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4篇“ 腹部恶性肿瘤“的相关文章
- 超声技术在腹部恶性肿瘤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2025年
- 超声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是指一种利用超声波与人体组织声学特征进行成像检查技术。准确的术前分期诊断对腹部恶性肿瘤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超声技术在该方面的应用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对超声技术在腹部恶性肿瘤术前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韩媛
- 关键词:超声技术恶性肿瘤
- 高强度聚焦超声热消融在腹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腹部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疾病。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影像技术,在腹部恶性肿瘤治疗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HIFU利用超声波的热效应和空化效应,在影像引导下精准定位并消融靶向肿瘤组织,可导致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近年来,HIFU在肝癌、胰腺癌和结直肠癌等多种腹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显著进展,不仅能有效控制肿瘤的生长,还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HIFU与手术、化疗、放疗等传统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进一步扩展了其临床应用范围。本研究对HIFU在腹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临床应用现状、安全性评估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吴明松梁莉莉
- 关键词:高强度聚焦超声腹部恶性肿瘤热消融非侵入性治疗
- 腹部恶性肿瘤患者放疗物理参数与肠道菌群改变对继发放射性肠炎风险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腹部恶性肿瘤患者放疗物理参数与肠道菌群改变对继发放射性肠炎(RE)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2020年4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98例腹部恶性肿瘤放疗患者,分为RE组(n=26)和无RE组(n=72)。比较2组临床资料、放疗物理参数及肠道菌群改变,Pearson分析放疗物理参数与肠道菌群改变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放疗物理参数、肠道菌群改变与继发RE风险的关系,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放疗物理参数、肠道菌群改变预测继发RE风险的价值。结果RE组小肠V20、V40、2 cm^(3)所受剂量(D2cc)、直肠D2cc、结肠D2cc高于无RE组(P<0.05);RE组放疗第3周肠道菌群α多样性Chao1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低于无RE组,RE组放疗前后肠道菌群α多样性Chao1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下降幅度大于无RE组(P<0.05);小肠V20、V40、D2cc、直肠D2cc、结肠D2cc与肠道菌群α多样性Chao1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放疗前后下降幅度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肠V20、V40、D2cc、直肠D2cc、结肠D2cc、肠道菌群α多样性Chao1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下降幅度是继发R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放疗物理参数、肠道菌群改变联合预测继发RE风险的AUC为0.920,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腹部恶性肿瘤患者放疗物理参数与肠道菌群改变密切相关,可共同增加继发RE风险,其联合预测继发RE风险具有较高价值。
- 冯欢王博张龙杨晨林丽慧
- 关键词:腹部恶性肿瘤肠道菌群放射性肠炎
- 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应用不同CT检查模式诊断肿瘤腹腔转移的效能对比
- 2024年
- 目的 分析CT与增强CT在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中的价值及准确性。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2年8月于本院接受诊治的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行CT与增强CT检测,以临床病理学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测方式诊断腹部肿瘤准确性、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准确性以及两种诊断方式检测最小病灶的情况。结果 增强CT腹部肿瘤的总诊断准确率78.13%,CT腹部肿瘤的总诊断准确率60.94%,增强CT的总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总诊断准确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诊断腹腔转移总准确率82.81%,CT诊断腹腔转移总准确率59.38%,增强CT的总准确率显著高于CT总准确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诊断出的病灶的最小病灶宽度、最小病灶长度以及最小的病灶面积均显著小于CT诊断,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强CT可有效提高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利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康复。
- 张萍
- 关键词:CT腹部肿瘤腹腔转移
-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或夹层合并腹部恶性肿瘤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观察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AAA)或腹主动脉夹层(AAD)合并腹部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接受EVAR治疗的AAA(n=14)/AAD(n=3)合并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2例于EVAR后接受腹腔镜肿瘤切除术、1例接受开腹肿瘤切除术,4例因心肺功能欠佳仅接受药物治疗;观察EVAR治疗效果。结果 EVAR成功率为100%,术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术后1个月CTA显示支架位置良好、通畅。术后随访1~28个月,期间均未见明显并发症,亦未见AAA/AAD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EVAR治疗AAA/AAD合并腹部恶性肿瘤效果较佳。
- 赖海洋吴可通刘洋李丹彭焘万源梁锦汉张波
- 关键词:主动脉瘤腹部肿瘤
- 能谱CT低能量成像显示腹部恶性肿瘤微小供血动脉的研究
- 目的:探讨能谱CT低能量成像技术显示腹部恶性肿瘤微小供血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与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于2022年4月至2022年8月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部恶性肿瘤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120kVp混合能量...
- 吴水仙
- 关键词:腹部恶性肿瘤动脉血管
- 术中干预对腹部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 2023年
- 目的 探讨术中干预对腹部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 收集2020年9月至2022年8月于海安市人民医院接受恶性肿瘤根治术的128例腹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术中给予针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7,常规进行手术和术中管理)和干预组(n=61,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结果 两组患者的恶性肿瘤部位、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全身麻醉的使用率、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及术后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的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干预可有效降低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同时没有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并深入研究。
- 居佩佩刘艳叶飞陈银兵
- 关键词:腹部恶性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
- 格林模式在预防腹部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究格林模式在预防腹部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对照组(普外科某东病区)110例患者和试验组(普外科某西病区)110例患者分别应用传统健康教育和格林模式健康教育进行腹部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预防,比较两组干预前后静脉血栓栓塞预防认知水平以及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认知水平得分干预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预防措施行为执行达标率高于对照组,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可提高腹部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知、信、行水平,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
- 卢丽娥舒妍冯佳童李丹徐凌丽
- 关键词:腹部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栓塞健康教育
- 血栓弹力图联合凝血功能检测对腹部恶性肿瘤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测价值的Meta分析
- 2023年
- 系统评价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联合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对腹部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测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英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等中文数据库,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截止至2022年4月。所有纳入的研究采用QUADAS-2质量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并应用RevMan 5.4 绘制偏倚风险图。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12篇文献纳入研究,其中共1438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血栓组与非血栓组之间的只有术后的PT、D-二聚体和术后TEG的凝血反应时间(R值)、弹力图最大振幅(MA值)、凝固角 (α角)有统计学意义,各研究提示TEG可预测腹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VTE的发生,但有预测价值的各项阳性指标不同,所得结果相差较大。结论 TEG联合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可能更有利于预测腹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VTE的发生风险。
- 吕益萍
-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腹部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栓塞症META分析
- 合并腹部恶性肿瘤的异位胰腺增强CT特征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讨合并腹部恶性肿瘤的异位胰腺(HP)的增强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腹部H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30例单发HP患者,合并腹部恶性肿瘤16例(13例胃癌,2例胰腺癌,1例同时合并胃癌及胰腺癌)。合并腹部恶性肿瘤的HP与未合并腹部恶性肿瘤者年龄、病变短径及“导管征”出现概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腹部恶性肿瘤的HP与未合并腹部恶性肿瘤者病灶边界状态和强化方式的差异临界有意义(P=0.066、0.057)。结论合并腹部恶性肿瘤的HP的增强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掌握其影像特征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为其鉴别诊断提供相关必要的影像学信息。
- 汪建军李桥
- 关键词:异位胰腺腹部恶性肿瘤
相关作者
- 张志坚

- 作品数:323被引量:1,249H指数:17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内镜 BARRETT食管 骨髓间质干细胞 偏头痛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乐桥良

- 作品数:63被引量:207H指数:8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
- 研究主题:一氧化氮 细胞保护 胃黏膜损伤 胃粘膜 门脉高压性胃病
- 王雯

- 作品数:274被引量:1,367H指数:19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 研究主题:BARRETT食管 食管腺癌 反流性食管炎 胃食管反流病 内镜
- 盖保东

- 作品数:61被引量:140H指数:8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 研究主题:胰腺癌 放射性粒子 组织间植入治疗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 超声引导
- 朱金照

- 作品数:84被引量:1,109H指数:18
- 供职机构:福州总医院
- 研究主题:胃肠运动 P物质 胃排空 胃动素 血管活性肠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