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02篇“ 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相关文章
脓毒性休克合并弥散性管内凝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及乳酸/白蛋白比值的变化及意义
2024年
目的探究脓毒性休克合并弥散性管内凝(DIC)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乳酸/白蛋白比值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安阳市人民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02例脓毒性休克合并DIC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106例为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均行血小板最大聚集、乳酸/白蛋白比值检测并进行对比。评估血小板最大聚集、乳酸/白蛋白比值联合检测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合并DIC的诊断价值。同时分析影响脓毒性休克患者合并DIC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乳酸/白蛋白比值(0.50±0.05)高于对照组(0.15±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小板最大聚集[(57.97±8.18)%]低于[(73.40±10.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钠、钾、血小板计数、液净化情况、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小板计数、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气管切开、钠紊乱、平均动脉压、白细胞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脓毒性休克患者合并DIC为因变量,血小板最大聚集、乳酸/白蛋白比值为自变量,二元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酸/白蛋白比值为脓毒性休克患者合并DIC的危险因素,血小板最大聚集为脓毒性休克患者合并DIC的保护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最大聚集、乳酸/白蛋白比值与脓毒性休克患者合并DIC相关,可加强检测脓毒性休克合并DIC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乳酸/白蛋白比值。
路明顺燕鑫鑫刘泽玉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小板最大聚集对于脓毒症病情评估及结局预测的价值研究
背景与目的:  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而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发病高、死亡高。中国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发病及死亡远高于北美和欧洲国家,并需要更多的医疗预算支持。脓毒症的诊疗强调“早”,其临床结局很大程...
崔秋敏
关键词:脓毒症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病情评估结局预测
血小板最大聚集对脓毒性休克及脓毒性休克合并DIC的预测价值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最大聚集(MAR)对脓毒性休克及脓毒性休克合并弥散性管内凝(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针对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收集其基本资料及入院24 h内的动态MAR、常规、炎症指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指标。根据有无脓毒性休克将脓毒症患者分为休克组和非休克组;再参照国际栓与止学会(ISTH)标准,根据有无显性DIC将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休克DIC组和休克非DIC组。比较各组间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无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MAR对脓毒性休克及脓毒性休克合并DIC的预测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脓毒症患者MAR与炎症指标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53例脓毒症患者,其中脓毒性休克患者61例(包括有显性DIC者17例和无显性DIC者44例)。与非休克组患者比较,休克组患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SOFA评分均明显升高〔PCT(mg/L):6.90(2.50,23.50)比0.87(0.26,5.75),CRP(mg/L):156.48(67.11,230.84)比90.39(46.43,182.76),SOFA评分(分):11.00(8.00,14.00)比5.00(3.00,8.00),均 P<0.05〕,同时血小板计数(PLT)及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肾上腺素(A)、胶原(COL)、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的MAR(ADP-MAR、A-MAR、COL-MAR、AA-MAR)均明显降低〔PLT(×10 9/L):101.00(49.00,163.50)比175.50(108.25,254.50),ADP-MAR:28.50%(22.00%,38.05%)比45.90%(33.98%,60.28%),A-MAR:38.90%(30.00%,55.40%)比65.15%(54.38%,72.53%),COL-MAR:27.90%(20.85%,36.55%)比42.95%(33.73%,54.08%),AA-MAR:24.70%(16.40%,34.20%)比46.55%(28.33%,59.20%),均 P<0.05〕。亚组分析显示,与休克非DIC组比较,休克DIC组患者SOFA评分明显升高(分:13.29±5.23比10.39±3.58, P<0.05),PLT和COL-MAR明显降低〔PLT(×10^(9)/L):36.00(22.00,67.50)比115.50(84.25,203.75),COL-MAR:21.50%(17.85%,32.60%)比30.95%(22.98%,38.53%),均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MAR�
崔秋敏孙小鸽马宁刘启龙杨宏富孙荣青
关键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替格瑞洛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替格瑞洛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maximum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MPA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月南方医院太和分院内科行PCI治疗的83例冠心病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单一组40例及联合组43例,两组患者均于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格瑞洛,持续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血小板功能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及出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小板功能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血小板功能明显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3个月内MACE总发生为4.65%低于单一组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3,P=0.017)。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内出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替格瑞洛可有效抑制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聚集,两者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抑制效果,并防止MACE发生。
谭铭龙沈铭贤邓福
关键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血小板最大聚集最大振幅在儿童血小板无力症和巨大血小板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不同致聚剂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MAR)和栓弹力图(TEG)参数最大振幅(MA)在血小板无力症(GT)和巨大血小板综合征(BS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4例GT患儿(GT组)和13例BSS患儿(BSS组),以20例凝因子缺乏症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光学比浊法(LTA)和TEG比较各组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差异。结果GT组二磷酸腺苷(ADP)、胶原蛋白(Col)、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MAR和MA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BSS组(P<0.01);瑞斯托霉素(Risto)诱导的MA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BSS组Risto诱导的MAR显著低于对照组和GT组(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组4种致聚剂诱导的MAR与MA值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联合多种致聚剂检测MAR可更好地反映伴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先天性出性疾病患儿血小板聚集功能,MAR对GT和BSS的诊断和鉴别更有意义,MA值不适合作为BSS的诊断依据。
苗文佳谷昊李刚
关键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栓弹力图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浆D-二聚体、血小板平均容积及血小板最大聚集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的关系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分析浆D-二聚体(D-D)、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及血小板最大聚集(PAR)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8月该院收治的146例T2DM患者(T2DM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T2DM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无斑块形成)、颈动脉异常组A(左/右侧有斑块形成)、颈动脉异常组B(双侧均有斑块形成),比较其常规、脂、糖、凝功能[D-D、凝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酶原时间(APTT)、凝酶时间(TT)]、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MPV、PA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踝肱指数(ABI),Pearson法分析各指标与CIMT、ABI的相关性。结果T2DM组常规、脂、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D-D水平高于对照组,而PT、APTT、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T2DM组PLT低于对照组,而MPV、PAR、PDW、CIMT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CIMT高于对照组,ABI低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异常组A、颈动脉异常组B的糖化红蛋白(HbA1c)、D-D、MPV、PAR、CIMT高于颈动脉正常组,而PT、APTT、PLT、ABI较颈动脉正常组短/低(P<0.05),颈动脉异常组A、颈动脉异常组B的D-D、PLT、MPV、PAR、CIMT、AB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D-D、MPV、PAR与CIMT呈正相关,而与ABI呈负相关(P<0.05)。结论D-D、MPV、PAR与T2DM患者颈动脉病变有密切关系,可作为参考指标。
何佳陈丽春董沈娇
关键词:血浆D-二聚体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最大聚集率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
比伐芦定、替罗非班对STEMI尿激酶静脉溶栓后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及预后的影响比较
2020年
目的:比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分别应用比伐芦定和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其血小板最大聚集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STEMI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后采用比伐芦定治疗,对照组采用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凝活酶时间(APTT)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小板最大聚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APTT均上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替罗非班比较,比伐芦定降低STEMI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后血小板最大聚集、提高APTT效果更显著,预后情况更佳。
李恒
关键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凝血活酶时间预后
服用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差异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研究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与服用替格瑞洛的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MAR)的差异和出情况,为临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入院行PCI后服用氯吡格雷或者替格瑞洛的患者,在出院前对其MAR值进行检测,随访3个月内出事件的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MAR值以及随访结果的差异。结果: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出院时MAR为(51.1±13.7)%(n=76),服用替格瑞洛的患者MAR为(32.6±15.7)%(n=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结果显示氯吡格雷组出事件低于替格瑞洛组(P<0.05)。结论:服用替格瑞洛的患者出院后出的倾向可能比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更大。
黄鑫何霞何霞李梦霞李艳李刚李艳肖洪涛李刚冯林林童荣生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脉介入术氯吡格雷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化纤胶囊对脓毒症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血小板活化复合物(PAC-1)、血小板表面蛋白CD62p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探究化纤胶囊对脓毒症模型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血小板活化复合物(PAC-1)、血小板表面蛋白CD62p的影响,阐明化纤胶囊对脓毒症大鼠血小板活化功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将140只实验动物SD大鼠随机均匀分成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干预组、必净干预组、低剂量化纤胶囊干预组(30mg/kg)、中剂量化纤胶囊干预组(60mg/kg)、高剂量化纤胶囊干预组(90mg/kg)。CLP术后2h对药物干预组分别予相应药物进行灌肠,CLP术后12h后给予第2剂,连续3d,2次/d。模型制备后6h、12h、24h各时间点处死动物,取进行血小板最大聚集血小板活化复合物(PAC-1)、血小板表面蛋白CD62p的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必净干预组与化纤胶囊(低、中、高)剂量干预组均对脓毒症模型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血小板活化复合物(PAC-1)、血小板表面蛋白CD62p有降低作用(P<0.05),其中化纤胶囊(低、中、高)剂量干预组优于必净干预组,而化纤胶囊高剂量组对于降低上述指标作用最明显(P<0.01)。生理盐水干预组对上述指标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化纤胶囊对于脓毒症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血小板活化复合物(PAC-1)、血小板表面蛋白CD62p的表达水平有降低作用,具有预防栓形成的作用。
王若晖李雪李卉
关键词:化纤胶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MAR)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72例,随机分为达比加群酯组及华法林组,各36例。于用药前及用药10 d及30 d后应用PL系列多参数血小板功能分析仪,采用连续计数法原理,对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检测。结果:无论以ADP还是AA作为诱导剂,达比加群酯组用药10、30 d后,MAR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用药10 d后,MAR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30 d后,MAR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与华法林组用药10、30 d后的MAR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均无增加MAR的趋势,与华法林比较,达比加群酯并不增加MAR。
于淼李潞
关键词:达比加群酯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非瓣膜性房颤

相关作者

段美庆
作品数:28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CDK2 干扰RNA 新靶点 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脑胶质瘤
林阳
作品数:249被引量:1,360H指数:1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研究主题:安全性 基因多态性 合理用药 氯吡格雷 META分析
石秀锦
作品数:108被引量:685H指数:1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研究主题:基因多态性 氯吡格雷 合理用药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个体化治疗
周红
作品数:96被引量:464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2型糖尿病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 认知功能障碍 流式细胞术 2型糖尿病
梁海峰
作品数:25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研究主题: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 造影剂肾病 替罗非班 非ST段抬高 PCI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