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82篇“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相关文章
- 单纯中药延长腹膜后恶性肿瘤无进展生存期个案报道
- 2024年
- 报道单纯中药延长腹膜后恶性肿瘤无进展生存期验案1则。患者因糖类抗原125(CA125)升高,发现腹膜后占位,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腹膜后高级别浆液性癌,先后行4周期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卡铂化疗,序贯2周期单药白蛋白紫杉醇化疗,治疗后CA125降至正常,腹膜后占位缩小,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之后患者拒绝化疗、手术或靶向治疗,要求纯中药治疗。第一阶段治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后骨髓抑制及周围神经毒性等症状减轻。第二阶段治以攻补兼施,予龙蛇羊泉汤加益气养血之品。第三阶段正气已复,治疗以攻毒抗癌为主,予平肝消燚方。单纯中药维持治疗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有效地控制肿瘤复发转移,患者获得28个月无进展生存期,且肿瘤呈持续缓慢缩小。
- 念家云富琦王笑民(指导)
- 关键词:腹膜后恶性肿瘤升血汤
-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再手术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2023年
-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近10年收治的64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以脂肪肉瘤最多见(56%),外科手术整块切除率73%、R 0切除率61%、联合脏器切除率42%。平均随访6.1年,最长随访9.3年,随访期间总体再手术率31%,总体死亡率27%。分化差、非整块切除、非R 0切除与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不良结局直接相关。
- 刘颂宋鹏孙锋陆晓峰王萌管文贤
- 关键词:脂肪肉瘤联合脏器切除再手术率整块切除死亡危险因素
- 螺旋断层放疗在无法手术治疗的腹膜后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剂量研究
- 2023年
- 对比TOMO和IMRT两种放射治疗技术手段在无法手术治疗的腹膜后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剂量选用,为临床治疗探究更加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择接受腹膜后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患者17例,分别制定TOMO和IMRT两种放疗计划,比较2组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体积剂量参数。结果: TOMO计划的适形度和100%的处方剂量包绕的靶区体积均优于IMRT,而均匀性比IMRT较差。2种放疗计划均可满足所有危及器官的剂量限值要求,TOMO计划的脊髓最大值Dmax、肝脏V30、肝脏平均剂量Dmean、左右肾的V20和Dmean均低于IMRT计划,仅有小肠Dmax的剂量,TOMO计划高于IMRT计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无法手术治疗的腹膜后恶性肿瘤,TOMO放疗在靶区剂量和危及器官的保护上更有优势,但需对其低剂量区域造成的风险进行观察评估。
- 黄霞王郁薇
- 关键词:腹膜后恶性肿瘤IMRT
- 腹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手术方式将90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2),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肿瘤切除情况和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进食时间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完整切除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19%(P﹤0.05),预后情况良好率为58.3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5.71%(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生存率为68.7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2.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患者的效果较好,可提高完整切除率和预后良好率。
- 黄鑫姚晨王建伟马沛李渊
-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临床疗效预后情况
- 腹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 2022年
- 探讨分析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诊断为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94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开腹手术,观察组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分析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率、手术相关指标以及预后效果。结果 对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进食时间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较短,对照组明显较长,存在差异性(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和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少(P<0.05),有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完整切除率93.62%和预后良好率59.5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完整切除率74.47%和预后良好率34.04%,存在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在临床上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病症情况,提高对肿瘤的完整切除率,改善预后效果,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李晶南琳刘伟武宜亮帕日扎提·艾斯卡尔
-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临床疗效
- 全面护理干预在腹膜后恶性肿瘤患儿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究全面护理干预在腹膜后恶性肿瘤患儿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其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武汉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腹膜后恶性肿瘤患儿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面护理组和一般干预组,其中一般干预组50例,进行一般护理;全面护理组50例,进行全面护理。使用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两组患儿心率(HR),使用人工套袖测压法检测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使用儿童生活质量普适性核心表记录并对比患儿生理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比较转化生长因子(TGF-β),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CD4+)。结果与一般护理组相比,全面护理组的SBP、DBP、HR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面护理组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护理干预对腹膜后恶性肿瘤患儿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能够稳定患儿的HR和血压水平,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帮助患儿尽快恢复。
- 刘慧芳胡超群董璠范丽
- 关键词:腹膜后恶性肿瘤生活质量
- EP-BY02型高强度聚焦超声对儿童晚期腹膜后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
- 2021年
- 目的探讨EP-BY02型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对儿童晚期腹膜后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对胃肠道穿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9年7月间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80例儿童晚期腹膜后恶性肿瘤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其中采用放射治疗联合HIFU治疗的40例患儿纳入HIFU组,采用放射治疗的40例患儿纳入对照组。记录与随访两组患儿的预后,观察并比较胃肠道穿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HIFU组的总有效率为82.5%,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低于治疗前,且卡氏评分高于治疗前,HIFU组上述数据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的胃肠道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FU组随访第6个月、9个月与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7.5%、92.5%和80.0%,均高于对照组的82.5%、72.5%和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P-BY02型HIFU在儿童晚期腹膜后恶性肿瘤中应用,能提高临床疗效和生存率,缓解癌痛,且不会增加胃肠道穿孔发生率。
- 张延刚张春燕
- 关键词:高强度聚焦超声儿童胃肠道穿孔
- 加速康复外科策略对腹膜后恶性肿瘤患儿体液免疫功能及术后恢复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策略对腹膜后恶性肿瘤患儿体液免疫功能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膜后恶性肿瘤切除术患儿70例,年龄1~4岁,ASA分级Ⅱ、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常规组(C组)和ERAS组(E组),每组35例。E组采用ERAS策略行围手术期麻醉管理,C组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术后采用疼痛相关行为学评分法(Face,Legs,Activity,Cry,and Consolability,FLACC)评估镇痛效果,记录患儿入室前及术后24、48、72 h时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IL-6浓度以及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水平。记录两组患儿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总用量、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住院天数和总费用。结果最终共纳入64例,C组34例、E组30例。与入室前比较,术后两组患儿CRP和IL-6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E组术后72 h的CRP及术后48、72 h的IL-6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入室前比较,术后24、48、72 h两组IgG、IgM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48、72 h E组IgG、IgM明显高于C组(P<0.05)。E组患儿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总用量均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镇痛效果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恢复方面,E组患儿术后首次肠鸣音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C组(P<0.05),但在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总费用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ERAS策略能降低腹膜后恶性肿瘤患儿应激反应、保护体液免疫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儿术后恢复。
- 刘光刘支娜王会瑟蔺颐张玲孟德光王芳
- 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恶性肿瘤免疫功能
- 腹膜后恶性肿瘤影像介入诊疗进展被引量:2
- 2020年
- 腹膜后恶性肿瘤发病率低,发现时肿瘤往往巨大或侵犯周围血管而无法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作为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在腹膜后恶性肿瘤的报道相对较少,但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介入方法可以在手术前起到新辅助治疗的目的,也可以在晚期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姑息性治疗中缓解症状和延长生命。腹膜后恶性肿瘤介入诊疗的方法主要有血管造影、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动脉栓塞治疗、放射性碘粒子植入治疗、化学消融治疗等。介入诊疗总体上具有安全、有效、便捷的特点,在腹膜后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 王可武
- 关键词:腹膜后间隙恶性肿瘤介入
- CT引导下碘125粒子植入治疗55例腹膜后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评估CT引导下碘125(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腹膜后肿瘤患者55例,病灶69处,均为无法手术、术后复发或转移,接受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术前1周内行CT检查,应用治疗计划系统勾画出肿瘤靶区轮廓,确定粒子数量、粒子空间排布方式和植入针数目。CT引导下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术后每2个月随访1次,评估病灶局部控制率、疼痛缓解情况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所有病灶均成功接受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首次治疗后2个月CT扫描结果显示,69处病灶中完全缓解9处,部分缓解18处,病灶稳定36处,疾病进展6处,总体病灶治疗有效率39.1%,局部控制率91.3%。术后4、6个月,总体病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0.6%、37.7%,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9.9%、87.0%。24例患者术前存在腰背及腹部疼痛症状,术后7 d再次评估,12例(50%)患者的疼痛症状得到缓解。没有出现治疗相关的死亡事件,15例(27.3%)患者表现为术后穿刺部位疼痛,其中1例疼痛较重,给予镇痛药物治疗后缓解,其他均可自行缓解;未出现出血、肠瘘、放射性肠炎、骨髓抑制等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无法手术、术后复发或转移的腹膜后肿瘤是一种挽救性的治疗措施。
- 王浩陆建陈荔查俊豪郭金和
-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肿瘤介入近距离放疗
相关作者
- 王娟

- 作品数:254被引量:972H指数:16
- 供职机构:河北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近距离放射治疗 粒子植入治疗 CT引导 粒子植入 放射性
- 张宏涛

- 作品数:120被引量:321H指数:10
- 供职机构:河北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近距离放射治疗 CT引导 粒子植入治疗 粒子植入 近距离放射疗法
- 王德娟

- 作品数:180被引量:573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腹腔镜 小儿 输尿管镜 肾结石 手术
- 罗海峰

- 作品数:34被引量:134H指数:6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病例报告 胰腺肿瘤 化疗耐药性 胰瘘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姜玉良

- 作品数:146被引量:536H指数:1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CT引导 共面 3D打印 放射性粒子植入 植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