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1篇“ 缓坡带“的相关文章
- 车西缓坡带沙二-沙三段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 2024年
- 南部缓坡带是车西洼陷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指向区。本文以车西缓坡带沙二-沙三上为例,在油气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测井、录井等资料,对其油气分布样式以及成藏过程进行了解剖,建立了车西缓坡带沙二-沙三上油气成藏模式,并明确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因输导体系差异,不同的构造带形成不同的油气运聚特征;内带为“微裂缝输导-侧向运移”成藏模式,中带为“断-砂组合输导—阶梯式运移”成藏模式;有效烃源岩展布范围和供烃能力控制了油气藏的空间展布范围;源-储接触关系以及输导体系决定油气运移效率和方式;优势运移通道和运移汇聚相控制非源区油气富集。
- 王琳
- 关键词:车西洼陷缓坡带成藏条件成藏模式
- 环渤中缓坡带盖层逐级破裂与油气阶梯跃升式运移
- 2024年
- 随着渤海凸起区勘探程度的提高,缓坡带成为重要的勘探接替区,但缓坡带勘探成功率较低,油气运移模式及运移路径精准预测是制约勘探成败的关键因素。以环渤中地区为重点,分析了断陷盆地缓坡带多层输导体系条件下盖层破裂与油气运移的关系,总结了相应的油气运移模式,并基于运移模式开展油气三维运移模拟,实现了缓坡带油气运移路径的精细预测。研究表明:①渤中凹陷周缘缓坡带普遍具有“盖-断双控阶梯式”油气成藏模式,主要包括古近系近源和新近系源外2类油气藏。近源成藏的油气直接来自于烃源岩,在东营组区域盖层控制下沿古近系第一输导层顺层运移;源外成藏的油气来自于二次调整运移的充注点,油气顺断层突破东营组盖层后,沿新近系多层楼式输导层呈阶梯式充注运移。②累计盖层断接厚度小于450m是下伏盖层破裂及浅层输导层充注发生的触发条件。③受盖层减薄和断裂活动的耦合控制,缓坡带不同构造部位油气运聚的阶梯环带不同,可以通过“盖-断耦合”分析来预测油气的空间分布,基于这一思路创新开展阶梯跃升式油气立体运移模拟,在蓬莱19-3缓坡带综合预测成功率达88%。④由于坡折断带坡坪转换的正断层的密集发育,加上盖层厚度及其断接厚度的剧烈变化,坡折带之下的斜坡外带通常为近源成藏,油气勘探应该以中深层为主;坡折带之上的斜坡内带,油气通常在源外成藏,油气勘探应该以浅层为主。该研究成果对于断陷盆地缓坡带油气勘探有利方向预测有着重要作用。
- 王飞龙彭靖淞王广源夏成岗胡安文
- 关键词:缓坡带盖层
- 东营凹陷缓坡带陆相红层砂岩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意义被引量:1
- 2024年
- 东营凹陷古近系红层已被证实拥有巨大的勘探潜力。断陷盆地缓坡带广泛分布以砂、泥岩频繁互层为特征的红层沉积,而这种沉积物究竟形成于何种环境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为明确这种干旱气候背景下发育的大规模陆相红层的沉积类型,以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王家岗地区W1、W2和W3井为例,系统解剖了孔一段-沙四下亚段红层储层的粒度分布特征、粒度参数特征及粒度概率累计曲线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红层储层砂岩具有单砂体厚度较薄(1~7.7 m)、粒度较细(平均粒径为2.24?~4.73?)的特点;粒度频率曲线主要为单峰正偏态型,表明沉积物以粗组分为主;粒度参数判别函数和判别图解均指示河流沉积环境;大多数样品的累计概率曲线具有显著的过渡组分(>50%),C-M图形与C=M线平行,表现出密度流特征。测井曲线主要为中-高幅箱型和钟型,指示加积和侧积作用占主导地位;岩心上常见反映快速堆积的块状层理、代表单向水流的平行层理和反映弱水流的小型交错层理等构造。基于研究区盆山相间的古地貌格局和炎热干旱的古气候背景的综合分析表明,红层砂岩形成于分支河流体系,其沉积特征表现为:从上游至下游,随着水动力条件的衰减,河道分汊加强,洪水侵蚀能力减弱,单砂体厚度和沉积物粒度逐渐减小,流体性质由密度流逐渐演变为牵引流。该研究的新认识为研究区红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开展此类型储层预测工作时,应重视古物源、古流向的分析,并加强对单期水道的识别和刻画。
- 张倩王永诗王永诗王学军杨怀宇
- 关键词:东营凹陷粒度分析
- 改善古近系内幕成像的关键技术及应用--以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缓坡带古近系为例
- 2024年
- 为了解决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西侧缓坡带古近系地震数据处理中信号弱、多次波干扰及低信噪比等问题,研究采用了多项关键技术,包括三维τ-p变换鬼波压制和浅水多次波压制等技术。这些技术旨在通过增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来提高解释精度,尤其在洼陷内部地层接触关系和基底成像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发现,研究区地震资料有效反射通常集中在6~36 Hz,由于低频和高频端信号的缺失,地层接触关系的精细刻画受到限制。因此,提出利用上述关键技术改善地震资料品质,其中鬼波压制技术成功分离和抑制了鬼波噪声,而浅水多次波压制技术则针对性地预测和衰减了多次波。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后,成像剖面显示古近系内幕成像得到显著改善,波组特征更明显,地层接触关系更合理,并且中深层复杂断裂的成像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结果表明,鬼波压制和浅水区去多次波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中深层地震资料的品质,对珠江口盆地特别是番禺4洼及其邻近地区的油气勘探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相似沉积环境下地震成像剖面品质改善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
- 史运华陈人杰徐颖晶杨建锋李颖薇黄念贵
-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
- 渤海海域缓坡带浅层油气富集机理物理模拟研究
- 针对渤海海域缓坡带勘探难度大,失利概率高的现状,论文在渤中凹陷缓坡带成功构造和失利构造解剖的基础上,抽提影响渤海海域缓坡带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使用改进后的Hele-Shaw模型对缓坡带油相运移过程进行模拟,探寻缓坡带对应...
- 张荻
- 关键词:渤海海域缓坡带油气运移物理模拟花状构造
- 东海丽西洼陷缓坡带中-下古新统成岩演化
- 2023年
- 丽西洼陷的储层品质是长期以来制约勘探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了分析丽西洼陷缓坡带新的勘探层系-中-下古新统的有效储层发育问题,综合利用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SEM)分析、X衍射分析、镜质体反射率测定、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研究了丽西洼陷缓坡带中-下古新统的储层成岩演化特征。研究表明,丽西洼陷缓坡带中-下古新统成岩演化具有南北差异性,总体上现今南部演化程度高于北部。在斜坡的主体部位(斜坡中带),南部中-下古新统可进入中成岩B期,而北部中-下古新统总体处于中成岩A期。通过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本研究认为影响原生粒间孔隙保存的2大关键要素为刚性颗粒含量和浅埋藏时碳酸盐沉淀;影响次生溶蚀孔形成的2大关键要素为地表酸性水、幔源二氧化碳和烃源岩演化排出的酸等形成的3类酸性环境,以及岩石早-中期碳酸盐含量和长石含量。
- 汤睿覃军黄山常文琪董哲田钧名
- 关键词:缓坡带
- 辽西凸起“岛链”背景下缓坡带古近系沉积体系及圈闭发育模式
- 辽西凸起的分段性质,在缓坡带物源和沉积特征中有明显的响应,进而影响沉积体的类型和分布。随着研究的深入,凸起“岛链化”特征逐步显现,但针对其演化过程及控制下的缓坡带沉积体系、圈闭的类型和分布规律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进而制约着...
- 王浩
- 关键词:缓坡带古近系岩性地层圈闭
- 断陷盆地缓坡带中浅层地层-岩性油藏的勘探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断陷盆地缓坡带中浅层地层‑岩性油藏的勘探方法,该断陷盆地缓坡带中浅层地层‑岩性油藏的勘探方法包括:步骤1,综合利用地质、测井资料,进行地层的精细对比、划分和测井相分析;步骤2,应用地震反射夹角外推和瞬时相位...
- 张琳璞张明星闵伟李洋崔建宝郝鑫郭学民孟书翠王亮周鹏
- 饶阳凹陷西部缓坡带沙一沙三段近岸末端扇特征及沉积微相研究
- 饶阳凹陷西部缓坡带位于冀中坳陷中部,具备丰富的油气资源,经受了古近系断陷-坳陷的构造演化,构造复杂,沉积相带横向变化快,国内外学者对该区沉积相观点不一,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同时,该区经过多年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规模产能建设...
- 胡潇
- 关键词:饶阳凹陷沙河街组沉积微相
- 陕西地区山前缓坡带黄土-砂泥岩接触面滑坡发育特征及塔位选择建议
- 2023年
- 黄土—砂泥岩接触面滑坡在陕西地区广泛分布,对输电线路工程造成很大影响。从形态特征、滑体及滑床的物质结构特征、滑面(带)特征等几方面分析该类型滑坡的基本特征,同时对该类型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展开讨论,分析总结出该类型滑坡具有低速滑动性、反复性、隐蔽性等变形特征。结合输电线路工程实例以及勘测工作特点,提出塔位选择的相关建议。
- 宋世鑫韩晓萌岳英民
- 关键词:滑坡发育特征
相关作者
- 朱筱敏

- 作品数:552被引量:6,981H指数:51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准噶尔盆地 古近系 成岩作用 层序地层 地震沉积学
- 肖敦清

- 作品数:200被引量:1,621H指数:26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研究主题: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古近系 油气勘探 孔店组
- 王峰

- 作品数:454被引量:2,663H指数:30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储层特征 准噶尔盆地 沉积相
- 蒲秀刚

- 作品数:299被引量:1,727H指数:31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研究主题:渤海湾盆地 歧口凹陷 凹陷 页岩油 孔二段
- 王多云

- 作品数:89被引量:1,403H指数:24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陕甘宁盆地 三叠系 优质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