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954篇“ 脊柱内固定技术“的相关文章
显微手术与脊柱固定技术联合对于椎管外的沟通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分析
2020年
探究脊柱固定技术+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外的沟通性肿瘤效果。方法2018年9月~2019年12月为患者纳入时间点,共纳入92例,将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疗法治疗的患者纳入A组(46例),将采用显微手术+脊柱固定技术治疗的患者纳入B组(46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统计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率,B组更高,差异大,P小于0.05;统计两组脊柱畸形发生率、肿瘤复发率,B组更低,差异大,P比0.05小。 结论 在治疗椎管外的沟通性肿瘤中,显微手术+脊柱固定技术,可提升肿瘤切除率,降低肿瘤复发率及脊柱畸形发生率,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万敏
关键词:显微手术脊柱内固定技术
经皮微创脊柱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观察经皮微创脊柱固定技术在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钉棒脊柱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微创脊柱固定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VAS评分、Cobb's角、伤椎椎体高度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Cobb's角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椎体高度比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89%)低于对照组(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脊柱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术后疼痛轻,Cobb's角丢失小,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
龙江徐应堂
关键词:创伤性胸腰椎骨折
显微手术与脊柱固定技术联合对于椎管外的沟通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究椎管外的沟通性肿瘤采用显微手术与脊柱固定技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4月-2019年4月收治椎管外沟通性肿瘤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研究组采用显微手术与脊柱固定技术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肿瘤复发率和脊柱畸形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椎管外的沟通性肿瘤患者采用显微手术与脊柱固定技术联合治疗,能够在全切除椎管外沟通性肿瘤的同时更好地维护患者脊柱稳定性,减少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有效减少术后患者脊柱畸形发生率的同时还能够控制肿瘤复发,值得推广。
杨翼锦王忠曾维潘观华宁志勇柯懂贤
关键词:显微手术脊柱内固定技术
骨质疏松性脊柱固定技术进展被引量:2
2018年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而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这些患者往往并存多种疾病,其中椎体骨折最为突出,危害较大。由于此类患者的虚弱的体质和较低的骨密度,实施手术治疗十分困难。新型的手术方式的开发和固定植入物的设计明显降低了固定失败率,提升了固定稳定性。这些技术综合考虑了生物材料学、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等多方面,在临床应用上获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综述旨在总结脊柱固定失败的机制和现存的新型手术技术固定植入物设计,并对未来脊柱固定手术的发展方向加以展望。
魏伟刘晓忠严亚波徐超黄鲁豫雷伟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
脊柱固定技术在切除多节段椎管肿瘤中的应用(附12例报道)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脊柱固定技术在切除多节段(3个或3个节段以上)椎管肿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脊柱固定技术结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2例多节段椎管肿瘤的临床资料。在显微镜下手术,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脊髓神经功能,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行椎弓根或侧块(颈段)钉棒固定技术重建脊柱后柱。结果 5例室管膜瘤、2例脊膜瘤和2例硬膜外血管畸形均全切除,2例脂肪瘤大部切除,1例星形胶质细胞瘤部分切除;固定时无神经、脊髓、血管损伤。术后无感染。9例术前有下肢肌力下降,术后2周明显好转;2例脂肪瘤术后出现下肢疼痛和麻木,但未出现肌力下降加重。术后X线检查示,固定置入物基本符合要求。术后随访无固定装置断裂、移位病例。结论脊柱固定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是在切除多节段椎管肿瘤的同时、维护脊柱稳定性并巩固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田学丰冯春国王先祥程宏伟李志范张科
关键词:椎管内肿瘤显微手术脊柱内固定技术疗效
微创脊柱固定技术新进展被引量:3
2016年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脊柱退行性变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脊柱外科迅速发展,成为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脊柱外科不仅专注于病变椎体切除和神经减压,而且重视脊柱稳定性的保护和重建。微创脊柱外科技术脊柱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微创减压技术和微创固定技术。本文拟对近年来常用的微创脊柱固定技术进行简要概述。
刘进平冯海龙
关键词:脊柱疾病脊柱融合术
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固定技术的进展被引量:4
2016年
近年来骨质疏松性脊柱固定技术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椎弓根螺钉强化技术是目前临床上提高螺钉稳定性的主要技术之一。椎弓根螺钉设计研究热点从螺钉的长度、大小与把持力相关性研究逐渐转向设计更佳螺钉形态并与骨水泥强化技术相结合的研究;脊柱融合理念及技术措施都是更加强调脊柱的整体平衡;临床上攻丝是否能提高椎弓根螺钉的旋入扭矩和把持力仍有争论。该文就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固定技术的进展进行综述。
叶森郝杰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弓根螺钉骨水泥
显微手术结合脊柱固定技术治疗椎管外沟通性肿瘤(附129例报告)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既能手术全切椎管外沟通性肿瘤,又能维护和保证术后脊柱稳定性的最佳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12月作者采用显微手术结合术中脊髓神经电生理监测和脊柱固定技术治疗的129例椎管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硬膜外椎间孔外沟通型49例,硬膜下椎间孔外沟通型68例,椎旁巨大型12例。术中采用脊髓肌电或脊髓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相应节段脊髓和脊神经功能。对肿瘤侵犯椎体、椎弓根或椎问关节严重影响到脊柱稳定性时,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行相应节段椎体重建和(或)椎弓根固定融合手术。结果手术全切123例,近全切除6例;切除肿瘤后同时行脊柱固定手术47例,其中3例行颈前路椎体重建及固定融合术,44例行经椎弓根后路脊柱固定术。术后病理:神经鞘瘤99例,神经纤维瘤8例,脊膜瘤9例,节细胞神经瘤5例,畸胎瘤1例,其他恶性肿瘤7例。术后2周原术前神经功能改善122例,症状同术前6例,加重1例。无手术感染、瘫痪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40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122例良性肿瘤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无加重及复发病例。7例恶性肿瘤患者中,3例死亡。结论全切除椎管外沟通性肿瘤的同时,行相应的椎体重建和脊柱固定手术,是治疗此类肿瘤、维护脊柱稳定性并巩固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范涛赵新岗孙鹏尚国松王向辉侯哲邱军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脊柱内固定
浅谈经皮脊柱固定技术被引量:2
2011年
随着临床医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改善,经皮脊柱固定技术在我国得到广泛开展,提高和发展微创外科技术是外科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微创外科技术的两重性,正确掌握其适应证,充分发挥经皮脊柱固定技术的优势。
池永龙
关键词:脊柱内固定技术微创外科技术外科医生适应证
腰骶段脊柱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8年
1研究背景 腰骶段脊柱融合在脊柱外科中一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区域。局部复杂的解剖,独特的生物力学特性以及骶椎较差的骨质质量都是腰骶段脊柱难以融合的原因。腰骶段固定易出现假关节的并发症。文献报道使用Harrington器械假关节率接近39%,失去脊柱前凸超过49%。在现代长节段固定中因为矫正丢欠和置物失败而导致假关节发生也较为常见。最近的临床资料显示约7~14%的使用坚强固定的病人发生假关节。因此,在任何时候作跨腰骶关节的脊柱重建选择长节段或短节段固定都需要慎重考虑。
梁涛刘浩
关键词:脊柱内固定技术腰骶段HARRINGTON节段固定假关节脊柱融合

相关作者

戴力扬
作品数:320被引量:3,134H指数:2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研究主题:腰椎 生物力学 颈椎 脊髓损伤 骨质疏松
陆建伟
作品数:117被引量:333H指数:11
供职机构: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研究主题:肩锁关节脱位 关节镜 疗效评价 前交叉韧带 骨折固定术
陈鑫
作品数:25被引量:37H指数:2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研究主题:脊柱转移瘤 胸腰椎 脊柱肿瘤 外科治疗策略 骨水泥
曹依群
作品数:149被引量:276H指数:10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脑深部电刺激 脑深部刺激 脑深部刺激术
周之德
作品数:61被引量:454H指数:1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研究主题: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 手术治疗 骨折 胫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