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05篇“ 耐药特性分析“的相关文章
29株食源性志贺氏菌病原学特征和耐药特性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29株食源性志贺氏菌的病原学特征和耐药特性。方法:利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5—2012)中的血清学方法对29株食源性志贺氏菌进行分群血清凝集实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其群型和血清型;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菌株进行敏实验。结果:通过血清学鉴定和wgSNP分析,29株食源性志贺氏菌中仅有2株为福氏志贺氏菌,其余27株均为宋内氏志贺氏菌;29株菌均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氯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噻肟、萘啶酸、复方新诺明和四环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特性,对复方新诺明和萘啶酸耐药率最高(100.00%),对头孢噻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6.90%和3.45%。结论:临沂市食源性志贺氏菌流行优势菌株为宋内氏志贺氏菌,耐药形势严峻,针对志贺氏菌感染病例应采用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王子夫李涛孔凡明
关键词:基因组病原学特征
奶牛乳房炎源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特性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通过分析212株奶牛乳房炎源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的耐药特性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产生情况,了解该类致病菌对新型抗生素的耐药现状,防范其对公共卫生安全产生的潜在威胁,为防控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分离株的细菌形态学观察、khe基因的PCR检测和16S rRNA序列测定筛选并鉴定肺炎克雷伯菌株,利用K-B琼脂平板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估肺炎克雷伯分离株的耐药性。[结果]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头孢吡肟(5.7%)、环丙沙星(4.7%)、头孢他啶(4.2%)、美罗培南(2.8%)、厄他培南(0.5%)、亚胺培南和替加环素(0%)。在对替加环素中度敏感菌株中均检测到ramR基因,但未发现tetX和ramA基因。在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受菌株中,有2株检测到qnrA基因,6株检测到qnrB基因,23株检测到qnrS基因,未发现qnrD基因。在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受菌株中,SHV-1、SHV-11、SHV-34、SHV-76、SHV-171、TEM-1、CTX-M-3、CTX-M-14、CTX-M-15、CTX-M-27、CTX-M-55、CTX-M-244、ACT-6、ACT-31、DHA-1、CMY-174、CMY-81和LEN-5检出率分别是6.56%、9.84%、1.64%、3.28%、1.64%、27.87%、8.20%、1.64%、3.28%、1.64%、9.84%、4.92%、3.28%、1.64%、9.84%、1.64%、1.64%和1.64%,未检测到上述耐药基因的突变体。[结论]本试验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新型头孢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部分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甚至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该结果提示需防范新型抗生素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以免引发公共卫生安全危害,对防控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提出了新要求。
高兴赵柯杰于勇潘子豪马家乐姚火春
关键词:奶牛乳房炎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分析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布和耐药特性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皮肤及软组织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分析耐药特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天津市公安医院40例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患者为对象,从其中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总结金黄色葡萄球菌疾病、科室分布情况。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做菌株鉴定和敏试验,总结其耐药性。结果40例患者标本分离获得103株菌株,其中45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疾病分布占比最高的为皮肤脓肿、肿,随后为带状疤疹继发感染、甲沟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进一步分析,以头孢西丁纸片法明确其中占比,可见耐甲氧西林、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分别为26.67%(12/45)、73.33%(33/45)。对于青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高度耐药,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替加环素等抗生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具备高敏感性。结论皮肤及软组织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以甲氧西林敏感为主,应强化此类患者菌株分离和鉴定,指导抗生素使用,不同菌株的耐药情况有差异,应根据实际结果科学、合理地选择物,提高对皮肤及软组织的感染控制、治疗效果,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董霞
关键词:皮肤及软组织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特性分析
红鲫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毒力、耐药特性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为探究长春市某观赏鱼水产养殖基地患病红鲫的病原及特性,采用菌落特性、理化特征、16S rDNA以及gyrB测序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对病鱼肝脏组织中分离得到的1株优势菌株CI0701进行分析鉴定;同时,进行回归动物试验、物敏感性试验、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检测。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与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聚类,且同源性高达99%以上;后续试验结果发现CI0701具有较强致病性,对红鲫和斑马鱼的半数致死量(LD_(50))分别为4.3×10^(3)、5.56×10 CFU/尾;该菌对红霉素、四环素、新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等12种耐药,属于多重耐药菌;携带溶血素(hly)、气溶素(aer)、细胞毒性肠毒素(act)、细胞兴奋性肠毒素(alt)、脂肪酶(Lip)、丝氨酸蛋白酶(Ser)和鞭毛蛋白(fla)7种毒力基因;携带氨基糖苷类[ant(3″)-Ia]、四环素类(tetA)、大环内酯类(ermB)、喹诺酮类(qnrS)和β-内酰胺类(bla_(TEM))5种耐药基因。本研究可以为红鲫携带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以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张建李若铭刘俊彤单晓枫
关键词:豚鼠气单胞菌红鲫毒力耐药
一株草鱼源荧光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特性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为探究临沂市某草鱼养殖场发生病害的原因,从患病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肝脏和肾脏混合组织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致病菌G-13,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测序,以及系统发育分析等完成菌株鉴定,并测定其耐药特性。形态特征显示G-13是一种短杆状的革兰氏阴性菌,在LB固体平板上形成乳白色、圆形、整体呈隆起状、边缘较为整齐、表面光滑湿润的菌落;16S rRNA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发现G-13与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聚在一支,序列同源性高达100%;生理生化试验显示葡萄糖、精氨酸双水解酶、鸟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氧化酶、无盐和3%NaCl胰胨水等7项指标为阳性,与假单胞菌属特征相近,确定分离株G-13为P.fluorescens。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G-13对丁胺卡那、多西环素、四环素、新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13种抗生素敏感,对氨苄西林、头孢拉定、克林霉素、呋喃唑酮等7种抗生素耐药
王晓磊姜彤彤张洁刘美学刘云国隋智海
关键词:生理生化药敏实验
泥鳅维氏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与耐药特性分析被引量:8
2022年
为查明海南和广东地区维氏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携带率及耐药情况,从两个地区的6个泥鳅养殖场的46尾泥鳅中,采集肾脏、肝脏、皮肤溃疡部位等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通过形态与生理生化鉴定、gyrA管家基因序列分析筛选到20株维氏气单胞菌(海南源7株、广东源13株),并对其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抗生素物敏感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20株分离的维氏气单胞菌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与《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中的维氏气单胞菌一致;gyrA管家基因序列均与GenBank数据库中维氏气单胞菌具有90%~99%的同源性。在20株维氏气单胞菌中,气溶素、肠毒素、蛋白酶等毒力基因检出率高,其中气溶素基因和鞭毛蛋白基因检出高达100%,但热稳定肠毒素基因未检出;喹诺酮类以及磺胺类耐药基因检出率均为100%,而酰胺醇类、大环类酯类和林可霉素类耐药基因均未检测到。这20株维氏气单胞菌对甲氧苄啶、红霉素、诺氟沙星、氨苄西林和林可霉素等物的耐受率达100%,对氨曲南、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等5种物具有高度敏感性。试验结果可为泥鳅养殖生产中维氏气单胞菌的防控提供参考。
韩语潘纪汶王昕杨诺郭桂英李迁曾纪锋郑继平
关键词:泥鳅维氏气单胞菌毒力基因耐药基因药物敏感性
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基因分型及耐药特性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SCCmec基因分型及耐药特性,为临床有效治疗不同感染类型的菌株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2019年1—12月本院住院患者检出的MRSA96株进行16种抗菌耐药性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MRSA的mecA及SCCmec基因进行检测。结果96株MRSA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喹努普汀/达福普汀、替加环素敏感率为100%,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头孢西丁耐药率为100%,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福平、复方新诺明、四环素、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76.04%、77.08%、8.33%、22.92%、14.58%、6.25%、6.25%、37.5%、27.08%。96株MRSA中mecA基因阳性为86株(89.58%),SCCmec基因分型结果显示:SCCmecⅡ型16株(16.67%)、SCCmecⅢ型25株(26.04%)、SCCmecⅣa型51株(53.13%)、SCCmecⅣb型1株(1.04%),未分型3株(3.12%)、未检出SCCmecⅠ型、SCCmecⅣc型、SCCmecⅣd型、SCCmecⅤ型。结论我院分离的MRSA菌株以SCCmecⅣa型为主,临床治疗MRSA感染时应根据细菌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物。
黄峰许元元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分型耐药特性
鳄鱼源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与耐药特性分析
2021年
对海南地区患病暹罗鳄(Crocodylus siamensis)体内分离出的10株气单胞菌(5株嗜水气单胞菌、3株达卡气单胞菌、1株简达气单胞菌和1株维氏气单胞菌)进行了毒力基因、耐药基因的检测以及抗生素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气溶素、肠毒素、蛋白酶等基因检出率较高,其中,lip和ela 2种毒力基因检出率高达100%;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检出率大于50%;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氯霉素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敏感率较高,而对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和糖肽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
韩语王昕潘纪汶杨诺郭桂英李迁曾纪锋郑继平
关键词:鳄鱼气单胞菌毒力基因耐药基因药物敏感性
247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性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了解我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特性。方法:收集江西中医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2019年非重复临床分离肠杆菌目细菌,分析其中CRE的菌种分布和耐药特性;采用Micro Scan WalkAway-96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物敏感性试验,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 2019)标准判断结果,并将结果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此得到CRE菌株的耐药情况。结果:共收集7 806株肠杆菌目细菌,其中CRE菌株247株,分离率为3.2 %(247/7 806)。分离获得的CRE,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102株(41.3 %)、产气肠杆菌51株(20.7 %)、大肠埃希菌38株(15.4 %)、阴沟肠杆菌23株(9.4 %)、产酸克雷伯菌7株(2.8 %);标本来源主要为尿液、痰液、分泌物、血液等;科室分布主要为外科、急诊科、心血管科、针灸科等;患者年龄分布情况为:6170岁、7180岁、8190岁。此三个年龄段的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年龄人数,同时20岁以下和90岁以上患者人数相对较少;敏情况为:CRE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呈现很高耐药率,皆达90 %以上,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95 %、84.9 %、91.3 %和89 %,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相对较低,为50.1 %,均未发现对替加环素耐药的菌株。结论:我院CRE患者临床分布广泛,以老年患者居多,CRE患者对临床常用抗菌物有较高耐药性,较大程度增加了治疗难度,应加强该菌的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探索中治疗途径,中西医并用,有效阻止耐药菌株的扩散和传播。
金桂林杨小军肖亮俞凤陶霄李翠李育杨军平
关键词:耐药性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特性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耐药特性及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检测出鲍曼不动杆菌(AB)感染的2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为CRAB感染将其分为两组:76例CRAB感染的患者为耐碳青霉烯类组,154例非CRAB感染的患者为非耐碳青霉烯类组。比较两组的耐药特性,并分析CRAB的分布与来源。结果耐碳青霉烯类组对抗菌物的耐药特性明显高于非耐碳青霉烯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碳青霉烯类组对其他10种抗菌物的耐药性均高于92.25%,但其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26.92%;非耐碳青霉烯类组对本次试验的抗菌物的耐药性均低于23.51%。44.74%的CRAB分布于ICU,15.79%分布于神经内科;标本的主要来源为痰液,占比为81.58%,其他来源均未超过10.00%。结论CRAB的耐药性较高,金属β-内酰胺酶是CRAB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医院应增强对AB耐药性的重视,加强院内的消毒与患者之间的隔离,防止造成院内大范围的感染,降低院内感染率与患者死亡率。
陈毅红杨汉才莫家金
关键词:耐药特性金属Β-内酰胺酶

相关作者

胡龙华
作品数:188被引量:902H指数:15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耐药性 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性分析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临床分离株
胡晓彦
作品数:98被引量:551H指数:13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耐药性 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性分析 肺炎链球菌 耐药特性分析
钟桥石
作品数:68被引量:243H指数:9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性 耐药机制 碳青霉烯类耐药 耐药特性分析
章白苓
作品数:68被引量:255H指数:8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耐药性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分析 肺炎链球菌 耐药特性分析
杭亚平
作品数:56被引量:214H指数:9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性 碳青霉烯类耐药 耐药机制 多重耐药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