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24篇“ 舌咽神经“的相关文章
Force CT引导下双针脉冲射频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2025年
目的探讨Force CT引导下双针脉冲射频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3年7月于包头市中心医院疼痛科住院行脉冲射频术的60例原发性舌咽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抛硬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普通CT引导下双针脉冲射频治疗,观察组行Force CT引导下双针脉冲射频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CT扫描次数、治疗操作时间,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巴罗神经研究所疼痛强度评分(BNI-P)分级,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CT扫描次数少于对照组[3(3,4)次比7(6,8)次],治疗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30(30,40)min比65(50,70)min](P<0.01)。治疗后1周,观察组患者BNI-P分级低于对照组[2(1,2)级比2(2,4)级](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治疗后1年BNI-P分级均降低(P<0.01);观察组疗效良好率高于对照组[83.3%(25/30)比60.0%(18/30)](χ^(2)=4.022,P=0.04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orce CT引导下行脉冲射频术的原发性舌咽神经痛患者CT扫描次数、手术时间均少于普通CT引导患者,且疗效良好率优于普通CT引导,均无严重并发症。
黄贾敏曹宏
关键词:舌咽神经痛脉冲射频
艾司氯胺酮联合舌咽神经阻滞对扁桃体切除术后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超声引导下舌咽神经阻滞对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行扁桃体切除术的患儿105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G组、S组、C组,每组35例,S组麻醉诱导时静注艾司氯胺酮0.25 mg/kg,G组、C组静脉推注等量生理盐水;麻醉诱导后G组、S组行舌咽神经阻滞。三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均相同。分别于拔管时(T2)、拔管10 min(T3)、拔管20 min(T4)、拔管30 min(T5)用儿童苏醒期谵妄评价量表(PAED)评分评价苏醒期躁动程度,用Ramsay镇静量表(RSS)评分评价镇静程度,用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评分评价疼痛程度;麻醉前(T0)、手术结束即刻(T1),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记录三组患儿T2、T3、T4、T5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统计三组术后补救镇静、镇痛情况,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组、G组、S组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分别为51.43%(18/35)、22.86%(8/35)、5.71%(2/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T5时,三组PAED评分逐渐下降;与C组比较,G组、S组T2、T3、T4、T5时PAED评分低(P均<0.05);与G组比较,S组T2、T3、T4、T5时PAED评分低(P均<0.05)。与C组比较,G组、S组T2、T3、T4、T5时Ramsay评分高(P均<0.05);与G组比较,S组T2、T3、T4、T5时Ramsay评分高(P均<0.05)。T2、T3、T4、T5时,三组FLACC评分逐渐降低;与C组比较,G组、S组T2、T3、T4、T5时FLACC评分低(P均<0.05);与G组比较,S组T2、T3、T4、T5时FLACC评分低(P均<0.05)。T0时,三组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1时,三组血清IL-6、TNF-α水平均高于本组T0时(P均<0.05)。与C组比较,G组、S组T1时血清IL-6、TNF-α水平低(P均<0.05);与G组比较,S组T1时血清IL-6、TNF-α水平低(P均<0.05)。T2、T3、T4、T5时三组HR、MAP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组、S组术后补救镇
阮文靓韦鹏
关键词:苏醒期躁动扁桃体切除术儿童
基于静息态功能MRI的舌咽神经痛中枢发病机制研究
2024年
目的通过应用静息态功能MRI(rs-fMRI)技术分析原发性舌咽神经痛(GPN)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受试者在静息状态下脑自发性功能活动局部一致性(ReHo)的差异,从脑功能学的角度探究GPN的中枢发病机制。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23例右侧原发性GPN患者的临床资料和rs-fMRI图像,与23例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进行比较。采用基于Matlab R2022a编程平台的统计参数图SPM12和RESTplus软件处理rs-fMRI图像,并计算脑功能活动ReHo值,采用双样本t检验对两组受试者进行比较,找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根据是否存在神经血管压迫对GPN患者进行分层和亚组分析,采用AlphaSim方法对P值进行多重比较校正。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评估差异脑区的ReHo值与患者的年龄、病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患者相比,GPN患者的左侧丘脑、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右侧岛叶、颞上回、颞中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的ReHo值显著升高(均P<0.05):而双侧前扣带回的ReHo值显著降低(均P<0.05)。(2)与伴有神经血管压迫的GPN患者相比,不伴有神经血管压迫的GPN患者双侧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ReHo值均显著升高(均P<0.05),而双侧前扣带回的ReHo值显著降低(均P<0.05)。(3)GPN患者双侧前扣带回的ReHo值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47,P=0.024),其余差异脑区的ReHo值与患者的年龄、病程、疼痛程度均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GPN患者多个参与疼痛处理的脑区存在显著的协调性异常,疼痛上行传导通路和下行抑制通路两者兴奋性和抑制性的失衡共同引起GPN患者疼痛调节功能的异常,GPN的发病可能是外周刺激和中枢兴奋共同导致的结果。
郑文韬郝庆沛吕高泉刘业祖武广永张子豪刘如恩
关键词:舌咽神经疾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颈部CTA、茎突、寰椎横突三重定位射频治疗舌咽神经被引量:1
2024年
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GPN)是一种少见的头面痛,Varrasi等[1]调查发现其年发病率0.7~0.8/10万,仅占头面痛的0.2%~1.3%^([2]),约为三叉神经痛发病率的1%左右^([3])。通常出现于舌咽神经分布区域短暂发作性剧痛,疼痛性质与三叉神经痛性质完全相同,治疗也与三叉神经痛类似^([4])。
王春晓彭慧玲赵薇马应赵娴黄冰
关键词:舌咽神经痛疼痛性质射频治疗茎突发作性
误诊为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喉神经内分泌瘤1例
2024年
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是一种少见的肿瘤类型,以胃肠道及肺部多见,发生于喉部的NEN非常少见,约占喉部肿瘤的0.6%[1],与其他喉肿瘤比较,其临床表现并不具有特征性[1-2]。世界卫生组织(WHO)依据肿瘤增值活性将NEN分为低级别(G1)、中级别(G2)和高级别(G3),G1和G2级别的肿瘤是高分化的NEN,称为神经内分泌瘤;而G3级别的肿瘤是低分化的NEN,称神经内分泌癌[3]。本文总结1例表现为舌咽神经痛的喉神经内分泌瘤(larynge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LNEN)。现报道如下。
谭雅丹艾金刚李维谭国林
关键词:舌咽神经痛肿瘤类型喉部肿瘤
Force CT引导下双针脉冲射频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24年
舌咽神经痛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发病率极低(0.2/10,0000~0.7/10,0000)[1],大多是由咀嚼、吞、说话、咳嗽、打哈欠、突然转头或触摸外耳区等诱因导致的和迷走神经支配区的阵发性放电样剧痛,可放射至眼睛、鼻子、下巴及肩部。疼痛性质常为单侧突发的剧烈尖锐疼痛,有时像雷击一样,常伴有灼热感[2]。舌咽神经是第九对颅神经,起始于延髓,出颈静脉孔后位于茎突后方,直至下行到颈部C1横突水平,进入茎突后内侧,因而茎突可作为寻找舌咽神经的重要定位标志[3]。
黄贾敏曹宏刘晓林
关键词:舌咽神经痛颈静脉孔灼热感疼痛性质双针
61例原发性药物难治性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药物难治性舌咽神经痛(CPN)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3月至2021年3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61例原发性药物难治性GPN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女为32/29;年龄为(67.7±25.4)岁(43~88岁);中位病程为44.1个月(7d至18年)。39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组);22例行神经根丝切断术(RHZ组),主要切断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第1支。观察GPN的责任血管、手术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61例患者,术中发现小脑后下动脉(PICA)为责任血管者的占比最高(63.9%,39例),无血管压迫者占3.3%(2例)。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均即刻消失,有效率均为100%。术后MVD组有2例患者发生脑出血,其中1例死亡,1例遗留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症状。RHZ组8例(36.4%)患者存在第Ⅸ、Ⅹ、Ⅺ对脑神经相关的功能障碍,其中5例为悬雍垂偏斜,3例为吞呛咳;MVD组1例(2.7%)有吞呛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1例患者术后随访(56.7±38.5)个月(12~96个月),MVD组1例(2.7%)患者术后46个月疼痛复发。悬雍垂偏斜的5例患者术后6个月均好转;4例吞呛咳的患者中,仅1例RHZ组患者偶尔有呛咳症状。结论MVD是治疗原发性药物难治性GPN的有效术式RHZ是MVD的有效补充术式,并发症发生率虽高,但大部分可恢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王雷波李鹏存董晓霞王均伟刘清军
关键词:舌咽神经疾病疾病特征显微血管减压术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GP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MVD治疗的舌咽神经痛患者32例临床资料,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术后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32例患者中术后舌咽神经痛完全缓解31例(96.9%),部分缓解1例(3.1%)。随访时间3月~6年,有1例患者在术后3年内复发,表现为吞时颈前方轻微疼痛;1例术后出现轻微声音嘶哑,3月后恢复。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安全有效方法,治愈率高,复发率低,长期效果良好,术前进行影像学检查对于责任血管的判断至关重要。
蔡刚戴勇赵伟陈佳磊汪志峰陈振华
关键词:舌咽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疼痛缓解
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GPN)的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0月MVD治疗的50例原发性GPN的临床资料。术前行颅神经3D-TOF-MRA检查及丁卡因试验诊断GPN,术中对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进行减压,未行神经根切断术。结果根据术前MRI及术中所见,除1例(2%)外,其余49例可见舌咽神经和(或)迷走神经的根部与血管有接触或压迫,其中椎动脉参与压迫14例(28%),小脑后下动脉和(或)其分支压迫28例(56%),小脑前下动脉6例(12%),静脉1例(2%)。术后即刻治愈47例(94%),明显改善1例,无效2例。术后随访7~105个月,平均(46.7±28.8)个月,中位数48.5个月;1例明显改善,随访55个月无明显改变;1例即刻无效,术后1周延迟治愈;1例即刻治愈术后2个月再次出现疼痛,但程度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术后出现部异物感,随访28个月未改善;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吞困难,随访6个月症状消失。结论术前影像学检查及丁卡因试验对原发性GPN的诊断非常重要。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MVD是治疗原发性GPN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不建议行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根切断术。
王晶姜成荣种玉龙陆天宇梁维邦
关键词:原发性舌咽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MVD治疗的3例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D-TOF-MRA和3D-FIESTA检查,利用BrainLab软件进行多模态影像融合,根据影像融合结果行MVD。结果多模态融合影像清晰显示责任动脉与神经的关系,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责任血管位置与术前多模态融合影像结果一致,术后即刻疼痛明显缓解,术后无出血、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结论原发性舌咽神经痛进行MVD时,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清晰显示责任血管,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安全性、有效性,减少手术创伤。
赵田恒朱徐楠杨思源王嘉禾陈罡孙青
关键词:原发性舌咽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

相关作者

种衍军
作品数:109被引量:420H指数:12
供职机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治疗三叉神经痛 减压术治疗
刘学宽
作品数:60被引量:224H指数:8
供职机构: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三叉神经痛 面肌痉挛 外科手术 舌咽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赵长地
作品数:71被引量:200H指数:9
供职机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三叉神经痛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舌咽神经痛 帕金森病
朱宏伟
作品数:165被引量:630H指数:1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面肌痉挛 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 手术治疗 显微血管减压术
程启龙
作品数:71被引量:284H指数:10
供职机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三叉神经痛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减压术治疗 舌咽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