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18篇“ 自主循环恢复“的相关文章
- 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昏迷患者血管内目标温度管理启动时机对院内生存率及神经功能预后的回顾性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昏迷患者血管内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启动时机及其对院内生存率及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8月—2024年10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心脏骤停ROSC持续20 min以上并接受血管内降温的昏迷患者,按照不同的TTM上机时间进行分组,1组为心脏骤停ROSC后至TTM时间≤8 h,2组为心脏骤停ROSC后至TTM时间8~16 h,3组为心脏骤停ROSC后至TTM时间16~24 h,4组为心脏骤停ROSC后至TTM时间>24 h。对不同分组患者从出院生存率和良好的神经功能预后率方面进行比较,对结局事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104例患者,1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的神经功能良好预后率高于其他3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结局事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TTM上机时间不大于8 h组比较,大于8 h组有更高的死亡率(OR=4.470,95%CI 1.260~15.856,P<0.05),提示提前血管内TTM上机时间可能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与TTM上机时间不大于8 h组比较,大于8 h组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比率更高(OR=5.395,95%CI 1.321~22.042,P<0.05),提示血管内TTM上机时间延迟是心脏骤停患者院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心脏骤停ROSC后昏迷患者中,8 h内尽早行血管内TTM对出院生存率及良好的神经功能预后有益,需进一步开展大规模临床对照试验研究。
- 聂晓雪杨秀婷刘海雁田双颖边圆徐峰
- 关键词: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
- 院外心搏骤停老年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基于Utstein模式统计的院前急救数据库,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郑州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接诊的OHCA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心搏骤停(CA)病因、是否有旁观者心肺复苏(CPR)、急救反应时间、初始心律、通气方式、是否使用肾上腺素、是否除颤、是否ROSC。按照年龄是否≥60岁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患者急救反应时间与ROSC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患者ROSC的因素。结果共纳入3?429例成人OHCA患者,包括老年患者2?105例(61.39%),中青年患者1?324例(38.61%)。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患者女性占比、非心源性病因比例、初始心律为心搏停止的比例更高,急救反应时间更短,除颤比例、气管插管比例及ROSC成功率更低(均P<0.05)。其中,老年男性患者初始心律为心搏停止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男性患者(P<0.05);老年女性患者非心源性病因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女性患者,且除颤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女性患者(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始心律为心搏停止与老年男性患者ROSC的关联性较强〔优势比(OR)=0.126,95%可信区间(95%CI)为0.045~0.352,P<0.05〕。老年患者急救反应时间与ROSC关系的单因素分析显示,虽然老年患者各急救反应时间与ROSC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急救反应时间在10 min内有利于老年患者ROSC。结论年龄≥60岁的老年OHCA患者ROSC成功率很低。虽然老年患者CPR相关指标与中青年患者差异较大,但存在性别差异,老年男性患者与初始心律为心搏停止的关联性较强,老年女性患者非心源性疾病导致的OHCA更多,且可除颤心律更少。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增加旁观者CPR可能对老年患者更有益�
- 张芮张思森
- 关键词:院外心搏骤停老年人自主循环恢复心肺复苏
- 院外心脏骤停CPR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究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因素,为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300例院外心脏骤停且行CPR抢救的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抢救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42例和无效组258例。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院外心脏骤停CPR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2组的性别、吸烟、饮酒、体重指数、除糖尿病外的既往病史、气道管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年龄、糖尿病史、目击者情况、初始心律类型、肾上腺素使用情况,以及亚低温治疗(MTH)开始时间、急救反应时间和CPR开始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目击者情况、肾上腺素用量、首次肾上腺素使用时间、MTH开始时间、急救反应时间和CPR开始时间,均是影响院外心脏骤停CPR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急救知识的普及,以及临床注意肾上腺素使用情况、MTH开始时间、急救反应时间、CPR开始时间,或可改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
- 唐传凤韩丽云薄喜龙
- 关键词: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自主循环恢复影响因素
- 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临床分析及院内自主循环恢复预测模型的建立被引量:4
- 2024年
- 目的筛选院内心肺复苏(CPR)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23年1月至7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急诊科收治并实施CPR的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心搏骤停主要原因、是否为可除颤心律、入院至CPR时间、是否实现ROSC等。比较是否实现ROSC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院内CPR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建立ROSC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该模型对ROSC的预测价值。结果共235例患者在急诊科接受CPR,其中院内CPR 153例(占65.11%),院外CPR 82例(占34.89%);ROSC比例为30.21%(71/235)。所有患者中,以年龄为61~80岁人群居多〔占40.43%(95/235)〕,且心源性疾病为心搏骤停的主要原因〔32.77%(77/235)〕。153例院内CPR患者中,非ROSC 89例,ROSC 64例,ROSC比例为41.83%;与非ROSC组比较,ROSC组患者血乳酸(Lac)、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Lac/白蛋白(Alb)比值(LAR)及非可除颤心律比例更低〔Lac(mmol/L):5.50(2.33,9.65)比7.10(3.50,13.35),NT-proBNP(μg/L):0.87(0.20,8.68)比3.00(0.58,20.17),LAR:0.14(0.07,0.29)比0.19(0.10,0.43),非可除颤心律比例:68.75%(44/64)比93.26%(83/89)〕,实际碱剩余(ABE)、Alb更高〔ABE(mmol/L):-3.95(-12.75,0.23)比-7.50(-13.50,-3.35),Alb(g/L):38.13±7.03比34.09±7.81〕,入院至CPR时间更短〔h:3.25(1.00,14.00)比8.00(2.00,2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R〔优势比(OR)=0.037,95%可信区间(95%CI)为0.005~0.287〕、非可除颤心律(OR=0.145,95%CI为0.049~0.426)、入院至CPR时间(OR=0.984,95%CI为0.972~0.997)是院内CPR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根据以上影响因素构建ROSC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预测院内CPR患者ROS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7(95%CI为0.
- 刘军芳段小霞马志琴符浩雪武波王琦
- 关键词: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
- 老年患者非预期性院内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究老年患者非预期院内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老年患者院内心脏骤停和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连续收集134例老年患者非预期性院内心脏骤停的临床资料,根据抢救后结局分为自主循环恢复组和自主循环未恢复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因素。结果134例患者中,恢复自主循环患者69例,成功率为51.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抢救地点、持续CPR时间、肾上腺素累计使用量是老年患者非预期住院内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老年患者非预期院内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较低,建议老年危重患者入住ICU,提前备齐急救仪器设备及药物;普通病房患者突发心脏骤停后,应立即启动快速反应系统以提高老年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
- 任抒文王明明吴正男王鹏李提提姚昱名
-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院内急救老年护理
-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和生存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调查心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和生存的影响因素,探讨CPR质量改进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非创伤性CA患者CPR后的临床资料,并对全部ROSC患者进行一年的随访,根据结局分为ROSC组与非ROSC组,组与死亡组。结果:共131例CPR的CA患者,其中57例ROSC,15例无严重后遗症长期生存。CA后5分钟内给予CPR、院前开放静脉通道并使用肾上腺素分别可以提高ROSC比例3.2(95%CI,1.5-7.0)和2.5(95%CI,1.2-5.6)倍,而随着年龄的增大,ROSC比例降低。开始CPR到ROSC时间在15分钟内的可以提高CA患者长期生存比例7.3(95%CI,1.6-32.6)倍。结论:快速识别CA,尽早开始CPR以及静脉使用肾上腺素可能可以提高ROSC率。提高CPR质量仍可能是改善CA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
- 王欢郑家伟彭登高
- 关键词: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心肺复苏
- 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综合治疗后与存活出院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综合治疗后与存活出院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洛阳中心医院2020年1月~2022年3月行心肺复苏的98例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对其进行随访,观察心肺复苏综合治疗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患者的病情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的因素。结果本研究98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中,最终死亡72例(73.47%),而自主循环恢复出院患者26例(6.53%)。自主循环恢复出院组基础疾病中心血管疾病、心源性心脏骤停、未气管插管所占比均小于死亡组(P<0.05),心脏停搏时间、急救反应时间、心脏复苏循环次数均小于死亡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疾病[OR(95%CI):1.870(1.212~2.447)]、心脏骤停原因[OR(95%CI):3.306(1.980~7.779)]、心脏停搏时间[OR(95%CI):2.948(1.869~6.541)]、心脏复苏循环次数[OR(95%CI):2.479(1.487~5.205)]、气管插管[OR(95%CI):2.091(1.349~3.943)]是影响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基础疾病、心脏骤停原因、心脏停搏时间、心脏复苏循环次数、气管插管是影响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给予重视,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生命。
- 李润
- 关键词: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存活影响因素
- 心脏骤停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自主循环恢复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CA)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与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关系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5月~2023年5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秦皇岛医院急诊科及重症医学科成人CA患者107例的数据。分析CA患者P_(ET)CO_(2)水平与ROSC的关系。结果107例CA患者经心肺复苏术(CPR)抢救治疗后,73例患者自主循环恢复设为ROSC组,34例患者复苏失败设为无ROSC组。ROSC组在10、20和30 min时P_(ET)CO_(2)均高于无ROS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57、56.934、51.801,P<0.05)。107例CA患者中共有67例患者存活(存活组),40例患者死亡(死亡组)。两组0 min时P_(ET)C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4,P=0.615);存活组在10、20和30 min时P_(ET)CO_(2)均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55、14.757、17.071,P<0.05);P_(ET)CO_(2)、CA对ROSC造成影响时,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182、0.187、0.353,路径呈现出的0.05水平的显著性(Z=2.283、2.340、5.798,P<0.05)。结论CA患者P_(ET)CO_(2)水平与ROSC的关系为正向影响关系,可以监测并预估患者CPR质量。
- 王晓蕾王秋艳于美军陈静曾君李力平吴双
- 关键词:心脏骤停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自主循环恢复
- 非创伤性院外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继发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模型
- 2024年
- 目的构建并验证用于预测非创伤性院外心脏骤停(OHCA)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继发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4年1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0例心肺复苏(CPR)后ROSC的OHCA患者。随访1个月,根据预后结果分为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22例和发生心血管事件组188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CPR后ROSC的OHCA患者继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根据结果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用校准曲线进行验证。结果两组患者的查尔森合并症指数(WIC)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急救反应时间、CPR时间、肾上腺素用量、救护车到达时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救护车到达时长久[OR=16.608(95%CI:1.417,194.589)]、WIC评分高[OR=8.319(95%CI:1.791,38.634)]、APACHEⅡ评分高[OR=1.466(95%CI:1.064,2.020)]、急救反应时间长[OR=1.756(95%CI:1.256,2.456)]、CPR时间长[OR=2.555(95%CI:1.408,4.635)]、肾上腺素用量多[OR=9.677(95%CI:2.216,42.268)]均是CPR后ROSC的OHCA患者继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CPR后ROSC的OHCA患者继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校准曲线验证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结论WIC评分和APACHEⅡ评分高、急救反应时间和CPR时间长、救护车到达时长久、肾上腺素用量多是CPR后ROSC的OHCA患者继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有助于识别高风险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 周芳鸣朱斌
- 关键词:院外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心血管事件
- 早期气管插管对成人院内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及存活出院率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分析早期气管插管对成人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及存活出院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生院内心搏骤停的423例患者,根据抢救期间是否行气管插管分为气管插管组(263例)和非气管插管组(160例),其中气管插管组又分为15分钟内气管插管组(118例)和超过15分钟气管插管组(145例)。采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15分钟内气管插管组、超过15分钟气管插管组与非气管插管组患者ROSC和存活出院率的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5分钟内气管插管组118例患者中ROSC的患者为36例,恢复率为30.51%;超过15分钟气管插管组145例患者中ROSC的患者为43例,恢复率为29.65%;而非气管插管组160例患者中ROSC的患者为30例,恢复率为18.75%,15分钟内气管插管组、超过15分钟气管插管组与非气管插管组患者恢复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分钟内气管插管组118例患者中存活出院为55例,存活出院率为46.61%;超过15分钟气管插管组145例患者中存活出院为48例,存活出院率为33.10%;而非气管插管组160例患者中存活出院为49例,存活出院率为30.63%,15分钟内气管插管组与非气管插管组患者存活出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初始心率、是否有旁观者、15分钟内气管插管、长期居住地、有无入住ICU、是否存在低血压/休克、是否存在严重创伤,均是影响患者存活出院率的因素。结论气管插管时机影响成人IHCA患者ROSC及存活出院率,其中15分钟内气管插管组的ROSC率和存活出院率均高于非气管插管组。
- 丁智颖朱甜甜赵勇张阿芳包华瑞潘琳琳何媛媛方芳张泓
- 关键词:气管插管自主循环恢复回顾性队列研究
相关作者
- 王立祥

- 作品数:531被引量:1,518H指数:25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 腹部 心脏骤停 CPR
- 李春盛

- 作品数:888被引量:4,006H指数:3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研究主题: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 脓毒症 复苏后 参附注射液
- 徐军

- 作品数:446被引量:3,202H指数:27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 研究主题:急诊 心肺复苏 偏瘫 脑卒中 急诊科
- 于学忠

- 作品数:541被引量:7,280H指数:37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 研究主题:急诊 心肺复苏 急诊医学 急诊科 呼吸衰竭
- 沈洪

- 作品数:543被引量:3,764H指数:3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心肺复苏 心血管急救 急救 急诊 纳洛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