山社区服务中心儿童保健门诊定期行6个月龄健康体检的婴儿881例作为研究对象。参照《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的诊断标准,经婴儿血常规检测和体格检查,统计其IDA的患病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婴儿及其父母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引起6个月龄婴儿IDA的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社区6个月龄婴儿IDA患病率为10.6%(93/881例),其中轻度贫血91例(10.3%),中度贫血2例(0.2%),未见重度贫血。统计分析提示IDA发生存在下列影响因素:(1)早产儿高于足月儿(χ^(2)=6.428,P<0.05),低出生体重儿高于正常体重儿(χ^(2)=6.081,P<0.05);(2)男性高于女性(χ^(2)=12.447,P<0.01);(3)纯母乳喂养高于配方奶粉喂养(χ^(2)=9.620,P<0.01),未及时添加辅食(25%)高于及时添加两种及以上辅食者(9.0%);(4)母孕期贫血(χ^(2)=4.777,P<0.05)发生IDA的风险较高;(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母孕期贫血、纯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均为婴儿IDA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本地区6个月龄的婴儿IDA患病率依然较高,加强孕母围产期保健和纠正贫血,重视婴儿的合理喂养和及时添加辅食,是预防婴儿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措施。
傅晓燕李静谢晓恬
关键词:婴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
北京市城区社区居住老年人贫血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分析北京市城区社区居住老年人贫血患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城区社区居住老年人,通过问卷调查、现场测试和血样本采集进行横断面研究;贫血判定标准采用WHO标准,问卷调查健康评价指标包括人口学资料、饮食习惯、社会经济信息、享受卫生服务的信息和健康体能状况等信息,血样本进行血常规和生化检测.结果共调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1947名,其中男性789名(40.5%)、女性1158名(59.5%);1947名调查对象中,288名老年人贫血,贫血患病率为14.79%(288/1947),其中男性的患病率为16.35%(129/789)、女性的患病率为13.73%(159/1158),不同性别老年人贫血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60、P=0.097).采用Logistic回归对影响贫血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高(OR=1.055,P=0.000)、进食肉类食品频越高(OR=1.353,P=0.046)、进食水果频越低(OR=0.759,P=0.048)、同住者健康情况越差(OR=0.757,P=0.037)、BMI值越低(OR=0.905,P=0.001)和运动频越低(OR=0.769,P=0.012)的老年人群的贫血发生的风险越高.结论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的贫血发生较高,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老年人应在保证营养摄入的前提下减少食肉频、增加水果的摄入量,且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老年人贫血患病率.
宁尚勇常乃柏韩晓燕刘玉红刘美颖张轶勋范芸李江涛
关键词:贫血患病率
孕期不同阶段贫血患病率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孕期不同阶段贫血患病率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定期产前检查并分娩的452例孕妇病例资料,根据孕周采血孕周,分为孕早期组、孕中期组、孕晚期组,分析妊娠不同阶段贫血患病率、危险因素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452例孕妇中铁缺乏总体发生为53.10%(240/452),贫血总发生24.12%(109/452).孕晚期血清铁低于孕中期组及孕早期组(P<0.05),孕晚期组血红蛋白低于孕中期组及孕早期组(P<0.05).孕中晚期血清铁缺乏贫血患病率高于孕早期组(P<0.01).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孕期BMI及低血红蛋白水平是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孕期食用红肉是贫血的保护因素(P<0.05).贫血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高于非贫血组(P<0.05).结论妊娠期贫血患病率较高,且随着孕周的增长,铁缺乏及贫血的发生逐渐升高,且对妊娠结局存在较大影响,需提高孕妇血清铁蛋白水平改善妊娠结局。
陈海迎郑智陈海棠张红萍郑建琼
关键词:贫血血清铁蛋白
未孕育龄女性医务人员贫血患病率的调查
2021年
目的调查未孕育龄女性医务人员的贫血发生情况。方法5672例18~45岁未孕育龄职业女性中,2798例为医务人员(研究组),2874例为非医务人员(对照组)。分析两组贫血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各年龄段的贫血患病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Hb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女性均以轻度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主,两组间贫血程度和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孕育龄女性医务人员贫血患病率低于未孕育龄非医务职业女性,提示职业背景对贫血患病率有一定的影响。
单梦雅盛柔方蒋理
关键词:贫血医务人员女性

相关作者

翟凤英
作品数:348被引量:6,750H指数:44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研究主题:营养调查 儿童 营养状况 膳食 营养
孙宝苓
作品数:9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血细胞分析 婴幼儿 贫血患病率 复检规则 儿科
杨晓光
作品数:371被引量:7,134H指数:37
供职机构:卫生部
研究主题:转基因大米 营养 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儿童 维生素A
王洛平
作品数:52被引量:311H指数:10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科 儿童 儿科临床 婴幼儿 病原菌
赖永榕
作品数:319被引量:601H指数:11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 地中海贫血 移植后 急性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