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69篇“ 耐撞性“的相关文章
汽车车架在正面碰中的分析
2025年
文章建立车架有限元仿真模型,参照NCAP进行车架正面100%刚壁碰仿真试验。碰初始速度设定为56 km/h,基于Hypermesh软件完成前处理工作,利用LS-DYNA完成车架仿真模型计算,从车架整体变形云图、车架整体变形曲线和车架纵梁变形曲线三个方面分析了正面碰时车架的吸能特、整体变形响应以及击力的传递路径。文章构建的车架正面碰评价体系,为汽车企业做车架研发提供技术参考。
刘翔
关键词:汽车车架有限元仿真耐撞性
汽车正面40%重叠碰车身修复后分析
2025年
为研究汽车正面40%重叠率击下车体主要承力部件的能指标以及车身修复后的,文章联合HyperWorks和LS-DYNA软件建立了整车以64 km/h速度碰可变形壁障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仿真计算。依据仿真实验结果,分析碰过程中汽车主要承力部件的传力路径和冲击能量的吸收。通过对乘员舱各座椅处加速度、前围板侵入量及A柱上部折弯角时间曲线间接分析了车体的。再利用ANSYS软件,对碰损坏情况下车身主要承力部件修复前后进行模态分析、疲劳分析,得出修复后的疲劳寿命较原始值低,相关结论为车身修复后的结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许鹏善
关键词:汽车安全性车身修复有限元仿真
一种用于正面车体分析的等效前大灯建模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正面车体分析的等效前大灯建模方法,包括找到造型类似的零件;进行轴向压溃试验;得到该零件的位移及压力曲线;有限元分析前处理网格划分;采用与试验相同的压头,相同约束方式进行加载;对零件赋予材料及厚度;...
王小龙蒋瀚颉王建勋丁建鹏徐明沙磊李柏週陈哲王振强侯帅
有轨电车碰仿真建模技术及研究
2025年
[目的]鉴于有轨电车与路面车辆共享道路使用权,由此引发的道路乘用车与有轨电车碰事故频发,故有必要对有轨电车碰仿真建模技术及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某型号有轨电车作为研究样本,利用自主研发的碰仿真分析前处理模块,构建了有轨电车碰仿真分析模型,并针对乘用车侧面击有轨电车悬浮模块的情景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及结论]所开发的碰仿真分析前处理模块能够高效、便捷地构建有轨电车碰仿真分析模型,显著提升了建模效率。随着乘用车碰速度的提升及击点位置的升高,侧墙的横向入侵量呈现增大趋势。特别是在乘用车击角度介于90°~120°之间时,侧墙的横向入侵量达到最大值。最终,通过对侧墙截面进行优化设计,即在其中空区域填充泡沫铝材料,优化后的侧墙最大横向入侵量降低了42%,有效提升了有轨电车在侧面碰中的能。
孔琳皓肖守讷朱涛张敬科丁浩谞梁朝纬
关键词:有轨电车自动化建模
一种提升汽车侧面的吸能结构及汽车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升汽车侧面的吸能结构及汽车,所述吸能结构包括车体侧面柱的门内环和吸能盒;吸能盒固定安装于门内环下部的腔体内;吸能盒为盒体结构,且内部形成有腔体;吸能盒的腔体内间隔固定连接有多个吸能盒隔板;本实用...
谈祥玲蒋兵刘文慧王皓泓刁杰胜郑宇江萍
新型边界增强变截面空心BCC点阵结构的分析
2025年
针对点阵结构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边界条件和实际尺寸及阵列数限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变截面空心点阵设计思路以提高结构的能量吸收能力。通过在变截面空心点阵边界处添加金属片单元,设计了新型增强型变截面空心点阵材料;基于选区激光熔融工艺制备了316L不锈钢变截面空心点阵和增强型变截面空心点阵结构;通过准静态压缩试验及基于LsDyna的仿真分析,对各变截面空心点阵结构的力学能和吸能特展开研究。基于试验验证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点阵结构能参数化分析,揭示了边界金属片单元布置方式对增强型点阵结构的能量吸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金属片单元布置在垂直于加载平面的点阵棱边,可显著增强其能量吸收能力且具有良好的载荷均匀
李博刘华张显涛罗敏杨先锋
关键词:点阵结构数值模拟
横截面形状演化对多胞方管的影响研究
2025年
以多胞方管为研究对象,采用验证后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多胞方管横截面形状演化对结构吸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同质量条件下,能量吸收最好的k=0.25的多胞方管比吸能最差的k=0.40的多胞方管提高了26.34%。相同壁厚下,k=0.25的多胞方管能量吸收和比能量吸收相比吸能效果最差的k=0的多胞方管分别提高了311.69%和73.80%,冲击力效率提升了52.51%。最后,系统地开展了形状系数和壁厚对结构的参数化研究,研究成果能为多胞方管的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蔡珍珍邓小林黄翠萍谢钊萍韦晓艳
关键词:耐撞性
高速列车金属/碳纤维混合摩擦吸能结构设计及优化
2025年
高速列车端部的吸能结构在碰事故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护乘客提供了最后的安全保障。在一般情况下,吸能结构通过其自身的塑变形来耗散碰冲击能量,然而,这种方式可能导致试验研究的重复较差,同时,也存在冲击力不稳定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型金属/碳纤维混合摩擦吸能结构(HFEAS),该结构由轴瓦、防爬装置、预紧螺栓、内管铁、摩擦板和摩擦金属/CFRP管组成。利用MM3000摩擦试验机测定样件摩擦因数,基于试验结果并结合复合材料的损伤特,建立混合摩擦吸能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有限元模型进行试验验证,研究不同结构参数对其的影响。通过采用GRSM方法进行多目标优化,确定该新型摩擦吸能结构击力学参数的最优参数配置,并基于试验设计移动最小二乘法建立摩擦管直径D、螺栓预紧力F和钢铁层厚度t关于能量吸收(EA)、比能量吸收(SEA)和初始峰值(PCF)的响应面模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其力学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多目标优化的帕累托前沿得到该摩擦吸能结构的最优参数配置。研究结果表明:螺栓预紧力F对HFEAS的影响最大;当F从1 000 N增加到10 000 N时,峰值力增加了7倍,平台力增加了10倍。混合摩擦吸能结构将复合材料的轻量化与摩擦学特相结合,为吸能结构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许平舒安麒霍钰嘉阳程星郭维年姚曙光
关键词:轨道交通耐撞性多目标优化
金属/碳纤维混合材料车身构件压溃能及设计
2025年
金属/碳纤维混合材料是由低成本、高延展的铝合金与低密度、高强度的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CFRP)组合而成。将该混合材料应用于车身结构设计中,能够有效应对轻量化、材料成本及碰安全带来的多重压力,并能够进一步拓展车身结构设计的思路和空间。将单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UD-CFRP)、机织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WF-CFRP)与方形铝合金薄壁管组合,制备了一系列不同规格的混合材料薄壁结构,并开展轴向准静态压溃试验,揭示了混合材料薄壁结构的能。基于试验结果,分析碳纤维增强方式、铺层数以及组分材料相对位置等因素对混合材料薄壁结构能的影响,其中CFRP/AL混合材料薄壁结构展现出优异的压溃吸能特。此外,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将UD/AL混合材料薄壁结构引入汽车前纵梁轻量化设计中。最后,采用多目标离散优化算法对UD/AL混合材料前纵梁的铝合金厚度以及碳纤维铺层角度进行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与初始设计方案相比,优化后的UD/AL混合材料前纵梁减重34.26%,且比吸能提高42.05%。
梅轩赵众豪周冠豪任浩乾曹悉奥朱国华王振
一种车身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的检测方法及装置,通过对两次碰试验所获取的车辆形变加速度进行重合度计算,从而能够根据重合度判断车辆在经过两次碰试验之后,形变差异是否超过预设的稳定值范围,从而量化车身的判断标准,避免人...
杜博文段珊珊栗广生冯哲周志斌许家毅

相关作者

雷正保
作品数:235被引量:745H指数:17
供职机构:长沙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碰撞 拓扑优化 汽车 耐撞性 吸能
许平
作品数:286被引量:386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
研究主题:轨道车辆 吸能结构 列车 吸能 耐撞性
肖守讷
作品数:526被引量:1,379H指数:18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
研究主题:轨道车辆 吸能 吸能装置 机车车辆 碰撞
张勇
作品数:340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侨大学
研究主题:吸能 汽车 吸能装置 碰撞吸能 层级
姚曙光
作品数:206被引量:214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
研究主题:吸能结构 轨道车辆 吸能 耐撞性 动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