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6篇“ 认知动因“的相关文章
量词“项”的范畴化过程及其认知动因阐释
2024年
量词“项”的范畴化过程通过隐喻实现逐层扩展,这些隐喻概念来源域的结构是在意象图式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通过认知主体规定并制约对该范畴的理解,在不同语义特征的作用下,致使内部成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离,获取不同的范畴地位,最终形成量范畴的多样化表达。
孙宝新
关键词:认知动因
构式“不是A,而是B”的量级研究及认知动因
2024年
本文尝试从量级维度、量级语义序列、量级维向三个方面对构式“不是A,而是B”进行量级分析。“不是A,而是B”的量级类型包括双量级、三量级、连续量级、交叉量级以及其他一些构式变体形式。量级构式“不是A,而是B”具有调整义、反预期义和对比义等多重语义,其认知动因涉及数量象似性、认知凸显性、背景与前景、信息新旧原则。
李思旭蒋思恩
关键词:认知动因
日语非意志性结果事件构式选择及认知动因考察
2024年
非意志性结果事件具有自动词构式、他动词构式等多种编码方式,本研究通过对日语母语者的事件认知情况及构式使用情况进行实证考察,探究非意志性结果事件构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认为,诱发非意志性结果事件的原因条件对日语母语者的事件认知及构式选择具有一定影响。责任性意识、可回避性意识、他动词构式选择比率均呈正相关关系。第二,原因条件对提及的事件阶段具有一定影响。随着原因明确性、可控性的减弱,日语母语者对事件的关注阶段由原因向结果移动。第三,认知方式与构式选择倾向存在密切关联,责任意识越高,他动词构式使用比率越高,相反,责任意识越低,自动词使用比率越高。
宋佳馨姚艳玲
关键词:认知动因
存在句中方位词“里”的隐现机制及认知动因分析
2024年
以“N里”在单纯存在句“有”和“在”中的隐现情况为研究对象。基于语料事实发现:方位词的隐现实际上是人们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对方位词空间属性和功能属性进行选择的结果。当“N里”前置于VP时,“里”的空间图景强过容纳图景。当“里”激活容纳图景时可以隐去;当“N里”后置于VP时,“里”的容纳图景强过空间图景,当“里”激活空间图景时可以隐去。“里”两类图景的激活倾向反映了汉语“背衬优先”的认知定势,即在概念化空间关系时,句首成分更容易被识解为处所,句首的名词性成分表现出对空间图景的敏感性。
许筱潼
关键词:认知图景
汉日语非逻辑动宾结构的生成模式与社会文化力认知动因
2024年
汉日语非逻辑动宾结构可解释为“手段动宾结构V1O1”+“目的动宾结构V2O2”之两个常规逻辑连动动宾结构的交叉糅合为一,其生成模式是截取一个结构的动词和另一结构的宾语,有V2O1型(“恢复疲劳”「疲労を回復する」)和V1O2型(“打扫卫生”)两类。交叉糅合为一后,句法表层看似不符合逻辑,但语义深层仍保留着原本的完整信息而自洽,得以在凸显重点的同时,实现经济原则,事半功倍。其生成反映出语言背后强大的社会文化力,具体有二:一是社会共同尊崇的“除坏取好”原则,在认知上做引导和制约;二是所谓的非逻辑带出幽默语用效应,吸人眼球。
许瑶瑶许慈惠陆健
现代汉语“的”字结构语义构建认知动因研究
2023年
如何对现代汉语各种“的”字结构语义构建的认知动因作出一统性阐释,是学界多年来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研究发现,认知语法的语法配价理论可以对现代汉语各类“的”字结构语义构建的认知动因作出合理阐释。该结构中VP、AjP、AvP、NP等的语义凸显和“的”的语义侧重之间的对应关系是相关“的”字结构语义构建的内在认知动因
张新杰李燕娟
关键词:认知动因
网络健康社区用户信息交流的认知动因探究——基于SEM和fsQCA方法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意义]网络健康社区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健康信息的重要场所,探究用户健康信息交流行为认知动因有利于提高健康信息交流质量、增强网络健康社区的用户粘性、促进网络健康社区的持续发展。[方法/过程]基于健康信念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整合电子健康素养、健康数学运算能力构建网络健康社区用户健康信息交流认知动因的研究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使用SPSS 22.0、Amos 24.0和fsQCA 3.0对研究模型检验。[结果/结论]SEM分析结果显示,行动线索、感知收益、行为态度、健康焦虑、健康数学运算能力、电子健康素养对健康信息交流有显著正向影响;行为态度与健康焦虑两情感变量分别在感知易感性与健康信息交流行为、感知严重性与健康信息交流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感知障碍对健康信息交流行为无显著影响。fsQCA分析分别发现4种触发用户产生/不产生信息交流行为的前因构型。行为态度是触发用户产生健康信息交流行为组合路径的共有因素,其与电子健康素养、感知易感性、感知严重性等共同导致用户的健康信息交流;感知障碍是用户不产生健康信息交流行为组合路径的共有因素。既探讨用户健康信息交流行为认知动因的净效应,又厘清了导致结果变量的构型,研究结果可为用户提升健康信息交流效率以及医疗健康社交媒体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贺珊曹坡余佳琪刘蕤
关键词:健康信息计划行为理论认知动因
象似性视角下左移位构式的认知动因探析
左移位构式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语言中的非规范词序结构。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以来就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前人从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左移位构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重点多数为左移位构式的生成机制、左移位构式...
张思宇
关键词:象似性认知动因
“动词+上/下”对称与不对称现象的认知动因阐释
2023年
本文首先以具体表达式在形式上是否构成对称关系来界定“动词+上/下”对称与不对称,并在对称这一大类中又分出意义对立与非对立的小类。通过原型范畴理论分析,在“动词+上/下”中,“上”“下”的用法越接近原型,语义对立越发突出;随后借助意象图式形象阐释了“动词+上”中的“上”产生了由原型意象变化而来的具有接触、附着义的意象,而“下”没有。从隐喻理论来看,“上/下”语义不断延伸正是由于其被广泛应用于表示数量、时间、心理状态、社会等级等认知范畴。
陈芊芊
关键词:意象图式隐喻
范畴化:语义虚化渐变的认知动因被引量:1
2023年
本文从范畴化视角探讨“V死”中“死”语义虚化渐变的认知动因,认为其语义虚化程度与动词V的语义类型有关。在Langacker动词图式理论观照下,本文设置异质性、有界性和瞬时性三个参数,将动词V分为四类,与“死”组构为状态类复合动词、活动类复合动词、达成类复合动词和瞬成类复合动词。语料分析发现“V死”的语义虚化程度由高到低表现为:状态类复合动词>活动类复合动词>达成类复合动词>瞬成类复合动词。“死”的虚化程度与动词V的三个参数赋值呈反比,虚化动因在范畴化:无论是概念结构形成的纵向示例化还是横向组合性,范畴化的延伸关系使“V死”具备不稳定性,易触发语义虚化。
王辰玲朱戈立
关键词:范畴化

相关作者

罗思明
作品数:109被引量:405H指数:11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英汉 句法 语义 英语 构式
王海峰
作品数:45被引量:264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研究主题:离合词 现代汉语 语料库 中文教育 汉语
刘辰诞
作品数:47被引量:319H指数:11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
研究主题:语言表达式 动因 篇章 汉语 心理模型
马志刚
作品数:157被引量:189H指数:7
供职机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中介语 汉语 二语习得 英语 虚指
杨绪明
作品数:48被引量:269H指数:8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学院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
研究主题:社会文化心理 新词语 新词 词族 语言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