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74篇“ 置管溶栓“的相关文章
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
2025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尿激酶原经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40,采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和对照组(n=40,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健、患肢膝上周径差及肢体消肿率、临床治疗有效率、并发生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观察组患者膝上周径差小于对照组患者,消肿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佳,能有效溶解血栓,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成青鉴车辙曹军生王建军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深静脉置管溶栓
AngioJet取栓序贯小剂量尿激酶溶栓对比溶栓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治疗中的疗效
2025年
目的对比AngioJet取栓序贯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溶栓(CDT)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46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ngioJet取栓序贯小剂量尿激酶溶栓组23例(AngioJet组),CDT组23例。比较两组术后1 d下肢肿胀缓解率和术后1 d、12个月的静脉通畅率,比较尿激酶用量、住院时间及安全性指标(出血发生率、局部感染、血栓继发形成)。结果术后1 d,AngioJet组下肢肿胀缓解率[大腿:(81.35±6.78)%vs(43.56±7.32)%,t=6.107;小腿:(78.16±8.45)%vs(46.54±8.62)%,t=11.735]、下肢静脉通畅率[(90.68±17.89)%vs(68.56±15.34)%,t=6.478]均显著高于CDT组(P<0.05)。AngioJet组在尿激酶用量、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均低于C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留相关感染、血栓继发形成、术后12个月静脉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ioJet取栓序贯小剂量尿激酶溶栓在髂股静脉血栓治疗中可以快速缓解下肢肿胀、快速达到较高下肢静脉通畅率、缩短住院时间,可降低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汪有锦徐向贤周涛苗青海邵泽锋
关键词:髂股静脉血栓置管溶栓尿激酶
溶栓联合经皮血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溶栓联合经皮血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2—2023-02开封祥符区第一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90例LEASO患者的临床资料,联合组43例采用溶栓联合PTA,对照组47例单纯实施PTA。评价2组患者的疗效。手术前后检测患者的血流峰值(SPV)、血流量、血内径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联合组患者的SPV、血流量、血内径,以及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联合PTA治疗LEASO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刘国龙韩文豪王国权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置管溶栓经皮血管成形术血流动力学神经传导速度
抽吸配合溶栓治疗急性肾梗死的体会
2024年
目的探讨导抽吸配合溶栓治疗急性肾梗死(AR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方法上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11例诊断为ARI并使用导抽吸配合溶栓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11例患者入院时表现为腹痛7例、腰痛5例、恶心5例。所有患者接受导抽吸配合溶栓治疗后症状均消失,溶栓后复查计算机断层扫描血造影(CTA)可见肾动脉主干及分支血均恢复通畅,术后1个月患者返院复查肾动脉CTA显示11例患者肾动脉及分支血、脾动脉分支血均通畅,检测D2聚体均恢复至正常水平(<0.5 mg/L)。术后3、6、12个月随访患者均未再出现入院时症状,复查彩超或CTA见肾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采用导抽吸配合溶栓处理肾动脉内血栓导致的ARI,疗效确切、手术创伤小,值得在临床推广。
杨志王家兴张杰杨林张贯博李刚李金凇蒋世界
关键词:急性肾梗死房颤置管溶栓血栓抽吸
不同入路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研究
2024年
回顾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不同入路溶栓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时间为2022.7-2023.7,所有患者均患急性下肢股腘静脉血栓,样本共计64例。依据穿刺入路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选择腘静脉/小隐静脉入路,实验组选择经胫后静脉入路,观察两组患者在用时、溶栓时间、大腿周径差、静脉通畅改善率和舒适度上的差异。结果 经胫后静脉入路的实验组的用时、溶栓时间以及大腿周径差均少于对照组,其静脉通畅改善率和舒适度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下肢股腘静脉血栓患者采用经胫后静脉入路溶栓治疗,能够缩短溶栓的用时,提高其静脉通畅率,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
向崛
关键词:置管溶栓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机械性血栓清除联合溶栓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疗效分析
2024年
探究机械性血栓清除联合溶栓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疗效。回顾性分析广西崇左市人民医院2021年10月―2023年10月期间收治的93例VTE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机械性血栓清除联合溶栓治疗。分析血栓清除率、手术并发症情况、静脉通畅率及下肢肿胀改善情况。结果显示,治疗后,血栓清除优良率为95.7%。93例VTE患者中,2例穿刺部位血肿经压迫吸收;22例使用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后出现短暂血尿,24小时内消失;10例肺动脉血栓清除中出现短暂胸闷和心律失常,暂停后缓解。8例髂总静脉狭窄患者球囊扩张效果不佳,行支架植入后1个月血通畅率为(83.42±20.95)%。治疗后,患者健侧与患侧大腿及小腿的周径差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发现,机械性血栓清除联合溶栓治疗VTE具有较高的血栓清除率和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下肢肿胀症状和静脉通畅情况。
李永标周奉辉陆文西张世超何国武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置管溶栓
经导取栓联合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探讨经导取栓联合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3年2月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L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药物组(n=38,采用保守药物治疗)与介入组(n=38,采用经导取栓联合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治疗前、治疗后7d健患侧大腿围差值、小腿围差值及凝血功能指标,评估临床疗效与血栓清除效果,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介入组患者治疗时间、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药物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健患侧大腿围差值、小腿围差值均小于本组治疗前,且介入组患者均小于药物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较本组治疗前延长,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且介入组患者PT、APTT均长于药物组患者,FIB、D-D水平均低于药物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血栓清除效果、临床疗效均优于药物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导取栓联合溶栓治疗LDVT可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与血清清除效果,并可缩短溶栓时间,提高治疗安全性。
陈明朗江谋应金涛严雄陈付文丁清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
Aspirex血栓抽吸术联合溶栓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Aspirex血栓抽吸术联合溶栓治疗(CDT)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临床疗效、凝血功能及预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9 年 7 月至 2023 年 10 月本院收治的 88 例DVT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n=47,予以Aspirex血栓抽吸术联合CDT治疗)和对照组(n=41,仅予以CD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复发率、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D-二聚体(D-D)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TT时间均延长,D-D、FIB水平均降低,其中观察组PT、TT时间均长于对照组,D-D、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pirex血栓抽吸术联合CDT治疗DVT的临床疗效较好,具有术后复发率低、有效改善凝血功能的优点,且安全性较高.
王汉杰代雪娜王继雪
关键词:置管溶栓
下腔静脉滤器入联合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临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采取下腔静脉滤器入、溶栓联合方式的效果与价值。方法以2018年1月-2023年6月泰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5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方式分组,对照组(25例)治疗方式为抗凝或(及)足背浅静脉溶栓;观察组(25例)治疗方式为下腔静脉滤器入、溶栓二者联合;对比治疗总有效率,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腿、小腿周径,计算差值,评估患者治疗前后静脉通畅程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经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大腿、小腿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估结果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大腿、小腿周径差低于对照组,静脉通畅评估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问题时,可首选下腔静脉滤器入联合溶栓的方式,相比常规足背浅静脉溶栓效果更理想,能有效改善大腿、小腿肿胀问题,提高静脉通畅性,值得推广。
周玮印利民
关键词:下腔静脉滤器置管溶栓下肢深静脉血栓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前后D-D、F1+2、P-selectin变化及意义被引量:7
2024年
目的 探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溶栓前后D-二聚体(D-D)、凝血酶原片段1+2(F1+2)、P选择素(P-selectin)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86例急性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溶栓术,术后12个月以门诊形式进行随访,4例失访,共182例完成术后随访。根据术后12个月是否发生血栓后综合征(PTS)分为PTS组(n=27)、非PTS组(n=155),比较2组一般资料及溶栓前后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Logistic分析PTS发生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浆D-D、F1+2、P-selectin预测PTS发生价值,采用相对危险度(RR)分析不同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对PTS的影响。结果 PTS组年龄、BMI、静脉通畅评分及溶栓后1周、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高于非PTS组(P <0.05);Logistic显示:BMI及溶栓后1周、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是急性DVT患者发生PTS的影响因素(P <0.05);ROC曲线,溶栓后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联合预测PTS效能明显优于溶栓后1周D-D、F1+2、P-selectin联合预测效能;溶栓后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高表达患者发生PTS风险是低表达的4.211、2.550、3.189倍。结论 急性DVT患者溶栓后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升高,其联合预测患者发生PTS具有一定预测效能。
林彬张铠王杰陈新民
关键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术F1+2P-SELECTIN

相关作者

顾建平
作品数:512被引量:2,928H指数:25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造影术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
苏浩波
作品数:207被引量:1,210H指数:21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静脉血栓形成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肢深静脉血栓
陈国平
作品数:186被引量:993H指数:20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性 放射学 置管溶栓
何旭
作品数:213被引量:1,293H指数:21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 放射学 溶栓治疗
楼文胜
作品数:230被引量:1,229H指数:21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腔静脉滤器 放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