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9篇“ 草田轮作“的相关文章
土壤化学特征对轮作组合的响应
2024年
[目的]探究土壤化学特征对不同轮作组合的响应。[方法]结合研究区作物种植习惯,选取3种经济作物(玉米、向日葵、马铃薯)和3种饲作物(苜蓿、谷、高丹)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轮作组合(T1:苜蓿-向日葵-向日葵-马铃薯-玉米;T2:谷-马铃薯-谷-谷-向日葵;T3:苜蓿-苜蓿-马铃薯-玉米-向日葵;T4:高丹-马铃薯-玉米-向日葵-玉米;T5:马铃薯-谷-向日葵-马铃薯-谷),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开展种植试验,在5年的种植周期内比较分析不同轮作组合下0~10、10~20、20~30 cm土层土壤主要化学特征的差异。[结果]在0~10 cm土层,T4组合的全氮、速效钾、无机碳、全硫含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组合;T3组合的有机碳含量最高,显著(P<0.05)高于T2、T4、T5组合;T3组合的碳磷比显著(P<0.05)高于其他组合。在10~20 cm土层,T4组合的全氮、速效钾、全硫含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组合;T3组合的有机碳含量、碳氮比、碳磷比显著(P<0.05)高于其他组合。在20~30 cm土层,T4组合的速效钾、全硫含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组合;T3组合的无机碳含量最高,显著(P<0.05)高于T2组合;T3组合的碳磷比最高,显著(P<0.05)高于T1、T2、T5组合。[结论]综合不同轮作组合对土壤养分含量的提升以及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推荐该区域采用苜蓿-苜蓿-马铃薯-玉米-向日葵(T3组合)作为最优的轮作组合。研究结果可为优化该区域轮作制度、提高土壤可持续利用能力提供参考。
秦乐温超张璞进刘思博郭月峰许嘉逸张英殷国梅
关键词:草田轮作土壤养分化学特征
水肥添加对轮作系统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土壤呼吸是生态系统碳排放最重要的途径,其微小变化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探究不同管理方式对轮作系统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开展水肥添加控制试验,动态监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轮作系统中冬小麦阶段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结果显示水分添加使土壤呼吸速率提高28.5%(P<0.05),但肥料添加对其影响不显著。水分添加使土壤含水量提高24.7%,但使土壤温度降低9.7%;肥料添加使土壤温度降低11.0%,使0~10 cm, 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提高336%,131%。本研究说明水肥添加通过影响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等土壤质量指标,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发育和微生物活性,最终影响轮作系统土壤碳排放。
巩泽琳额尔德木图苏小港成蓉蓉杨鹤明张晓琳翟鹏辉
关键词:土壤呼吸速率
我国农牧交错区轮作发展探讨
2023年
轮作是增加农生物产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从轮作国内外发展历史现状,及其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概述分析,并结合我国轮作地区应用实际和农牧交错区发展轮作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
石亮赵艳吕林有
关键词:草田轮作农牧交错区生态保护
轮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明确轮作模式下,4种牧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差异;明确该地区土壤细菌的多样性结构及动态特征。【方法】提取4种牧根周土壤细菌DNA,采用Nanodrop对DNA进行定量后进行测序,测序后分析土壤细菌生物学信息。【结果】4种牧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相对稳定,细菌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在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季节中存在着很显著的差异,黑燕麦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3种牧,并且土壤生物活性显著提高。【结论】黑燕麦与燕麦、箭筈豌豆以及毛苕子相比,黑燕麦轮作马铃薯的模式下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模式,将有利于保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富度,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荣梓玉凌键李惠霞张莉张园园王乐
关键词:草田轮作燕麦毛苕子
宁夏银北不同轮作模式对细菌群落组成特征的影响被引量:9
2021年
为研究不同轮作模式下宁夏银北地区典型盐碱地细菌群落组成特征,并确定影响细菌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利用Illumina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和比较了苜蓿连作、苜蓿休闲、苜蓿轮作油葵、苜蓿轮作饲料玉米、苜蓿轮作甜高粱5种典型旱作模式背景下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同时分析了土壤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为5种轮作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的优势种类;变形菌门占总量的34.49%,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在苜蓿轮作油葵模式土壤中显著高于其他模式(P<0.05);放线菌门占总量的17.02%,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在苜蓿休闲、苜蓿轮作饲料玉米模式土壤中最高;酸杆菌门占总量的10.96%,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苜蓿轮作甜高粱模式土壤中最高。在属水平,节杆菌属(Arthrobacter)为优势菌属。土壤细菌多样性以苜蓿休闲模式最高,苜蓿轮作甜高粱模式最低。土壤全盐含量、pH值、碱化度、碱性磷酸酶活性在苜蓿轮作油葵模式中最低,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在苜蓿休闲模式土壤中最低。宁夏银北地区不同轮作模式下盐碱化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特征存在差异,土壤速效钾含量、pH值、过氧化氢酶活性对此差异起主导作用。采用苜蓿轮作农作物模式可以提高宁夏银北地区盐碱化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并有效改善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其中苜蓿轮作油葵模式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碱性磷酸酶活性和pH值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最显著的环境因子。
王静程昱润肖国举毕江涛张峰举许兴
关键词:草田轮作细菌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不同轮作模式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组成特征被引量:27
2020年
为研究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的组成特征,以5年紫花苜蓿-1年小麦(A5W1)、5年紫花苜蓿-1年玉米(A5C1)、5年紫花苜蓿-2年小麦(A5W2)和5年紫花苜蓿-2年玉米(A5C2)轮作模式为对象,测定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此基础上,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子测序研究了4种轮作模式下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轮作第2年各土壤养分含量较第1年显著下降。细菌组成研究结果显示,4种轮作模式下占优势的菌门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土壤细菌群落优势属以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以及奈瑟氏球菌属(Neisseria)为主。土壤细菌多样性以A5C2轮作处理最高,A5C1最低;聚类分析显示A5W1和A5C1的组成最接近,其次是A5C2,A5W2的组成与前两者相差较大。土壤养分含量与几种优势属之间呈显著相关性(P<0.05 or P<0.01)。研究结果揭示了河西走廊灌溉区种植紫花苜蓿多年后轮作小麦和玉米改善土壤肥力和防治某些土传植物病害微生物的机理。
尹国丽李亚娟张振粉李小龙李小龙张晓燕
关键词:土壤养分
轮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本研究通过"稻-多花黑麦""、稻-光叶紫花苕"及"多花黑麦+光叶紫花苕-稻-冬闲-稻-紫云英-稻"3年轮作和"稻-燕麦"2年轮作的栽培模式试验,研究分析了牧在冬闲种植及其对水稻、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模式下,多花黑麦、光叶紫花苕、燕麦在冬闲长势表现良好,均能获得较好的产量,紫云英产量较低;多花黑麦+光叶紫花苕混播产量高于多花黑麦和光叶紫花苕单播产量。轮作对水稻增产具有积极作用,与对照(冬闲)相比",稻-多花黑麦""、稻-光叶紫花苕"模式的水稻产量3年分别增收35.4%、25.4%、10.8%和25.4%、15.2%、3.1%";稻-燕麦"和"多花黑麦+光叶紫花苕-稻-冬闲-稻-紫云英-稻"模式的水稻产量增收10.7%和3.1%;种植多花黑麦和光叶紫花苕的稻土壤的pH值和有效磷含量所提升,但有机质、水解氮、速效钾、铜、锌含量略有降低,且铜、锌含量呈递减态势。
戴征煌徐桂花于徐根甘兴华
关键词:草田轮作牧草水稻土壤
荒漠原区“轮作”模式及牧高效种植技术被引量:7
2019年
针对荒漠原区无霜期短、水资源缺乏、饲料匮乏等实际情况,在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北部荒漠原区具有灌溉条件和机械化作业条件的养殖合作社,开展了轮作技术研究。通过牧和经济作物品种选择、水肥一体化栽培、适时收获等技术集成,进行“紫花苜蓿—谷子—马铃薯—青贮玉米”的轮作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模式可以增加牧产量,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效益,是提高该地区土壤肥力和获得良好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为该地区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白春利赵和平师永明丁海君刘思博
关键词:荒漠草原草田轮作牧草
“黑麦-水稻”轮作对湘西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2015~2016年在湘西水稻两熟制地区开展了冬种黑麦对水稻纹枯病越冬病原菌存活力及后作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冬种黑麦处理土表越冬菌核在冬春季轮作后,菌核萌发率到第二年5月显著下降至58. 49%,而冬季休闲处理萌发率达80. 0%;冬种黑麦处理越冬稻兜上菌丝的存活率到5月显著下降至43. 0%,而冬闲也有一定程度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到第二年5月存活率仍可达68%。可见,冬种黑麦无论是越冬菌核萌发率还是越冬稻兜菌丝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冬闲。在后作水稻纹枯病发生方面,冬种黑麦发病初期,稻纹枯病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分别比冬闲低3. 60%和1. 25;水稻生长发育后期,冬种黑麦稻纹枯病病株率及病情指数与冬闲差异程度增加,分别比冬闲低24. 17%和6. 42。上述研究表明,冬种黑麦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越冬菌核的萌发率及残留于稻兜的菌丝体存活率,有效减轻后作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颜志波赵甜王方海辛国荣李广宏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
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肥力、微生物数量及自毒物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3
2019年
为了探究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肥力、微生物及自毒物质的影响,以轮作5年的"甘农3号"紫花苜蓿地为试验材料,研究紫花苜蓿与小麦和玉米在不同轮作处理下对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自毒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影响。结果表明:1)与CK相比,紫花苜蓿与玉米和小麦轮作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的消耗增加。轮作玉米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的消耗量显著高于轮作小麦(P<0.05)。2)紫花苜蓿轮作玉米、小麦后,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且增量大小顺序为5年紫花苜蓿-2年小麦>5年紫花苜蓿-1年小麦>5年紫花苜蓿-2年玉米>5年紫花苜蓿-1年玉米;真菌数量下降,轮作处理较CK显著降低了48.96%、65.19%、66.72%、74.91%(P<0.05)。3)紫花苜蓿轮作玉米和小麦后,土壤主要自毒物质(绿原酸、阿魏酸、咖啡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素)含量均降低,轮作玉米和小麦后自毒物质总量在第1年较CK显著降低17.90%和27.50%(P<0.05),且轮作小麦第2年比第1年降低24.20%。综上所述,紫花苜蓿与玉米、小麦轮作能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组成,降低自毒物质含量,有效改善土壤环境,而土壤养分缺乏并不是引起紫花苜蓿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在半干旱地区紫花苜蓿的轮作中,以紫花苜蓿-小麦轮作为宜,且轮作2年小麦对土壤的解毒效果更为明显,应避免紫花苜蓿-玉米轮作,以维持农肥力平衡。通过典型性分析发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自毒物质含量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土壤中细菌和真菌数量对自毒物质总含量影响最大,放线菌数量和自毒物质绿原酸、阿魏酸、咖啡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素显著相关。
尹国丽蔡卓山陶茸吴芳陈建纲师尚礼
关键词:土壤肥力

相关作者

辛国荣
作品数:109被引量:785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研究主题:黑麦草 水稻 意大利黑麦草 多花黑麦草 草田轮作系统
杨中艺
作品数:160被引量:1,695H指数:2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研究主题:黑麦草 水稻 草田轮作系统 意大利黑麦草 长喙田菁
陈三有
作品数:19被引量:216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东省奶业协会
研究主题:黑麦草 水稻 冬种 多花黑麦草 牧草
岳朝阳
作品数:6被引量:14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黑麦草 水稻 草田轮作 草田轮作系统 根际效应
王宇涛
作品数:35被引量:204H指数:9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丛枝菌根真菌 意大利黑麦草 拟南芥 多花黑麦草 草田轮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