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41篇“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文章
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被引量:1
2009年
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一组症状凶险、临床诊断困难、病死率很高的疾病。其临床诊断困难,容易漏诊或误诊,但随着MRI和DSA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早期诊断已成为可能。
元小冬
关键词:脑静脉系统血栓
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2008年
王建军张希庆
关键词: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静脉回流障碍颅内压增高少见疾病临床症状临床医生
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病因分析
目的:通过回顾一例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的诊疗经过,分析该患者CVST的病因,为CVST早期临床诊断及优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减少并发症的发...
李杰
关键词: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 UC)合并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CVT)的临床特点,提高对UC合并CVT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诊治的18例UC合并C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诊治的无CVT并发症的UC患者共5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病程相匹配,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UC合并CVT的危险因素。结果 UC合并CVT患者中,男性发生率高(66.7%),中位病程4.75年(2~7.25年),重度UC(10/18)、全结肠型(12/18)多见,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头痛、头晕(10/18),呕吐(3/18)、视物模糊(2/18)、肢体(2/18)及言语障碍(2/18),单纯出现嗜睡症状易被忽视。CVT部位以横窦多见(11/18),也可表现为多部位血栓(6/18)。低蛋白血症、血小板增多是UC合并CVT的危险因素。采用以低分子肝素为主的抗凝治疗后,17例患者好转,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UC合并CVT的预后要比UC未合并CVT预后差。结论 低蛋白血症、血小板增多是UC合并CVT的危险因素,采用低分子肝素为主的治疗可能预防及治疗UC合并CVT。
马耀华王淑君秦进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
炎症与重症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重症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是卒中的罕见类型,患者大多预后不良且病死率较高。目前对重症CVT病理生理学机制的了解仅限于静脉回流障碍所致,对其发生发展过程知之甚少。近年针对炎症与重症CVT关系的研究显示,炎症参与重症CVT的发生发展全过程,且多种炎性标志物与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提示靶向炎症治疗重症CVT是颇具前景的方案。本文概述炎症与重症CVT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旨在了解炎症在重症CVT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角色,以为制定新的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胡舒缘段建钢
关键词:炎症颅内血栓形成脑静脉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及硬膜下血肿诊治经验分享:一例报告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报告1例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及硬膜下血肿病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以及对相关并发症的认知程度。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56岁,亚急性至慢性病程,以体位性头痛发病,呈渐进性加重并伴右侧肢体麻木无力。影像学检查呈弥漫性硬膜强化、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表现,经补液、抗凝、机械取栓、溶栓治疗后血栓明显减少;由于出血倾向持续增加、硬膜下血肿扩大,经停用抗凝药、开颅血肿清除术得以控制病情,硬膜下血肿体积缩小。出院后3个月,头部MRI显示静脉窦基本无充盈缺损,显影程度明显提高;患者体位性头痛消失,未遗留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及硬膜下血肿患者通过补液、抗凝及血管内治疗虽可使静脉血栓所诱发的症状与体征有所好转,但这些措施无法遏制硬膜下血肿的进一步扩大,尽早发现脊液漏并及时修补漏口,更有利于痊愈。
李红梅刘玲春杨顺宇杨瑞晗刘达孟强
关键词:颅内低压颅内血栓形成脑静脉颅内机械溶栓
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伴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静脉静脉血栓形成(CVST)伴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35例CVST伴颅内出血的临床资料。27例接受抗凝治疗,其中单纯抗凝治疗13例,术后抗凝治疗9例,介入治疗后抗凝治疗5例;8例未接受抗凝治疗。治疗4周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手术并抗凝治疗的9例中,5例GOS评分4~5分,2例2~3分,2例死亡;接受介入机械取栓及溶栓治疗并抗凝治疗的5例中,4例GOS评分4~5分,1例2分;单纯抗凝治疗的13例中,9例GOS评分4~5分,4例2~3分;未接受抗凝治疗的8例中,3例死亡,3例GOS评分2~3分,1例4分,1例5分。结论伴颅内出血的CVST临床表现多样且无明显特征性,抗凝为治疗基础,部分病人可根据情况选择介入治疗,出血较多及疝病人可考虑开颅手术减压,大多病人预后尚可,出血较多、广泛静脉血栓形成形成病人预后较差。
胡承啸高玉松曾红闫德祺
关键词:颅内出血预后
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后侧支循环开放评估及实质病变早期恶化的生物学机制初探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基于MRV的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静脉性侧支循环开放的分级评估及其意义  背景: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后...
陈娅
关键词: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微小核糖核酸
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硬膜动静脉瘘临床影像分析四例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总结分析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硬膜动静脉瘘患者临床表现、诊疗过程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师对二者合并病例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3月至2020年3月住院诊断为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硬膜动静脉瘘病例,对其临床症状、头磁共振(包括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静脉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及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表现、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共确诊4例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硬膜动静脉瘘患者,均为中青年男性,亚急性起病,其中3例患者明确诊断前病程迁延,临床表现包括视物模糊、癫痫发作、记忆力下降、性格改变等。影像学表现:3例患者以双侧丘病变为主异常信号,1例额顶叶皮层异常信号,4例患者头磁共振静脉成像均可见静脉静脉窦显影异常,且DSA最终确诊为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硬膜动静脉瘘。结论临床上中青年患者不明原因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尤其血栓迁延不愈时,需警惕合并硬膜动静脉瘘可能;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常与血栓形成静脉回流障碍部位相关,双侧丘是最常见受累部位,针对性的影像学检查对于及时诊断治疗非常重要。
曹宇泽张君怡董立羚柳青郝红琳朱以诚倪俊
关键词: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硬脑膜动静脉瘘
银屑病伴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例报告
2019年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1岁,因“右上肢活动不利5个月,加重伴右下肢活动不利15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右手精细活动不能,每次发作持续约1min,可自行缓解。于当地医院行头颅CT后诊断为“ICH”,药物治疗过程中上述症状缓解后加重,复查CT示左侧额叶混杂密度影,病灶较前有所增大。入院前4个月行头颅MRI普通增强示左侧额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影,其旁见小片状高信号,考虑富含血管性占位病变可能性大(图1)。凝血常规:APTT 38.6~46.0s、PT 14.3~15.4s、INR 1.22~1.4,PTA 65~74、FIB 1.04~1.81g/L。血常规白细胞10.9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4%;凝血因子促凝活性测定:Ⅴ因子37.0%,Ⅹ因子61.5%,Ⅺ因子53.1%。
罗坤张海宁刘群杨宇
关键词:银屑病脑血管病

相关作者

郑一帆
作品数:48被引量:115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 丘脑底核 帕金森病患者 双侧丘脑底核
谭显西
作品数:157被引量:563H指数:14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栓塞
王贞
作品数:91被引量:240H指数:8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脑梗死 预后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患者
冯靓
作品数:6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
研究主题: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静脉系统 年龄段 出血性卒中 出血
朱遂强
作品数:306被引量:1,328H指数:16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研究主题:癫痫 脑出血 戊四氮 微创术 癫痫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