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648篇“ 脊髓损伤患者“的相关文章
基于机器学习预测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
2025年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预测创伤性颈脊髓损伤(traumatic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TCSCI)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180例TCSCI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伤后24h内的颈椎MRI图像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及伤后1年随访时的ASIA评分。采用完全随机法将180例患者按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144例和测试集36例。整体上,利用两阶段集成理念提出临床-影像预测新方法,即利用TCSCI伤后24h内的ASIA评分和MRI图像实现伤后1年时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全特征预测。第一阶段,采用GradentBoosting、GaussianNB、KNeighbors、DecisionTree、RandomForest和support vector classifier模型分别独立预测132个皮节点和肌节点的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第二阶段,通过对性能指标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分别筛选出针对每个特征预测的最优模型,从而最后实现56个轻触觉皮节点、56个针刺觉皮节点和20个关键肌节点处的神经功能的最佳预后预测。构建的预测模型经训练和验证完成后,使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平均精度和F1值对测试集的预测进行评估。结果:从该预测模型在TCSCI患者伤后1年时感觉运动功能预测的整体表现来看,所有模型在测试集中预测的准确率均达到0.886以上,召回率达到0.845以上,精确率达到0.875以上,平均精度达到0.853以上,F1值达到0.859以上,说明各模型的正确预测能力和实际预测结果的质量和完整性都比较高。且两阶段预测模型能够实现各个模型对每个特征的预测效果的优选,预测性能更好。结论:感觉运动全特征预测方法可以有效预测TCSCI患者伤后1年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其预测能力明显高于单一模型,有望为TCSCI患者的个性化诊疗和康复提供有益的借鉴。
邱有才王艺瑾关珍珍王璨卢旭华
关键词:集成技术
强直性脊柱炎颈脊髓损伤患者脊柱矢状面参数特点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颈脊髓损伤患者脊柱矢状面参数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3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6例AS颈脊髓损伤术后患者为AS组,另选取50例无脊柱相关疾病的颈部或腰部肌肉劳损患者为非AS组(颈部肌肉劳损21例,腰部肌肉劳损29例)。两组患者均行脊柱全长X线检查,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及骨盆矢状面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S组和非AS组患者的颈部倾斜角(NT)、骨盆入射角(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脊柱矢状面轴向距离(SVA)、T1倾斜角(T1S)、胸廓入口角(TIA)、脊柱倾斜度(ST)、骶骨倾斜角(SS)、脊柱骶骨角(SSA)、T1骨盆角(TPA)、骨盆倾斜角(PT)、颈SVA、寰椎水平角、寰枢椎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将参数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对显著相关性的参数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SVA与T1S、TIA与NT、SS与SSA、TPA与PT和PI、颈SVA与T1S、骨折部位与PI呈显著线性正相关,颈SVA与寰椎水平角、骨折部位与NT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均<0.05)。结论:AS颈脊髓损伤患者脊柱及骨盆参数发生明显变化,AS脊柱矢状面明显失衡。AS颈脊髓损伤患者SVA与ST呈显著正相关,ST越大、SVA也相应增大。颈SVA与寰椎水平角呈显著负相关,与T1S呈显著正相关,寰椎水平角较小的患者,颈SVA将增加。颈椎曲度与T1S呈显著正相关,并相互影响。AS颈脊髓损伤患者骨折部位与PI呈显著正相关、与NT呈显著负相关,PI越大、NT越小,颈椎损伤部位越低。
张建军王亮李阳卢旭华王璨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颈脊髓损伤
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在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2025年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在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8月至2023年9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64例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13例;年龄20~75岁[(52.7±12.5)岁]。损伤节段:C3/48例,C4/518例,C5/622例,C6/716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3例,B级15例,C级18例,D级28例。患者均行颈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32例术后接受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常规教育组),32例术后接受思维导图式护理健康教育(导图式教育组)。出院前4 h采用出院准备度量表(RHDS)评分和出院指导质量量表(QDTS)评分比较2组出院准备度和出院指导质量。健康教育前、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评分比较2组焦虑、抑郁及创伤后成长水平。出院后6个月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出院前4 h,导图式教育组RHDS总分和QDTS总分分别为(86.5±7.8)分、(142.9±2.7)分,均高于常规教育组的(75.2±5.3)分、(125.3±2.3)分(P<0.01)。健康教育前,两组SAS评分、SDS评分及PTGI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导图式教育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41.6±0.9)分、(41.4±1.1)分,均低于常规教育组的(47.2±0.8)分、(47.0±0.7)分(P<0.01);PTGI总分为(72.4±4.3)分,高于常规教育组的(53.8±2.3)分(P<0.01)。出院后6个月,导图式教育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31.2±0.8)分、(31.0±1.0)分,均低于常规教育组的(44.6±1.1)分、(42.4±0.9)分(P<0.01);PTGI总分为(85.8±1.9)分,高于常规教育组的(68.0±1.6)分(P<0.01)。出院后6个月,导图式教育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32),低于常规教育组的34%(11/32)(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健康教育比较,思维导图式护理健康教育能提高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出院准备度和出院指导质量,减轻�
卢锴璇陈丽丽张静刘欣茹魏岚
关键词:脊髓损伤健康教育患者出院创伤后成长
下肢康复机器人与动态等速肌力训练系统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
2025年
目的: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与动态等速肌力训练系统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4年4月陕西省康复医院收治的100例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50例,下肢康复机器人与动态等速肌力训练)和对照组(50例,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比较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平衡能力、综合活动功能能力、下肢肌力及下肢步行能力的差异。结果:相较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两组ASIA分级均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脊髓功能独立性(SCIM)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的时点、组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SCIM评分和BBS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伸肌群和屈肌群的峰力矩及力矩加速能、腘绳肌和股四头肌肌力比例、臀大肌肌力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脊髓损伤步行指数(WISCI)Ⅱ和6 min步行测试结果均提升,10 m步行测试用时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与动态等速肌力训练系统应用于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对其康复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改善ASIA脊髓损伤,提高下肢肌力与下肢步行能力。
袁旭芳杜晓泽雷磊张洁杨磊
关键词:胸腰段脊髓损伤下肢康复机器人
以护士为主导的延续护理在急性脊柱爆裂型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5年
目的探讨以护士为主导的延续护理在急性脊柱爆裂型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中,选取2021年01月-2022年01月期间急性脊柱爆裂型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22年03月-2023年03月期间急性脊柱爆裂型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以护士为主导的延续护理,比较两组负性情绪焦虑/抑郁(SAS/SDS)评分,护理指标中神经功能(NIHSS)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及并发症。结果SAS评分、SDS评分方面,观察组护理后相较于对照组全部出现了下降情况(P<0.05)。NIHSS评分、SF-36评分方面,观察组护理后相较于对照组NIHSS评分更高,SF-36评分更低(P<0.05)。并发症总的出现概率方面,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以护士为主导的延续护理对急性脊柱爆裂型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有较好应用价值,并且有利于减少患者焦虑与抑郁的负性情绪、以及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保障其生活质量。
秦菲菲周燕
关键词:延续护理常规护理生活质量评分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脊髓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防护方案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基于德尔菲法构建脊髓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防护方案,为脊髓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防护提供参考。方法成立研究小组,利用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拟定德尔菲专家函询问卷,通过开展2轮专家函询对相关指标进行校正、分析,最终形成脊髓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防护方案。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5.71%、100.00%;权威系数均为0.92;最终构建的脊髓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防护方案包括一级标准4条、二级标准13条、三级标准26条,一级标准、二级标准和三级标准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80、0.125和0.1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的脊髓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防护方案可靠、科学、全面,可为脊髓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防护提供参考。
冯瑞红郭萍孙小航王珂谢素丽
关键词:脊髓损伤德尔菲法
脊髓损伤患者良肢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提出脊髓损伤患者良肢位装置,包括多个可结合的子部件,每个子部件为具有空腔的多层结构,从其内部至外部包括网骨层、软包覆层、织物层,所述网骨层设有适合肢体形状的凹陷,所述软包覆层裹于...
常玉婷郭丽丽原艳丽吕向欣
规范化护理方案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效果
2025年
目的研究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规范化防治策略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3月于江苏省建湖县人民医院就诊的120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规范化护理防治策略,比较2组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在术后3 d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在术后1个月的脊髓独立性评定量表Ⅲ评分、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中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在术后3个月的简明健康状况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在上述时间点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入院时(P均<0.05)。结论规范化护理方案能够降低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的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脊髓功能、运动和感觉水平,提升生活质量。
夏婷玉刘利娅王洁
关键词:脊柱骨折脊髓损伤规范化护理
系统化手术护理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压力性损伤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系统化手术护理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压力性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于医院接受手术的80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投币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化手术护理,比较两组压力性损伤情况(包括压力性损伤部位、面积、分期和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和舒适度[采用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估]。结果术后3 d,两组压力性损伤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压力性损伤面积小于对照组,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Ⅰ、Ⅲ期压力性损伤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Ⅱ期压力性损伤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Ⅳ期及其他级别压力性损伤;观察组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CQ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化手术护理可以减少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压力性损伤面积,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林丽萍
关键词:脊柱骨折脊髓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期并发症的早期预警与处理
2025年
探讨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期并发症的早期预警与处理。方法 80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取自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随机分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的针对性护理。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FIM评分、Barthel评分、ASIA评分均更高(P<0.05),并发症率更低(P<0.05),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实施以早期预警为基础的针对性护理措施针对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有助于推动患者的功能性恢复,降低并发症状的发生,并且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曾梅
关键词:脊柱脊髓损伤康复期并发症

相关作者

李建军
作品数:676被引量:3,867H指数:2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康复 脊髓损伤患者 青光眼 康复医学
廖利民
作品数:484被引量:1,988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脊髓损伤患者 逼尿肌过度活动 神经源性
周红俊
作品数:216被引量:1,368H指数:1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患者 康复 数据集 脊髓
吴娟
作品数:160被引量:702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患者 影像尿动力学 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
付光
作品数:124被引量:416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患者 脊髓损伤 影像尿动力学 神经原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