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90篇“ 脑实质出血“的相关文章
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迟发性实质出血
2024年
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是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式之一。迟发性实质出血(delayed intraparenchymal hemorrhage,DIPH)是FD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严重神经功能恶化、转归不良甚至死亡。DIPH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血流动力学改变、术后缺血性病灶的出血性转化、药物治疗方案以及免疫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文章对颅内动脉瘤FD术后DIPH进行综述,以期为围手术期管理提供参考。
周子涵吴勇强郭庚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出血手术后并发症
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术后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对实质出血的风险评估
目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行机械取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可提高至80%-90%,但是其90天病死率仍高达15.3%,导致预后不佳的主要因素为出血性转化。动态血流自动调...
刘然陈松伟崔柳平陈虹秀潘希娟周福波邢英琦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DCA取栓术风险评估
临床及CT平扫特征列线图预测幕上实质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价值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评价临床及CT平扫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幕上实质出血早期血肿扩大(HE)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1例幕上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征象。根据HE的发展,将患者分为HE组(n=131)和非HE组(n=160),按7∶3比例采用随机分层抽样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204)和验证集(n=8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征象,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CI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结果:空腹血糖、黑洞征、漩涡征、混杂征是HE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验证集AUC分别为0.787(95%CI:0.723~0.851)、0.716(95%CI:0.594~0.839)。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007,P=0.342,R 2=0.328)。校准曲线显示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CIC显示列线图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结论:基于临床及CT平扫特征构建的个体化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幕上实质出血早期血肿扩大。
王蓓蓓俞咏梅陈鹏飞丁俊邵颖
关键词:血肿扩大列线图
颅内压监测对原发性实质出血室外引流术后的应用进展
2023年
原发性实质出血发生率较高,致病原因为非外伤,在所有卒中患者中该病占比约为10%-30%。大部分患者存在高血压史,多发群体为中老年人,多发生于寒冷季节。该病当下主要采取室外引流术治疗,效果明显,但应警惕颅内压变化,一旦其增加提示病情恶化,或者预后差,为此做好颅内压监测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就其应用进展进行分析。
郭文里秦丽琴黄珊黄小珊
关键词:颅内压监测脑室外引流术
实质出血的临床管理和研究进展
2022年
实质出血(IPH)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并常常带来严重的后果。出血的发病率为(12-15)/10万人。我国出血卒中的18.8%-47.6%。出血发病凶险,发病30d的病死率高达35%-52%。识别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早期需与缺血性事件区分,并且实质出血的愈后与出血的并发症密切相关。本文主要论述了实质出血的病理生理学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旨在帮助临床医师更好的治疗疾病。
杨君
关键词:脑实质出血外科治疗微创治疗
胎儿反复实质出血及囊性白质软化灶形成生后确诊为COL4A1基因突变1例被引量:2
2022年
本文报告了1例胎儿期反复出现多发实质出血合并囊性白质软化灶形成,生后脐血基因检测为COL4A1基因新发突变的胎儿。该胎儿胎龄25周时超声发现实质内及小半球多处新鲜出血灶,定期复查超声及神经系统MRI,可见反复多发实质出血出血后多发白质囊性软化灶形成。羊水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未见异常。该胎儿于胎龄37周+3剖宫产出生,生后1和5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但生后出现反复呼吸暂停。生后6 d神经系统MRI提示新发实质出血白质软化灶形成。生后90 d随访时,该患儿四肢肌张力仍偏低,此后失访。全外显子组测序提示患儿COL4A1基因c.4738G>A(NM_001845.4;p.G1580S)新发杂合突变,其父母均未携带。由本例认为,对颅内出血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时,特别是对胎儿期反复出现实质出血伴有出血白质软化形成者,应考虑COL4A1基因突变可能。明确此基因诊断有助于客观分析胎儿预后,指导分娩方式。
刘千祺朱颖侯新琳孙伟杰陈俊雅
关键词:胎儿
自发性实质出血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郭奕卓
自发性实质出血继发出血的治疗进展被引量:5
2021年
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是指血液破入室系统,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IVH较为常见,多见于自发性实质出血、外伤、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破裂,约54%的自发性实质出血继发IVH[1]。IVH有较高的病死率、致残率,治疗复杂,并发症多,预后极差[2]。本文就自发性实质出血继发IVH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孙树平石长斌
关键词:自发性脑出血脑室出血
实质出血血肿扩大影像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总结中国颅内出血影像数据库(CICHID)中自发性实质出血患者的人口学和基础影像学特征,初步评估CT平扫血肿体积变化的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血肿体积变化的差异。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CICHID数据库中共831例出血患者,分为血肿扩大组(血肿体积增加≥6 ml)和血肿未扩大组(<6 ml),并以血肿体积变化值3、6和12.50 ml作为分组截点分为血肿体积缩小/无变化组(A组)和血肿体积变化值<3 ml组(B组)、3~5.99 ml组(C组)、6~12.49 ml组(D组)、≥12.50 ml组(E组),以血肿体积变化率26%和33%作为分组截点分为血肿体积缩小/无变化组(A组)和血肿体积变化率<26%组(F组)、26%~32%组(G组)、≥33%组(H组),对比分析不同血肿变化体积时的人口学和影像学特点。结果831例患者中155例发生血肿扩大,血肿扩大发生率为18.65%。与血肿未扩大组相比,血肿扩大组出血破入室比例更高(χ^(2)=20.812,P=0.000)、第1次测量血肿体积更大(t=⁃6.148,P=0.000)、CT扫描时间间隔更短(t=2.306,P=0.021)。以血肿体积变化值3、6和12.50 ml作为分组截点,各组之间出血破入室比例(χ^(2)=50.043,P=0.000)、第1次测量血肿体积(H=97.129,P=0.000)和CT扫描时间间隔(F=4.300,P=0.00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血肿体积变化值为3~5.99 ml组、6~12.49 ml组和≥12.50 ml组出血破入室比例(P=0.014,0.005,0.000)、第1次测量血肿体积(P=0.000,0.000,0.000)均高于<3 ml组,≥12.50 ml组CT扫描时间间隔短于<3 ml组(P=0.000)。以血肿体积变化率26%和33%作为分组截点,各组之间仅出血破入室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49,P=0.001),其中,血肿体积变化率≥33%组高于<26%组(χ^(2)=10.304,P=0.001)。结论自发性实质出血患者发病24小时内血肿扩大发生率为18.65%,出血破入室、首次测量血肿体积较大和两次CT扫描时间间隔较短可能是导致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
叶泽驹陈亦豪常健博魏俊吉冯铭王任直陈桂增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数据库
老年出血梗死和实质出血分型治疗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并探讨老年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分型以及临床针对性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1年2月~2013年2月间确诊收治的60例老年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上采用CT分型标准对急性梗死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的分型情况采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所有患者的临床CT扫描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显示,60例患者中有25例HI-1型患者、18例HI-2型患者,9例PH~1型患者、8例PH-2型患者。治疗结果显示,出血梗死患者停止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病情出现恶化,实质出血患者停止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或保持不变。结论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CT分型进行针对性治疗,这样才能降低治疗的风险,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张开容谭贵基张伟娟
关键词:脑梗死脑出血老年人

相关作者

刘云峰
作品数:128被引量:630H指数:1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早产儿 新生儿 微机械加速度计 加速度计 微加速度计
童笑梅
作品数:408被引量:2,218H指数:2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早产儿 新生儿 婴儿 超低出生体重儿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郎宁
作品数:105被引量:797H指数:1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脊柱 放射科 扩散加权成像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游潮
作品数:733被引量:4,056H指数:27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颅咽管瘤 颅内动脉瘤 预后 脑出血 胶质瘤
刘鸣
作品数:447被引量:29,404H指数:41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循证医学 脑卒中 脑出血 卒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