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43篇“ 肝外胆管癌“的相关文章
人源胆管癌细胞系EBC-X1及其应用
人源胆管癌细胞系EBC‑X1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动物细胞系领域。所述人源胆管癌细胞系命名为人源胆管癌细胞系EBC‑X1,保藏编号为CCTCC No:C2024318。所述人源胆管癌细胞系EBC‑X1可在建...
徐浩苗鑫周文策柴长鹏苏圆辉唐欢于澄李宁吴可人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肠道菌群与胆管癌的因果关系
2025年
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评估肠道菌群与胆管癌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从MiBioGen数据库下载人类肠道菌群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数据作为暴露因素,从GWAS Catalog官网获取胆管癌GWAS数据作为结局,使用随机效应逆方差加权法、加权中位数法、MR-Egger回归、简单模式和加权模式等5种方法进行MR分析,探索肠道菌群与胆管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对MR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异质性检验、多效性检验,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结果最终筛选出55个与肠道菌群有关的工具变量。MR结果显示颤螺菌属(OR=6.705,95%CI:1.612~27.890,P=0.009)、普氏菌属7(OR=2.565,95%CI:1.108~5.940,P=0.028)和Family_XIII_AD3011_group(OR=5.513,95%CI:1.186~25.620,P=0.029)与胆管癌之间呈正向因果关系;氨基酸球菌科(OR=0.113,95%CI:0.026~0.500,P=0.004)、乳酸杆菌科(OR=0.349,95%CI:0.132~0.924,P=0.034)和丁酸弧菌属(OR=0.493,95%CI:0.252~0.963,P=0.039)与胆管癌之间呈负向因果关系,同时MR Egger、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式和加权模式与逆方差加权法的结果方向一致。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不存在水平多效性及异质性,MR结果可靠。结论颤螺菌属、普氏菌属7、Family_XIII_AD3011_group、氨基酸球菌科、乳酸杆菌科和丁酸弧菌属与胆管癌之间具有潜在因果关系。
王小磊方骏王安朱武晖史光军
关键词:肠道菌群肝外胆管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因果关系
基于MR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胆管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
2025年
目的探讨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的列线图术前无创预测胆管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状态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搜集2011年1月—2021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胆管癌87例,以7∶3随机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3D-Slicer软件在MRI图像上逐层勾画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然后进行数据标准化、特征降维及筛选。采用高斯朴素贝叶斯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同时获取影像组学评分。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临床特征,并分别构建临床模型和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对3种模型预测效能进行评估,通过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联合模型列线图拟合优度和临床净收益。结果最终筛选出9个影像组学特征和3个临床特征,临床特征分别为谷丙转氨酶(P=0.020)、谷草转氨酶(P=0.025)、总胆红素(P=0.026)。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训练集AUC 0.813,测试集AUC 0.818)优于单独的临床模型(训练集AUC 0.711,测试集AUC 0.705)和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AUC 0.769,测试集AUC 0.767)。校准曲线与决策曲线表明联合模型列线图拟合优度佳,并可取得较好的临床净获益。结论基于术前多序列MRI图像的影像组学评分以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3种临床特征,构建联合模型列线图,能有效预测胆管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状态,为患者精准个性化的免疫治疗提供指导。
刘炯王小勇王利敏黄新荞杨春梅舒健
关键词:肝外胆管癌
调控E74样因子3在内与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25年
目的探讨内、胆管癌旁组织调控E74样因子3(ELF-3)表达差异及内、胆管癌ELF3表达水平与病人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江西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5例胆管癌及53例胆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内、胆管癌旁组织ELF3表达水平,分析内、胆管癌旁组织ELF3表达差异及内、胆管癌ELF3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内、胆管癌ELF3表达降低;胆管癌ELF3低表达与肿瘤低分化、肿瘤一淋巴结一转移分期(TNM)晚期及血管侵犯显著相关(P<0.05),且ELF3低表达患者生存期短于ELF3高表达患者(P<0.05);胆管癌ELF-3低表达与肿瘤低分化及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ELF-3可以作为预测内、胆管癌恶性行为的一个指标,并可能作为内、胆管癌的一个潜在预后指标。
陈敏漆楚波刘秀娇
关键词:肝内胆管癌肝外胆管癌
基于深度算法的胆管癌术前MRI动态增强扫描自动分期系统的构建及验证
2025年
目的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构建胆管癌(ECC)术前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自动分期系统,并验证其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270例ECC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训练集,收集其经MRI动态增强扫描获得的肿瘤位置、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等特征,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对不同临床分期的ECC进行分类建模,构建ECC术前MRI动态增强扫描自动分期系统。另回顾性分析2023年1-12月本院收治的94例ECC患者临床资料作为验证集,以病理学诊断的临床分期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基于深度算法的ECC术前MRI动态增强扫描自动分期系统对患者临床分期的诊断效能。结果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ECC术前MRI动态增强扫描自动分期系统对临床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的诊断灵敏度(100.00%、93.33%、97.78%、100.00%)、特异度(100.00%、98.44%、95.92%、100.00%)和准确度(100%、96.81%、96.81%、100.00%)高于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方式(灵敏度:91.67%、86.67%、88.89%、85.71%,特异度:97.56%、90.63%、93.88%、100.00%,准确度:96.81%、89.36%、91.49%、98.94%),且与病理学结果的一致性高(Kappa=0.885,P<0.001),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方式与病理学结果也存在一致性(Kappa=0.691,P<0.001)。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ECC术前MRI动态增强扫描自动分期系统可提高对ECC术前分期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
时金凤王志芳
关键词:肝外胆管癌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
棘球蚴感染与胆管癌类器官生态微环境的相关性高通量测序分析
2025年
目的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类器官模型,探讨棘球蚴抗原处理对胆管癌(CCA)类器官生态微环境的影响,揭示棘球蚴在CCA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60例胆管癌(CCA)的患者,分为实验组(暴露于棘球蚴抗原)和对照组(暴露于PBS),每组30例样本。通过类器官技术培养肿瘤组织样本,并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2组样本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基因丰度。使用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方法和PICRUSt工具进行微生物群落差异分析和功能预测分析,进一步通过qPCR和细胞功能实验验证关键微生物类群和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主要微生物门包括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耐热菌门(Thermotogae)。实验组中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的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拟杆菌门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α多样性分析显示,实验组的Chao1指数(150.25±15.75)和Shannon指数(3.50±0.4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hao1指数:140.80±14.95,Shannon指数:3.31±0.40,P<0.05)。β多样性分析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主坐标分析(PCoA)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微生物群落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PERMANOVA:F=2.423,P<0.001)。PICRUSt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在碳水化合物代谢(25.30%±2.50%vs 23.10%±2.40%)、能量代谢(18.75%±1.95%vs 17.50%±2.10%)、脂类代谢(15.20%±1.80%vs 14.00%±1.75%)、氨基酸代谢(12.50%±1.60%vs 11.20%±1.55%)、核苷酸代谢(10.00%±1.25%vs 9.00%±1.20%)和信号转导(8.75%±1.10%vs 7.50%±1.05%)等功能路径的基因丰度上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qPCR结果显示,实验组中厚壁菌门(t=2.191,P=0.033)、变形菌门(t=2.253,P=0.029)和放线菌门(t=2.311,P=0.026)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拟杆菌门(t=2.432,P=0.021)和耐热菌门(t=2.732,P=0.009)的相�
于志清赵斌李培武
关键词:肝外胆管癌微生物群落
美国国立综合症网络临床实践指南:胆管癌(2024.V2)更新要点解读
2025年
胆管癌是胆道科临床实践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其发生的位置,通常分为门部胆管癌及远端胆管癌,其中前者发生于左右管汇合部附近,发病率更高,后者发生于左右管汇合部以下、法特壶腹以上[法特壶腹肿瘤不包含于美国国立综合症网络(NCCN)指南关于胆管癌的讨论中][1]。胆管癌在临床上较胆管癌更为常见,从1973年到2012年,其发病率呈缓慢上升的态势[2-3]。
赵健楠刘洋王向段安琪朱斌张永杰
关键词:胆管癌
胆管癌的多维度MRI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专家引言:胆管癌是一种发生于内、胆管上皮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和异质性,其中胆管癌约占75%。近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增加,其高发地区主要位于东南亚;中国胆管癌的发病率大于6/10万,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胆管癌预后极差,在高发地区是继艾滋病和脑卒中之后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舒健教授团队围绕胆管癌的MRI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在MRI图像上对胆胰壶腹部及胆管癌病灶进行了自动识别与分割,利用MRI的常规影像学特征、定量参数以及结合人工智能评估了胆管癌的生物学行为并进行了生存分析的评估,为辅助胆管癌的诊疗提供了影像学手段和依据。
舒健黄新荞杨春梅刘炯王利敏苏松宋彬
关键词:肝外胆管癌原发性恶性肿瘤胆管上皮艾滋病
胆管癌合并结直肠一例
2024年
1病例介绍患者,男,57岁,因“大便频稀,伴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1个月”就诊于院。腹部增强CT提示胆管总管扩张,总管管壁不均匀增厚,伴胆总管增粗。院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胆管支架置入术,胆汁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乳头状排列、核浆比大、核仁不明显细胞,考虑为细胞。
李雪松刘浩于卓
关键词:肝外胆管癌结直肠癌错配修复蛋白
一种胆管癌的筛查与诊断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胆管癌的筛查与诊断方法,其特征是通过检测血清中的N‑乙酰氨基半乳糖基转移酶13<Sup>+</Sup>泌体,作胆管癌早期诊断标志物进行早期筛查与诊断胆管癌。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胆管癌的筛查与诊...
杨建锋刘强曹戟

相关作者

邹声泉
作品数:511被引量:2,524H指数:21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研究主题:胆管癌 胆管癌细胞 胆管肿瘤 肝门部胆管癌 细胞凋亡
窦科峰
作品数:911被引量:4,246H指数:23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肝肿瘤 肝细胞癌 肝癌 肝细胞
崔兴宇
作品数:32被引量:138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肝外胆管癌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DWI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秦兴雷
作品数:30被引量:142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肝外胆管癌 胆管肿瘤 预后 肝门部胆管癌 外科手术
王文斌
作品数:89被引量:355H指数:11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胆管癌 腹腔镜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胆管癌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