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044篇“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文章
一种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固定套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护理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固定套,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左端下部和右端下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环,左部的所述固定环外表面套接有一号橡胶带,右部的所述固定环外表面套接有二号橡胶带,所述一...
宁琳张亚辉王杉杉
一种改进型防逆流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进型防逆流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依次连通的延长管接头、延长管、连接座和PICC导管;延长管接头内依次设置导流阀、硅胶垫和硅胶制成的防逆阀;通过注入器插入进液口并推动导流阀的头...
黄狄文王贵峰唐鸿生崔书中邱李翔
不同麻醉方式在超声引导下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临床应用
2025年
目的探索不同麻醉方式在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置管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3例)与试验组(20例)。对照组穿刺成功后在扩皮送鞘前使用利多卡因溶液进行局部注射麻醉,试验组在置管前使用利多卡因溶液湿敷,扩皮前予利多卡因溶液沿穿刺点滴入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在置管过程中的疼痛评分、满意情况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结果在PICC置管过程中,试验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前使用利多卡因溶液湿敷,扩皮前予利多卡因溶液沿穿刺点滴入麻醉,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满意度。
任娟包满珍赵茜芸朱琴苏娜周丹丹杨锡瑶
关键词:麻醉方式超声引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美国新生儿护理协会:新生儿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实践指南(第4版)》摘译
2025年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对维系危重新生儿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2024年美国新生儿护理协会发布了《新生儿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实践指南(第4版)》,基于最新循证证据更新了最佳临床实践,主要建议要点涉及导管尖端位置、重新定位、敷料、消毒剂、技术和培训等方面。本文对该指南进行摘译。
宫学雷Liao Phoebe李月凤姜毅
关键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新生儿
重型血友病A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现状分析
2024年
目的探索和总结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重型血友病治疗中的验。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接受PICC的重型血友病A儿童的基本信息,电话询问其目前治疗现状及PICC并发症情况。结果共纳入76例重型血友病A患儿,中位年龄4.2(2.3-5.8)岁,共安装123次PICC。安装PICC前,有17.1%(13/76)的患儿开展了家庭治疗;安装后,84.2%(64/76)的患儿进行了家庭治疗。有7.9%(6/76)的患儿出现导管位置改变,10.5%(8/76)出现导管阻塞,39.5%(30/76)出现贴膜下以及贴膜周围皮肤皮疹,2例患儿出现导管相关血栓,5例自行将PICC导管拔除,7例出现导管相关感染。结论重型血友病A患儿PICC置入后,置管局部皮疹、导管堵塞、导管滑脱、导管血栓及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较常发生,应充分考虑多种因素,为其建立最适合的血管通路。
甄英姿陈振萍刘国青王春立艾迪吴心怡迟巍吴润晖
关键词:血友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家庭治疗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总结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检索、评价、汇结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为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及网站中关于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临床决策、实践指南、最佳证据、横断面研究等。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分别为实践指南及专家共识各4篇、系统评价及横断面各1篇、证据总结3篇。总结内在因素、外在因素、评估内容、评估时机、评估工具5个主题,共34项最佳证据。结论 总结的最佳证据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对PICC携管期间预防皮肤损伤有指导意义。
李月圆高佩郭林芳钱火红曹洁
关键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风险评估
儿童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干预策略研究进展
2024年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导管功能丧失,但治疗尚未结束不得已而拔除导管。目前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在成人中应用较为成熟,关于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研究也较多。儿童使用时存有较多问题,一旦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可能会影响患儿的正常治疗进程,加重患者济负担,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甚至导致医患纠纷。非计划性拔管是儿童在PICC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目前关于儿童非计划性拔管的研究报道偏少。通过研读国内外现有文献,就儿童使用PICC过程中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等进行综述,并与成人非计划性拔管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旨在为临床人员提供参考,采取有效预防策略以降低儿童在使用PICC过程中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提升治疗满意度。
毛慧玲
关键词:血管通路儿童非计划性拔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新生儿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与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相关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5月17日。双人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总样本量为4573例,其中共发生104例PICC相关性血栓。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1.7%(95%置信区间:0.5%~3.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发表年份为2017—2021年的文献、下肢静脉置管的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更高。结论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1.68%。下肢静脉置管时,血栓的发生率更高,因此对于凝血功能障碍、血栓发生风险高的新生儿,应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置管。
钟学红王晶晶吴旭红王娟
关键词:静脉血栓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META分析
上臂隧道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周腾腾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首次换药时间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首次换药时间对其临床、心理、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4—10月期间乳腺癌术后并接受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根据纳排标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置管后48 h进行首次换药,对照组24 h内进行首次换药,比较两组患者在首次换药时穿刺点疼痛程度,1周内穿刺点渗血情况,3周内心理状态(PHQ-9抑郁量表和GAD-7焦虑量表)和维护频率、费用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差异。观察组在置管后首次换药时的疼痛程度、1周内穿刺点渗血程度及渗血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观察组在置管后的抑郁、焦虑评分和3周内的维护频率、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在PICC置管后48 h进行首次换药,可减少穿刺点出血、减轻疼痛,从而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程度。同时也可降低换药频率,减轻患者的济负担。
曾颖华李文姬郑莉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

相关作者

孙文彦
作品数:63被引量:412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研究主题:PICC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 置管后
赵林芳
作品数:124被引量:867H指数:15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研究主题:护理 PICC 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静脉治疗
范玲
作品数:212被引量:1,784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研究主题:护理 护士 早产儿 新生儿 护理人员
李俊英
作品数:168被引量:2,081H指数:2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PICC 肿瘤患者 肺癌 肿瘤 肿瘤患者PICC
朱彦涛
作品数:61被引量:148H指数: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研究主题:人工肝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住院 晚期肝癌患者 营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