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60篇“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相关文章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试验方法探索
目的:观察大鼠和豚鼠给予卵白蛋白溶液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情况,为被动皮肤过敏试验阳性对照组的给药方法和动物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将2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2组,将20只豚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大鼠给药组...
汤连升王文杰孙超马玉奎
关键词:皮肤过敏反应稀释度雌性动物注射部位
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实验条件的优化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通过卵白蛋白(OVA)致敏大鼠优化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的实验条件。方法 1-2月龄SD大鼠ip给予OVA(每只0.2,1.0和5.0 mg)与弗氏完全佐剂的混合乳液,隔日1次,共3次,进行致敏。分别于末次致敏后1,3,5,7,10,12,14,16和18 d用ELISA检测血清总Ig E(T-Ig E)水平和OVA特异性Ig E(OVA-s Ig E)水平。大鼠致敏后12-16 d制备致敏血清。大鼠皮内注射致敏血清被动皮肤致敏后,于0.5,1.5,3,6,12,24,36,48和60 h后iv给予同等剂量OVA和伊文思蓝激发,于激发后10,30和60 min测量大鼠皮肤蓝斑直径。结果 OVA致敏大鼠血清T-Ig E和OVA-s Ig E水平分别于末次致敏后3-7 d和12-16 d达高峰;在OVA 0.2-5.0 mg剂量范围内,OVA-s Ig E与T-Ig E水平无明显关联性;OVA 1.0和5.0 mg致敏大鼠血清能诱发大鼠PCA;皮内注射致敏血清0.5-3 h后激发的皮肤蓝斑形态规则,范围最大;激发后30-60 min检测的皮肤蓝斑范围大,界线清晰,形状规则,且着色较深。结论 PCA优化条件为1-2月龄大鼠隔日每只ip给予OVA 1.0-5.0 mg,共致敏3次,致敏后12-16 d制备致敏血清。在被动皮肤致敏0.5-3 h后,进行激发,30-60 min后检测皮肤内层蓝斑直径。
陈文培张子扬周成浩刘涵胥彤郭宇琳林宝琴
关键词:卵白蛋白IGE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西替利嗪巴布膏剂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考察西替利嗪巴布膏剂对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天花粉为抗原,氢氧化铝凝胶为佐剂,先制备抗血清,再对大鼠进行被动皮肤致敏,48 h后尾静脉注射天花粉伊文思蓝溶液抗原攻击,进行激发,最后通过测定蓝色反应皮肤的吸光度,计算抑制百分率。结果巴布膏剂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吸光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西替利嗪巴布膏剂剂量的增加,吸光度减小,抑制率增强。结论西替利嗪巴布膏剂对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意义。
韩璐原永芳
关键词:西替利嗪巴布膏剂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一种用于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试验的综合评判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判断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试验的综合评价方法,具体方法包括: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注射抗原后(1)肉眼观察注射抗原后的大鼠一般症状表现;(2)计算大鼠在注射抗原后的足趾肿胀度;(3)取血观察大鼠血液及生化指标;(4)...
蒋宝平余黎许立田磊
超滤工艺对注射用芪红脉通药效和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评价超滤工艺对注射用芪红脉通抗急性心肌缺血和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舌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0.75 U·kg-1)构建急性心肌缺血大鼠模型,以心电图ST段变化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为药效学评价指标,比较注射用芪红脉通超滤前后对垂体后叶素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以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考察该制剂的安全性。结果:超滤前后注射用芪红脉通在成分上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超滤前后样品均能显著降低心电图ST段的抬升,超滤前中剂量及超滤后高剂量样品组均能显著提高血清SOD活性,各给药组均能显著降低血清MDA的产生,但超滤前后这些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超滤后样本的被动皮肤过敏呈阴性。结论:注射用芪红脉通具有显著的抗急性心肌缺血作用,超滤工艺提高了制剂的安全性,对药效无影响。
董立静李滟吕新勇周军田恒勇周建明王伟祝倩倩王振中萧伟
关键词:抗心肌缺血作用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垂体后叶素
清紫颗粒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青紫颗粒的抗过敏反应。方法选择60只15-17g及10只30g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取10只体重30g小鼠,两后脚掌各注入天花粉氢氧化铝凝胶混悬液0.05ml,7d后处死,取血清备用。取50只15-17g小鼠(实验组),将上述血清稀释后在每只小鼠腹壁皮内注射0.06ml,余10只作为空白对照。将50只实验组小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清紫颗粒高剂量组(0.194g/ml)、中剂量组(0.097g/ml)、低剂量组(0.0485g/ml)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组(0.1mg/ml)。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各组均给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给药7d后注射天花粉注射液24mg/kg,20min后处死,采用蓝斑面积法和比色法评价各组药物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清紫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均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有抑制作用,清紫颗粒高剂量组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组的抑制作用优于清紫颗粒的中、低剂量组。结论清紫颗粒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
凌科张建民关晶
关键词:抗过敏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2种品系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差异性比较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比较SD,Wistar2种品系大鼠对卵蛋白(OVA)、天花粉蛋白(TCS)诱导的被动皮肤过敏(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PCA)反应的差异性。方法:选用SD,Wistar2种品系大鼠,以OVA,TCS为致敏原,PCA反应时出现蓝斑的直径及阳性反应率作为判别标准,进行大鼠同种或小鼠异种PCA试验,并考查佐剂的应用与否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结果:大鼠同种PCA加或不加佐剂的TCS反应均为阳性,蓝斑直径大小SD大鼠>Wistar大鼠;加入氢氧化铝凝胶佐剂可提高两品系大鼠对OVA的过敏反应阳性率,且Wistar大鼠的敏感性高于SD大鼠;小鼠异种PCA试验显示:耳廓皮内分别注射两种品系大鼠不加佐剂致敏的OVA抗血清时均呈阴性反应,注射SD大鼠天花粉蛋白抗血清后,呈阳性反应;分别注射加入佐剂致敏的OVA,TCS抗血清,则小鼠异种PCA反应均呈阳性。结论:2种品系大鼠对OVA,TCS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SD大鼠对TCS较敏感,而Wistar大鼠对OVA的敏感性较强;加入佐剂可提高两种品系大鼠对OVA的过敏反应阳性率。
李秀芳金若敏符胜光姚广涛谭梦晖
关键词:品系卵蛋白天花粉蛋白被动皮肤过敏
鼻康喷雾剂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通过经典药理学实验方法,探讨鼻康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抗过敏作用。方法:采用变应性鼻炎的常用试验法即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试验法,试验中设阳性对照组、空白组、及鼻康喷雾剂的高、中、低剂量组,以生理盐水为空白,鼻炎康片为阳性对照药。结果:通过测定吸收度(A)值,计算鼻康喷雾剂的疗效。其中空白组、阳性对照组、鼻康喷雾剂高、中、低剂量组A值分别为(0.32±0.13)和(0.26±0.06),(0.21±0.05)和(0.19±0.05),(0.19±0.11)和(0.15±0.09),(0.25±0.12)和(0.19±0.09),(0.30±0.15)和(0.20±0.11),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鼻康喷雾剂对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抑制作用,提示有抗过敏作用。
王晶娟张贵君杨舒
关键词:抗过敏
杨梅素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研究杨梅素的抗过敏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同种、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右旋糖酐致小鼠全身瘙痒反应和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小鼠耳廓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实验,探讨杨梅素的抗过敏作用。结果杨梅素显著抑制小鼠同种、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和右旋糖酐引起的小鼠瘙痒反应,并能抑制DNCB诱导的DTH。结论杨梅素具有抗过敏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Ⅰ、Ⅳ型变态反应有关。
佟岩王淑君周晓棉曹颖林
关键词:杨梅素抗过敏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Balb/c小鼠对黄芩苷诱导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研究
目的:黄芩苷为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也是中药注射剂双黄连注射液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性成分,然而有研究表明,双黄连注射液引起的过敏反应与黄芩苷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着重考查黄芩苷的致敏性。方法:采用18-20克Balb/c
李秀芳金若敏
关键词:皮肤过敏反应BALB/C黄芩苷

相关作者

戴岳
作品数:148被引量:1,379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药科大学
研究主题:东莨菪素 地肤子 猪牙皂 中药药理 迟发型超敏反应
张建民
作品数:52被引量:131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测定 正交试验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萧伟
作品数:1,411被引量:5,616H指数:32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热毒宁注射液 指纹图谱 桂枝茯苓胶囊 组合物 中药组合物
孟昭影
作品数:80被引量:208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消疣液 疗效观察 过敏性紫癜 尖锐湿疣 特应性皮炎
唐建民
作品数:16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IGE 超敏反应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模型鼠 I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