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5篇“ 胃神经鞘瘤“的相关文章
- 胃神经鞘瘤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总结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经我院诊治的10例胃神经鞘瘤患者的资料,对其诊断及治疗作分析总结。结果 胃神经鞘瘤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黑便、上消化道出血并休克。可通过胃镜、X线、B超等辅助检查协助诊断,确诊靠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结论 胃神经鞘瘤无特殊临床表现,诊断困难,术前确诊率低,误诊率高。
- 孙淑明许建衡马涛吴利标刘婉秀
- 关键词:胃肿瘤神经鞘瘤
- 胃神经鞘瘤被引量:12
- 1992年
- 胃神经鞘瘤极为罕见,诊断困难。我院自1975~1990年遇到胃神经鞘瘤5例,搜集国内文献(1980~1990)9例,综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4例中男7例,女7例。年龄最大者69岁,最小者23岁,平均53岁。上腹部不适、隐痛、刺痛、闷胀者9例(64.2%),上腹部包块者7例(50%),腹痛+包块4例(28.5%),呕血黑便者4例(28.5%),腹腔内大出血4例,其中2例呈出血性休克(28.5%)。其次为纳差、消瘦、无力、发烧等。本组无1例术前确诊者,均为术后病理确诊。
- 李其纲王跃生徐荣楠
- 关键词:胃神经鞘瘤胃肿瘤
- 胃神经鞘瘤的影像表现和临床诊疗效果分析
- 2024年
- 总结胃神经鞘瘤的CT检查影像资料表现与临床诊疗措施。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2020.1-2023.4期间接诊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4例胃神经鞘瘤,对所有患者CT检查资料、病理检查资料、治疗方法与预后等资料加以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对患者实施常规CT与CT增强扫描检查,14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病理检查:病灶主要位于胃体,2例患者病灶可向腔内生长,6例患者病灶向腔外生长,6例患者病灶向腔内外同时生长,病灶形态主要是圆形或者类圆形;CT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病变大小、病变生长方式、边缘条件、内部均匀性、强化程度等。所有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术后均获得痊愈并顺利出院。结论 CT在胃神经鞘瘤诊断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常规CT平扫与CT增强扫描检查可明确病变相关信息,并为患者手术治疗提供参考,通过尽早为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可保证预后。
- 谢国芳李成明卢自涛姜艳敏
- 关键词:胃神经鞘瘤CT检查影像表现临床诊疗
- 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多排CT特征及误诊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10cm以下的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多排CT特征,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3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胃神经鞘瘤和15例胃间质瘤的完整临床、影像学资料,分析二者的多排CT特征。结果6例胃神经鞘瘤,5例误诊为胃间质瘤,6例神经鞘瘤和15例胃间质瘤均为单发肿块,均位于胃体部,前者形态规则呈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周围脂肪间隙无浸润。后者密度不均,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部分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欠清晰。二者均以向腔内生长为多。动态增强前者呈中度均匀渐进性强化,后者为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强化最明显,平衡期减退,病灶内低密度区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前者周围可见小淋巴结影,后者可见肿大淋巴结影,二者均未见远处转移。结论10cm以下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在形态、边界、囊变、密度,强化方式,周围脂肪间隙及淋巴结情况有一定的特征,具有鉴别诊断意义,但肿瘤较小时,影像学鉴别较难。
- 黄科峰周怡金文义宋君方晓熠邓辉王燕
- 关键词:神经鞘瘤间质瘤
- 胃神经鞘瘤及胃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CT影像特点
- 2024年
-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S)及胃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GS患者30例, 其中男12例、女18例, 年龄33~85(57.5±10.4)岁。27例患者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增强扫描。收集患者CT平扫及增强资料, 观察GS及胃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CT平扫及增强扫描特点。结果 (1)30例患者CT平扫示GS均为单发, 肿瘤边缘清晰, 发生于胃体21例、胃底4例、胃窦5例, 3例突向腔内、3例突向腔外、24例突向腔内外, 瘤体呈圆形14例、椭圆形10例、分叶状6例;9例表面有溃疡, 其中脐凹状4例、小溃疡3例、裂隙状溃疡2例;3例瘤体多发点状钙化灶;1例瘤体远侧低密度坏死区。27例患者CT平扫病灶均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30例患者增强扫描结果示肿瘤均呈渐进性强化, 峰值均在延迟期, 其中7例中度强化、23例明显强化, 最大强化率0.79~3.09(1.61±0.63)。GS在平扫、增强扫描动脉期的CT值与正常胃壁相比均无明显变化,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CT增强扫描静脉期及延迟期的CT值分别为(68.27±12.34)、(82.47±12.81)Hu, 高于正常胃壁的(55.90±9.39)、(59.57±10.12)Hu,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7、7.67, P值均<0.001)。(2)30例患者中15例患者胃周见26枚稍大淋巴结, CT平扫为均匀等密度影, 长径6~17(10.8±2.8)mm, 短径6~9(7.1±1.0)mm;位于胃小弯侧13枚、胃大弯侧8枚、胃网膜淋巴结4枚、腹腔干淋巴结1枚;18枚形状为长圆形或哑铃形、8枚为类圆形, 边缘均较清晰。其余15例患者, 因淋巴结过小或未显示而未纳入评估。CT增强扫描示6枚淋巴结中度强化, 20枚淋巴结明显强化, 最大强化率1.16~3.29(2.03±0.73);平扫及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CT值分别为(30.44±5.05)、(69.35±11.45)、(90.23±19.43)、(68.35±10.87)Hu, 强化峰值均在静脉期。结论 GS的CT影像
- 公维云苏慧朱晓琳张立涛马得廷李秀娟
- 关键词:胃肿瘤胃神经鞘瘤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直径≤5cm胃间质瘤、胃神经鞘瘤CT多期扫描特点及鉴别价值
- 2024年
- 目的分析直径≤5cm胃间质瘤(GIST)、胃神经鞘瘤(GS)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多期扫描特点及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实施CT多期扫描检查的60例存在直径≤5cm且疑似GIST或GS患者,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CT多期扫描鉴别直径≤5cm的GIST、GS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由放射科医师对CT检查影象中扫描特点(病灶位置、肿瘤形态、生长方式、密度、边界、组织坏死、组织钙化、组织溃疡)进行分析比较。结果CT多期扫描鉴别直径≤5cm的GIST、GS的准确度为95.00%(57/60),敏感度为98.11%(52/53),特异度为71.43%(5/7),阳性预测值为96.30%(52/54),阴性预测值为83.33%(5/6),Kappa为0.741。CT多期扫描特征中,直径≤5cm的GIST、GS在肿瘤形态、边界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位置、生长方式、密度、边界、组织坏死、组织钙化、组织溃疡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径≤5cm的GIST、GS以CT多期扫描进行检查鉴别时,二者在肿瘤形态、边界扫描特点有明显差异,具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 魏明刚张俊玲郭晓让
- 关键词:胃间质瘤胃神经鞘瘤
- 胃充盈超声检查在胃神经鞘瘤诊断中的价值
- 2024年
- 目的 探讨胃充盈超声检查(GFUS)在胃神经鞘瘤(GS)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16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S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均行GFUS,对照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分析GFUS在GS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16例GS均为单发,位于胃体10例,胃窦部3例,胃窦体交界处3例;均来源于固有肌层,表现为边界清晰低回声结节,内部均未见坏死囊变,3例内部存在钙化;4例肿瘤表面可见溃疡形成;6例有胃周淋巴结肿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0例病灶内可见血流信号。结论 GS具有特征性声像图表现,GFUS方便易行,有助于GS早期发现、诊断及术前评估。
- 许晶惠刘翠红滕剑波齐雪梅高跃华张文皓刘绍玲
- 关键词:胃肿瘤神经鞘瘤超声检查
- 基于CT影像特征构建鉴别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列线图模型
- 2024年
-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特征构建术前鉴别诊断胃神经鞘瘤(GS)与胃间质瘤(GST)(长径2~5 cm)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23年4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和2017年6月至2022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49例GS患者和240例G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鉴别GS与GST的独立因素。采用R4.3.1软件构建鉴别GS和GST的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鉴别GS与GST的效能;通过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GS患者和GST患者有临床症状率、钙化率、溃疡率、肿瘤血管率、长短径比值和动脉期与平扫CT值差值(CTV A-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患者女性比例、发生于胃中下部率、混合或腔外型生长率、肿瘤相关淋巴结率、明显强化率、静脉期与平扫CT值差值(CTV P-N)、延迟期与平扫CT值差值(CTV D-N)、静脉期与动脉期CT值差值(CTV P-A)和延迟期与静脉期CT值差值(CTV D-P)明显高于GST患者[75.51%(37/49)比58.33%(140/240)、85.71%(42/49)比54.17%(130/240)、75.51%(37/49)比45.00%(108/240)、44.90%(22/49)比5.42%(13/240)、51.02%(25/49)比27.08%(65/240)、32.0(26.0,43.5)HU比29.0(22.0,37.7)HU、(44.59±13.46)HU比(32.94±12.47)HU、20.0(11.5,25.0)HU比10.0(5.0,17.0)HU和9.0(6.0,12.0)HU比4.0(-2.7,7.0)HU],年龄、形态不规则率、囊变率和不均匀强化率明显低于GST患者[(58.12±12.59)岁比(62.05±11.22)岁、16.33%(8/49)比38.33%(92/240)、18.37%(9/49)比51.25%(123/240)和34.69%(17/49)比56.25%(135/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部位、囊变、肿瘤相关淋巴结、CTV P-A和CTV D-P是鉴别GS与GST的独立影响因素(OR=3.599、0.201、19.031、1.124和1.160,95%CI 1.184~10.938、0.070~0.578、6.159~58.809、1.066~1.185和1.094~1.231,P<0.05或<0.01)。基于部位、囊变、肿瘤相关淋巴结、CTV P-A和CTV D-P构建鉴别GS
- 赵鲁平陆浩然王玉红徐景景孙占国陈月芹翁泽灿毛森
- 关键词:神经鞘瘤胃肠道间质肿瘤列线图
- 增强CT列线图预测模型在鉴别≤5 cm胃间质瘤与胃神经鞘瘤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评估增强CT列线图预测模型在鉴别诊断直径≤5 cm的胃间质瘤(GST)与胃神经鞘瘤(G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间,在弋矶山医院由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84例GST患者和23例G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增强CT图像特征,共计纳入23个相关变量。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显著的变量(P<0.05),并将这些变量用于构建多因素预测模型,并绘制相应的列线图。模型的诊断效能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进行评估,并通过DeLong检验比较不同变量和列线图的诊断效能。模型的准确性通过校正曲线进行内部验证,并通过2折交叉验证进一步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确定8个显著变量:肿瘤形态、生长部位、生长方式、静脉期不均匀率(SHRTv)、静脉期强化率(ERTv)、延迟期强化率(ERTd)、静脉期增强程度(DEv)和延迟期增强程度(DEd),其中肿瘤形态、生长部位和DEd为鉴别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列线图区分GST与GS的AUC为0.894(95%CI:0.818~0.969),灵敏度为79.8%,特异度为91.3%。校正曲线表明模型预测与实际观测结果具有良好一致性。结论基于增强CT特征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在鉴别直径≤5 cm的GST与GS中显示出高效能,通过内部验证和交叉验证证实了其可靠性。
- 何湛吴树剑袁权范莉芳
-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成像胃肿瘤胃间质瘤胃神经鞘瘤列线图
- 胃神经鞘瘤1例
- 2023年
- 1病例资料患者女,65岁,因“上腹痛1周余”于2019年4月24日入院。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剑突下胀痛不适,为持续性绞痛,无阵发性加剧,不向肩部及腰背部放射,腹部不适与进食无明显关系。疼痛时伴恶心,无呕吐。超声胃镜示:胃体大弯侧胃壁内见一隆起型肿物(图1A),呈7.0 cm×6.4 cm混合回声团,回声内部不均,可见片状低回声,后方可见衰减,似起源于固有肌层。腹部增强CT示:胃底见一6.1 cm×5.9 cm软组织肿块,CT值约42HU,增强后呈持续明显强化(图1B),内见液化坏死;所见肠管壁未见明显增厚及肿块,管腔未见明显狭窄。
- 司佳李凯刘昊麟田林
- 关键词:神经鞘瘤
相关作者
- 张雪林

- 作品数:766被引量:3,153H指数:21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MRI CT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 王健

- 作品数:17被引量:82H指数:6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 研究主题:神经鞘瘤 CT 胃肿瘤 胃神经鞘瘤 胃间质瘤
- 李方儒

- 作品数:47被引量:325H指数:10
- 供职机构:天津市南开医院
- 研究主题:消化性溃疡 功能性消化不良 反流性食管炎 糖尿病 上消化道出血
- 曾建华

- 作品数:38被引量:15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X线诊断 冠心病 影像学诊断 造影表现 磁共振成像
- 许尚文

- 作品数:193被引量:730H指数:14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CT MRI表现 影像学表现 体层摄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