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00篇“ 腰椎不稳“的相关文章
- 腰椎不稳与稳定腰痛患者的MRI参数比较
- 2025年
- [目的]探讨腰椎不稳与稳定腰痛患者MRI测量参数(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arameters,MRIPs)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1年1月1日—2023年8月31日收治的361例腰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在过伸过屈动态腰椎X线片腰椎体滑移是否>3 mm分为不稳组181例,稳定组180例。比较两组腰椎MRI参数的差异,包括小关节积液厚度、关节突关节夹角(facet joint angle,FJA)、椎间盘高度指数(disc height index,DHI)。[结果]右侧不稳组关节积液厚度显著大于稳定组[(1.2±0.8)mmvs(0.9±0.7)mm,P=0.023],不稳组两侧FJA均显著大于稳定组[左侧:(61.2±9.8)°vs(57.2±8.4)°,P=0.039;右侧:(62.9±10.1)°vs(59.1±6.5)°,P=0.003],不稳组的DHI显著小于稳定组[(0.3±0.1)%vs(0.3±0.1)%,P=0.005]。此外,不稳定组椎间盘退变分级显著重于稳定组(P<0.05)。[结论]对腰痛患者进行MRIPs测量可对腰椎不稳做出准确评价并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 刘城石杨函杨剑康建平
- 关键词:腰椎不稳定核磁共振腰椎滑脱椎间盘退变
- 两种不同内固定术对腰椎不稳合并椎管狭窄的疗效比较
- 2025年
- 目的与短节段内固定比较,分析腰椎长节段内固定术椎管扩大减压术用于腰椎不稳合并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腰椎不稳合并椎管狭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长节段组、短节段组,各30例。长节段组接受腰椎长节段内固定术椎管扩大减压术,短节段组接受短节段内固定术椎管扩大减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活动度、腰椎前凸角及术后6个月疗效。结果长节段组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多于短节段组,手术时间长于短节段组(P<0.05);术后6个月,长节段组腰痛VAS评分低于短节段组(P<0.05);术后6个月,长节段组腰椎前屈度、后伸度、旋转度均低于短节段组(P<0.05);术后6个月,长节段组患者的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6.67%、3.33%,与短节段组的93.3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不稳合并椎管狭窄内固定术椎管扩大减压术临床治疗中,短节段内固定术创伤小,腰椎活动度好,而长节段内固定术在改善腰痛方面更具优势,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 宋国明高坤董孝龙王宏修
- 关键词:腰椎不稳椎管狭窄腰椎活动度
- 3D打印结合椎弓根螺钉双皮质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究3D打印结合椎弓根螺钉双皮质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96例腰椎不稳症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48)和对照组(n=48)。两组患者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双皮质固定治疗,对照组于X线辅助下行手术治疗,研究组结合3D打印技术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腰椎功能优良率、植骨融合率、手术前后影像学复位情况(伤椎高度、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Cobb角)、炎性-应激因子[CRP、TNF-α、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疼痛程度(VAS评分)、腰椎功能(ODI评分)。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下降(P<0.05),而置钉准确率显著升高(P<0.05);3D打印技术模拟的伤椎高度、伤椎前缘压缩比、Cobb角与实际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术前,两组患者术后即刻伤椎高度明显升高(P<0.05),而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Cobb角显著下降(P<0.05),且研究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炎症因子均升高,但是研究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升高趋势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VAS、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患者术后1个月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2个月腰椎功能优良率、植骨融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结合椎弓根螺钉双皮质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能更有效降低手术创伤引起的炎症、应激反应,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 张史飞温干军周植森陈坚陈榕生袁浩彬孙俊辉郑帅
- 关键词:腰椎不稳症骨质疏松3D打印腰椎功能
- 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腰椎MRI参数改变及临床意义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腰椎核磁共振成像(MRI)参数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于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86例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纳入不稳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86例退变性腰椎稳定患者纳入稳定组,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对比不稳组、稳定组MRI参数情况,分析腰椎不稳与MRI参数之间相关性。结果:不稳组腰骶角、黄韧带厚度、小关节积液厚度大于稳定组(P<0.05),腰椎间盘退变分级、小关节退变分级劣于稳定组(P<0.05)。腰椎不稳与各项MRI参数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腰椎MRI参数有异常改变,各项参数与腰椎不稳呈正相关。
- 刘金涛石伦刘益兵
-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不稳腰骶角
-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对比研究
- 2024年
- 为了比较UBE-TLIF术和传统TLIF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早期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住院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21名患者,其中12名患者接受UBE-TLIF术治疗,9名患者接受传统TLIF术。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和并发症情况。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腰背部、腿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显示:UBE-TLIF组和传统TLIF组术后1周时腰背部VAS评分和ODI有显著性差异(P<0.05),UBE-TLIF组的平均手术时长明显长于传统TLIF组(P<0.05),UBE-TLIF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和住院天数少于传统TLIF组(P<0.05),UBE-TLIF组出现1例并发症为脑脊液漏,而传统TLIF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结论:UBE-TLIF术不失为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一种有效的方式,相对于传统TLIF术,UBE-TLIF在术后早期即可大幅度减轻腰背痛症状,早期临床效果较好,可大幅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早期康复。
- 李俊张军黄干卢士学许有智朱斌方士英
- 关键词:腰椎不稳症
- 形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VBE)用于LDH伴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研究
- 2024年
- 目的以常规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为对照,分析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VBE)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伴腰椎不稳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和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LDH伴腰椎不稳患者,以随机分组软件分为TLIF组(予以TLIF术,n=51)、VBE组(予以VBE手术,n=51)。比较2组手术一般情况、围手术期疼痛程度(VAS评分)、手术前后腰痛与下肢痛程度(VAS评分)、腰椎稳定性(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减压效果(硬膜囊横断面积、椎间孔面积)、功能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VBE组术中出血量少于TLIF组,切口长度、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TLIF组(P<0.05);VBE组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的VAS评分低于TLIF组(P<0.05);术后3、6个月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及术后6个月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硬膜囊横断面积、椎间孔面积高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功能预后优良率(98.04%、94.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BE组无并发症发生,TLIF组1例出现切口渗出。结论VBE与TLIF治疗LDH伴腰椎不稳患者,可增强腰椎稳定性,改善患者腰椎功能,确保安全性,而VBE切口小,可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早期疼痛,加快早期病情恢复。
- 胡廷欢王志华赵双林刘富睿陈丽琼袁义文陈方经樊云山杨建义
- 关键词:腰椎不稳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腰椎稳定性
- 腰椎间盘突出摘除融合钉棒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的疗效
- 2024年
-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摘除融合钉棒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LDH)伴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116例LDH伴腰椎不稳症患者分为对照组(n=51)和实验组(n=65)。对照组行传统腰椎间盘摘除术;实验组行腰椎间盘突出摘除融合钉棒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手术评分、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影像学参数(椎间盘腹侧高度、椎间盘背侧高度、椎间孔间最大高度、棘突顶距)、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植骨融合率。结果:实验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3、6、12个月,实验组JOA评分及椎间隙高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3、12个月的腰椎影像学参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3、6、12个月的植骨融合情况较好73.31%、81.54%、90.77%。结论:腰椎间盘突出摘除融合钉棒固定治疗LDH伴腰椎不稳症的疗效良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少。
- 马祖宁李要争章鑫陈国豪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不稳症疗效
- 腰椎不稳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脊柱融合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 2024年
- 目的 探究腰椎不稳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脊柱融合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行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腰椎不稳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 620例,通过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将患者分为感染组32例,未感染组1 588例。检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水平;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来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对相关变量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PCT、CRP、ESR、WBC水平均升高(P<0.05);感染组患者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为16例(50.00%),其次为粪肠球菌8例(25.00%)、大肠埃希菌6例(18.75%)、阴沟肠杆菌2例(6.25%)。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在腰椎不稳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节段手术、手术时间>2 h、切口长度≥4 cm是影响腰椎不稳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多节段手术、手术时间>2 h、切口长度≥4 cm为影响腰椎不稳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应对以上因素及时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 于蕾李萌姣倪冬贝杨毅
- 关键词:切口感染影响因素
- 单孔分体内镜微创技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不稳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对比分析单孔分体内镜(OSE)微创技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不稳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5例腰椎间盘突出伴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其中19例采用OSE术治疗(OSE组),26例手术方式为PLIF(PLIF组)。评价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48 h刀口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采用VAS评分法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SF-36评分,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疼痛情况及功能恢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5~14个月,平均8.2个月,与PLIF组相比,OSE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刀口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无并发症发生,OSE组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并发症发生率10.53%(2/19);PLIF组发生刀口浅表感染1例、硬膜外血肿1例,下肢深静脉静脉血栓形成4例,并发症发生率15.38%(4/26),所有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4,P=0.636)。两组术前VAS、OD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ODI评分及SF-36量表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OSE组术后1周、1个月各指标优于PLIF组(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各指标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融合器松动、移位并发症的发生。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骨性融合正常。结论OSE技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不稳,术中操作灵活,创伤小,术后疗效与安全性与PLIF相当。虽然手术时间相对增加,但术后患者痛苦轻、住院时间短、病情恢复快,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 薛皓刘成洲于鹏朱腾月
-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腰椎不稳
- 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下全内镜化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下全内镜化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收治2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男14例,女12例,年龄47~73(58.5±8.1)岁,病程2~12(6.6±2.8)个月,手术节段L4,516例,L5S110例。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下全内镜化TLIF治疗。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观察比较术前、术后的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疗效,Brantigan-Steffee标准评估椎间融合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5~109(150.8±24.1) min,术中失血量35~88(55.5±16.4) ml,切口长度1.4~3.5 (2.3±0.8) cm,术后引流量15~40(28.5±7.8) 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5~30(22.8±4.5) h,术后住院时间3~7(4.2±1.3) d。26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2~16(14.0±1.3)个月。VAS和ODI术后1周[2.96±0.72)分、(41.63±4.79)%]、术后12个月[1.27±0.60)分、(13.11±2.45)%]较术前[6.69±0.93)分、(59.12±5.92)%]改善(P<0.01);术后12个月椎间隙高度(11.95±1.47) mm和腰椎前凸角(57.46±7.59)°较术前[(6.67±1.20) mm、(44.08±7.79)。]改善(P<0.01)。术后12个月所有患者无椎弓根螺钉断裂及融合器的移位,椎间均成功融合。根据Brantigan-Steffee分级:D级17例,E级9例。结论: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下全内镜化TLIF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早期随访临床效果确切。
- 张凯范喜荣赵常春许广慧薛文
- 关键词:微创脊柱外科骨科机器人
相关作者
- 张亚峰

- 作品数:139被引量:439H指数:11
-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腰椎 骨质疏松症 腰椎不稳症 疗效 脊髓损伤
- 蒋国强

- 作品数:210被引量:415H指数:12
-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
- 研究主题:DYNESYS 经皮椎体成形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腰椎退行性疾病
- 杨惠林

- 作品数:1,595被引量:8,977H指数:43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 腰椎 脊柱骨折 骨水泥
- 王建伟

- 作品数:291被引量:1,296H指数:16
-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骨质疏松症 脊髓康 骨折 刘氏
- 王如林

- 作品数:64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颈椎 复位 关节突 脱位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