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25篇“ 表柔比星“的相关文章
个体化用药基因的指导方法及试剂盒
本发明提供了个体化用药基因的指导方法及试剂盒,具体的本发明考虑不同癌症患者用药疗效的差异性,筛选出与个体化用药相关基因的SNP位点的组合,利用核酸质谱仪对相关的遗传学标识进行广泛(高通量检测位点、...
陈涛张静袁昕昕林金飞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黄芪甲苷对大鼠心脏毒性的影响
2025年
目的:(epirubicin,Epb)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药物,但具有心脏毒性。本研究旨在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Ⅳ,AS-Ⅳ)对Epb诱导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pb模型组、低剂量AS-Ⅳ组和高剂量AS-Ⅳ组,每组8只。所有大鼠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6周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监测,获取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参数。于第6周处死大鼠,取血清检测CK-MB、LDH及IL-17,心脏取材行Masson染色。结果:组别主效应、时间主效应及两者交互效应对LVEF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主效应、时间主效应对GLS值的影响均具有高度显著性[F组别(3,21)=11.0142,P<0.0001,F时间(3,21)=7.2154,P=0.0017],两者交互效应接近显著[F交互(9,63)=1.8761,P=0.0720];各组大鼠血清学指标CK-MB、LD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7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pb模型组IL-17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低剂量及高剂量AS-Ⅳ组IL-17水平相仿,较Epb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各组心脏重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纤维化面积百分具有显著组间差异,纤维化程度由轻到重依次为正常对照组、高剂量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及Epb模型组(P<0.0001)。结论:AS-Ⅳ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减轻心肌纤维化,改善Epb相关的心肌损伤。GLS能较LVEF更为敏感准确地识别亚临床心肌损伤。
栾丽娜陈海燕李正刘阳舒先红
关键词:黄芪甲苷心脏毒性表柔比星斑点追踪成像经胸超声心动图
在治疗梗阻性肾病或其他慢性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在制备治疗梗阻性肾病或其他慢性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还公开了在制备B56δ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中的应用。本发明的对于梗阻性肾病肾小管损伤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本发明的能够明显减轻...
戴春笋孙晓莉陈若凡
在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对
2025年
目的较吡在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接受完整新辅助化疗并行手术治疗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吡组(n=91)及组(n=95)。较两组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mission rate,ORR)、Ki-67变化、Miller-Payne分级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吡组的总体ORR高于组(89.0%VS 77.9%,P=0.042),且在Ⅰ~Ⅱ期肿瘤亚组(91.4%VS 78.5%,P=0.048)、>2 cm肿瘤亚组(92.5%VS 78.5%,P=0.012)及有淋巴结转移亚组(90.0%VS 76.3%,P=0.028)中,吡组的ORR均高于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吡组骨髓抑制发生率(27.5%VS 12.6%,P=0.011)高于组,而胃肠道反应(16.5%VS 29.5%,P=0.036)及脱发(19.8%VS 32.6%,P=0.047)均低于。结论吡相较于可提高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客观缓解率,并可减少胃肠道及脱发不良事件的发生,但骨髓抑制发生率更高。
殷晨燕唐杰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吡柔比星表柔比星疗效安全性
与丝裂霉素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疗效较的Meta分析
2025年
目的:系统评价(EPI)和丝裂霉素(MMC)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灌注化疗后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VIP、SinoMed、PubMed、Embase、The Cochranc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自建库至2023年1月期间关于和丝裂霉素治疗NMIBC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对EPI组与MMC组患者的术后肿瘤复发率、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膀胱刺激征发生率、肝肾功能损害、血尿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排标准16项研究,共1244例患者,其中EPI组626例,MMC组618例。Meta分析结果:EPI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OR=0.55,95%CI(0.41,0.73),P<0.01]、总不良反应发生率[OR=0.56,95%CI(0.38,0.82),P=0.003]、膀胱刺激征发生率[OR=0.54,95%CI(0.37,0.77),P=0.0007]、血尿发生率[OR=0.53,95%CI(0.33,0.85),P=0.009]、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OR=0.26,95%CI(0.10,0.69),P=0.007]均显著低于MMC组(P<0.05)。结论:EPI在治疗效果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优于MMC,膀胱癌术后推荐使用EPI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改善患者的预后。
孙杨马强郑克文居红格
关键词:膀胱癌表柔比星丝裂霉素膀胱灌注
负载的氟化白蛋白纳米粒的构建及其在膀胱尿路上皮渗透潜能的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负载(EPI)的氟化人血白蛋白(F-HSA)纳米粒EPI@F-HSA的构建及其在C57雌性小鼠膀胱灌注后尿路上皮渗透的潜能。方法本研究于2023年1-12月进行。基于生物矿化原理以EPI和人血白蛋白(HSA)为原料合成负载EPI的白蛋白纳米粒EPI@HSA,进一步通过酰胺反应制得EPI@F-HSA。采用动态光散射及电位分析仪检测两者的分子征,绘制EPI在0.25、0.5、1、2、4、8、12、24、48 h时的体外释放曲线。通过MTT实验测定EPI@HSA和EPI@F-HSA纳米粒对小鼠膀胱癌细胞系MB49活性的抑制作用。用共聚焦显微镜记录药物灌注后雌鼠膀胱切片中EPI的荧光分布,并采用图基检验法检测荧光密度差异以反映EPI@F-HSA纳米粒对尿路上皮的渗透作用。结果EPI@HSA和EPI@F-HSA纳米粒的平均水合粒径分别为28.2 nm和32.7 nm,多分散系数为0.102和0.154。在pH值为5.0的缓冲液中,12 h内EPI@HSA和EPI@F-HSA纳米粒中的EPI累计释放量分别为60.5%和58.2%;在pH值为7.4的缓冲液中,12 h内EPI@HSA和EPI@F-HSA纳米粒中的EPI释放量分别为32.8%和27.1%。EPI@HSA和EPI@F-HSA纳米粒对MB49膀胱癌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848μmol/L和1.650μmol/L。游离EPI、EPI@HSA和EPI@F-HSA纳米粒经灌注后膀胱壁中的EPI荧光强度分别为2.63±0.43、3.22±0.20和8.71±0.70,EPI@F-HSA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EPI@HSA(P<0.01)和游离EPI(P<0.01)。结论制备的EPI@F-HSA纳米粒粒径均一且稳定性良好,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活性并增强EPI渗透膀胱黏膜的能力,具有提升抗肿瘤疗效的潜能,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靶向膀胱癌的药物传送系统。
杨佳健徐安安沈罡浦金贤缪志俊
关键词:膀胱肿瘤氟化物白蛋白表柔比星
以多脂质体和为基础的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的meta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以多脂质体(LD)和(E)为基础的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的meta分析。方法:基于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图书馆等6个数据库,采用回顾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RCT)较基于LD和基于E的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副作用。采用Cochrane标准,RevMan 5.3软件对试验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心脏毒性、免疫毒性、血液毒性及神经毒性副作用进行分析,用(OR)及其95%置信区间(95%CI)来呈现研究结果。结果:分析了5项RCT和16项回顾性研究,涉及359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基于LD的治疗方案在病理完全缓解率(OR=1.31)、心脏毒性事件发生率(OR=0.40)和血液毒性事件发生率(OR=0.59)等方面均优于基于E的治疗方案(P<0.05),但基于LD治疗的免疫毒性(OR=2.52)和神经毒性较高(OR=0.59)(P<0.05)。结论:基于LD的治疗方案较基于E更适合乳腺癌患者,但对于存在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负担或其他相关禁忌证的患者应谨慎选择。
邓浪熊大艳田珈硕丁金锋唐四元刘伟
关键词:多柔比星脂质体表柔比星乳腺癌疗效副作用META分析
腹腔动脉灌注化疗联合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对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5年
目的评估腹腔动脉灌注化疗联合信迪利单抗和贝伐珠单抗对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23年10月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不可切除肝癌患者81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EPI组40例,接受腹腔动脉灌注化疗;试验组41例,EPI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信迪利单抗和贝伐珠单抗。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肿瘤标志物、肝功能、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客观缓解率(ORR)高于EPI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AFP为(185.21±42.87)ng/mL、VEGF为(126.12±30.94)pg/mL、β-catenin为(267.45±41.77)pg/L,均低于EPI组的(234.19±60.12)ng/mL、(173.09±44.03)pg/mL、(398.72±52.83)pg/L(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ALT为(62.18±6.94)U/L、AST为(34.09±2.71)U/L,均低于EPI组的ALT(94.89±8.78)U/L、AST(66.34±3.91)U/L(P<0.05)。相反,试验组TBil为(33.64±4.03)μmol/L,高于EPI组的(27.42±2.97)μmol/L(P<0.05)。此外,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后2周及3个月的KPS评分分别为(68.18±2.94)分和(74.09±3.14)分,均高于EPI组的(63.76±2.71)分和(62.45±2.93)分(P<0.05)。结论腹腔动脉灌注化疗联合信迪利单抗和贝伐珠单抗可提高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陶婷孙娟
关键词:不可切除肝癌表柔比星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膀胱热灌注化疗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对预后的影响
2025年
目的:研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联合膀胱热灌注化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为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22例NMIBC确诊患者,收治入院时间段为2020年1月—2021年5月,行随机对照研究,以病历号单双数为标准分组为研究A组、研究B组,各组均61例患者。研究A组治疗方案为TUR-BT联合膀胱热灌注化疗,研究B组治疗方案为TUR-BT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热灌注化疗,对两组术后复发率、远期生存率、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生存质量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相较于研究B组,研究A组术后复发率更低,远期生存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研究B组,术后研究A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研究B组,术后研究A组生存质量评分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MIBC患者采用TUR-BT联合膀胱热灌注化疗治疗可降低复发率,提高远期生存率,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赵刚裴亚伟
关键词: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表柔比星膀胱癌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碱类+泼尼松化疗后肝损伤的影响因素
2025年
目的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碱类+泼尼松(R-CHOP)化疗后肝损伤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4月至2024年4月于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采用R-CHOP方案化疗的98例NHL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2个化疗周期后患者是否发生肝损伤分为肝损伤组(38例)和非肝损伤组(60例)。分析NHL患者R-CHOP方案化疗后肝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评估模型效能。结果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饮酒、吸烟、携带乙型肝炎病毒为NHL患者R-CHOP方案化疗后发生肝损伤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预测列线图模型,校准曲线预测值均与实际值吻合,且模型拟合较好(P=0.388);且决策曲线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列线图模型预测R-CHOP方案化疗后肝损伤的曲线下面积为0.724(0.616~0.833),P≥0.309时,预测的敏感度为73.70%、特异度为55.50%,提示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结论吸烟史、饮酒史、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是NHL患者R-CHOP方案化疗后肝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
熊涛刘敏张江召许旋旋张敏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

相关作者

袁芃
作品数:133被引量:809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乳腺癌 乳腺肿瘤 三阴性乳腺癌 乳腺癌患者 预后
闫志凌
作品数:80被引量:112H指数:4
供职机构: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多发性骨髓瘤 小鼠 造血干细胞移植 利妥昔单抗 地塞米松
汪森明
作品数:166被引量:670H指数:1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研究主题:冷冻治疗 肿瘤 鼻咽癌 肝癌 细胞凋亡
纪建松
作品数:507被引量:2,155H指数:22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螺旋CT 多层螺旋CT
贾淼
作品数:7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研究主题:盐酸表柔比星 表柔比星 盐酸 酯化反应 三氟甲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