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6篇“ 表层水温“的相关文章
- 酷暑如何改变湖泊表层水温?探秘长期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极端高温天气正在变得愈发频繁和严重,例如,2022年席卷中国、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南美洲和北极等全球多个地区的高温热浪[1]以及2023年北半球和南半球都经历了破纪录的炎热夏季[2,3].高温环境对自然系统或是人类社会都是严峻的挑战.地表可用液态淡水资源有约87%储存在湖泊(统称天然湖泊和水库为湖泊)中.
- 王溪雯施坤
- 关键词:表层水温极端高温高温热浪淡水资源
- 生态调度期间下游沿程表层水温变化分析
- 随着金沙江下游大坝和水库的建设,改变了河流水文和生态状况,水库运行引起的水温变化对河流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本文旨在研究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梯级水库引起的水温变化规律,通过下游目标铜鱼产卵对水温的响应关系,来评估水温变化的...
- 刘陈飞陈芳
- 关键词:生态调度表层水温积温
- 东山岛外海表层水温的亚潮频波动初步研究
- 2024年
- 本研究通过对东山岛外海浮标观测的表层水温(SST)数据进行分析,发现2016、2017年夏季东山岛外海表层水温均存在周期为5~8 d的亚潮频波动信号,最大振幅分别为3.1℃和2.1℃。结合卫星遥感SST数据以及风场数据,采用小波分析、交叉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该现象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夏季表层水温中出现的亚潮频波动信号源自短波辐射,表层水温变化滞后短波辐射1天左右;2017年夏季的亚潮频波动源自沿岸风应力,表层水温变化滞后沿岸风应力2天左右。2016年和2017年表层水温出现的亚潮频波动均与台风有关,但信号的来源出现差异是因为2017年台风过境引起了较强的沿岸风松弛现象,在沿岸风中出现了亚潮频波动信号,沿岸风影响上升流变化,进而引起表层水温的变化;2016年由于台风过境引起的沿岸风松弛现象较弱,沿岸风中并未出现亚潮频波动信号,而表层水温中的亚潮频波动信号源自短波辐射,这可能与台风引起局地天气系统的变化有关。
- 李凯贾村陈剑桥许金电蔡尚湛
- 关键词:海洋水文学表层水温上升流
- 具有防护功能的表层水温计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具有防护功能的表层水温计,涉及表层水温计技术领域,包括竖杆,所述竖杆的一侧设有第一滑板,所述第一滑板上旋接有固定螺栓,所述竖杆的另一侧设有第二滑板,所述第二滑板另一侧开设有伸缩槽,所述伸缩槽外侧设有密封圈...
- 魏雪周洁琼
- 一种河流表层水温自动监测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温监测设施,具体为一种河流表层水温自动监测装置,包括机身和安装在机身上的浮子、温度传感器和卷线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固定在浮子上,所述浮子在水的浮力作用下带动温度传感器沿着机身上下运动确保温度传感器的测量...
- 孟健王玉明张振林曹紫熙李国强汪康薛庆云兰天麒何晓丽徐美萍丁新峰
- 表层水温红外原型观测实验及准确性评价被引量:1
- 2023年
- 河流、湖泊、水库等内陆水体水温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及周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水温原型观测是进行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基础。现有内陆水体表层水温测量,主要依靠温度计人工目视观测或水文测站仪器自动观测,2种方法在面对高频次或无固定测站水域观测时,存在仪器设备运行维护困难、监测数据不连续诸多限制。为提高水温测量的稳定可靠性,并减少水位波动对自动观测的不利影响,实验设计了新型红外水温观测系统,并对其进行比测验证及数值修正。原型观测结果显示,修正后的红外水温监测数值超过85%的相对误差≤5%,80%以上绝对温差≤1℃,红外水温系统性能稳定,可靠度高,可用于内陆水体表层水温观测。
- 王加红王子伟秦鑫赖红罗含敏陆颖
- 关键词:红外辐射内陆水体
- 湖泊表层水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去、现在和未来
- 2023年
- 湖泊是重要的水生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社会提供饮食、航运、旅游、防洪抗旱、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关键生态服务功能.湖泊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和调节器,一方面能够将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整合到流域中,一方面因其与陆地不同的下垫面条件调控局地天气甚至气候.表层水温是湖泊中最重要的物理量之一,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湖泊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例如湖泊水温的垂向分布和物质输送、水化学指标(密度、电导率、酸碱度、气体溶解度等)、生物新陈代谢速率等.
- 王溪雯施坤张运林秦伯强
- 关键词:表层水温防洪抗旱生态服务功能气候变化
- 太湖表面温度与表层水温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观测分析
- 2023年
- 湖泊“皮肤效应”指表面温度与表层水温的差异,量化“皮肤效应”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湖泊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本文基于太湖中尺度通量网2011—2020年水温梯度、辐射四分量和小气候观测数据,定量分析了在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天气条件下“皮肤效应”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湖暖“皮肤效应”在15:00—16:00最强,可达1.95℃;冷“皮肤效应”在7:00—8:00最强,达-0.50℃。“皮肤效应”强度春季最强,夏季最弱。因此,无法用表层水温观测值直接验证卫星午后过境反演得到的太湖湖面温度,其偏差可达2℃,尤其在春季。年际尺度上,太湖表面温度上升速率为0.14℃/a,与同期气温上升速率相当,表层水温上升速率为0.12℃/a。使用遥感反演的表面温度表征的太湖升温速率会比传统的表层水温观测结果快0.02℃/a。晴天小风时暖“皮肤效应”最强,为1.64℃;阴天大风时“皮肤效应”最弱,仅为0.32℃。相较于太阳辐射,风速对太湖水温“皮肤效应”的影响更大,风的扰动是影响太湖水温“皮肤效应”的首要因素。此外,基于10年观测数据建立了适用于太湖水温“皮肤效应”的风速参数化方案。
- 李雨竹贾磊张弥肖薇张圳包恒鑫葛培王伟吕恒万梓文
- 关键词:太湖卫星反演表面温度表层水温
- 一种用于表层水温监测的浮漂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表层水温监测的浮漂装置,包括圆柱状的保护壳、同轴设置在保护壳内的滤筒和设置于保护壳和滤筒之间实现浮漂装置漂浮的泡沫板,保护壳通过底壁与滤筒连接,保护壳的顶部为开放式并设置有盖板,盖板上设置有安装箱...
- 薛敬阳严忠銮谢长江卢晶莹孙干赵芃芃
- 洞庭湖表层水温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8
- 2022年
- 根据洞庭湖城陵矶站1991—2019年月平均水温和气温的同步资料,基于线性趋势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气温与水温的年内变化、年际变化趋势及周期性特征,并探讨水温变化对气温、降水和风速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水温与气温的年内变化规律相似,1—8月为升温期,9—12月为降温期;近29年,洞庭湖年平均水温和气温均呈现明显变暖的趋势,分别以0.35ºC/10a和0.19ºC/10a的倾向率上升。小波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的平均水温和气温均存在14年时间尺度的主周期变化。整体而言,气温与水温的相关性最强,气候变化可能是水温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 白倩倩梁恩航王婷王佳文
- 关键词:水温气温气候变化小波分析洞庭湖
相关作者
- 陆颖

- 作品数:88被引量:90H指数:6
-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
- 研究主题:监测装置 消落带 表层水温 高坝大库 水电站
- 陈新军

- 作品数:1,167被引量:2,860H指数:34
-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
- 研究主题:柔鱼 茎柔鱼 阿根廷滑柔鱼 鸢乌贼 渔场
- 王志

- 作品数:47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东省科学院
- 研究主题:浮子 监听 水声 表层水温 海洋台站
- 田纪伟

- 作品数:104被引量:449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
- 研究主题:潜标 海流 潮汐 密封油 卫星通讯
- 朱洪海

- 作品数:75被引量:48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东省科学院
- 研究主题:海洋台站 传感器 铂电阻 船载 气象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