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51篇“ 纯粹理性“的相关文章
- 中外哲学典籍大全 外国哲学典籍卷 纯粹理性批判
- 《纯粹理性批判》在学界被公认为是康德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性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又常被称作康德的“第一批判”,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与《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在西方哲学发展史当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
- (德)康德作
- 《纯粹理性批判》的前夜——康德“十年沉寂”考
- 2024年
- 康德在1770至1781年“十年沉寂”期间,除了发表3篇小文章之外没有任何重要作品问世,原因是此时的他正在筹划、写作《纯粹理性批判》。关于这一历史事实,人们没有大的争议。不过,对于他何以要在这一时段写作第一批判,以及如何写作第一批判的问题,后世学者鲜有论及。虽然亦有康德传记作家翔实记录过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生活琐事,但对其哲学义理与理论演化的分辨梳理并不多见。然而,这一时段的积淀对康德思想形成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借助对康德在这一时期的往来书信、思想札记等材料的考证,人们不难发现:他在形而上学、道德哲学以及宗教学说等方面的思考,不仅直接塑造了第一批判的理论架构和基本内容,还间接影响到了批判哲学时期的诸多作品。
- 马彪
- 关键词:《纯粹理性批判》认识论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宗教
- 研究型翻译的典范——韩林合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 2024年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举世公认的哲学经典。在它问世以来的200多年时间里,不仅每一名哲学专业的学生和学者都无法完全绕过它,而且许多对哲学感兴趣的人也会怀着极大的热情来阅读这本书,希望从中获得真知与灵感。然而这本书不仅篇幅巨大,初版即长达800余页,而且内容艰深,许多论证都难于索解,更兼所使用的语言乃是一种颇为古奥的、拉丁语风格的德语,诘屈聱牙的表达和层层嵌套的长句遍布全书,即使对以德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亦难以卒读。因此,以准确而流畅的方式将这部名著完整地呈现给汉语世界的读者,就无疑是一件颇具挑战性的工作。
- 南星
- 关键词:哲学经典《纯粹理性批判》长句合译德语
- “真理之国土”与“幻象之驻地”的共属一体——“先验辩证论”的两个面向与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主题的理解
- 2024年
- 在回答《纯粹理性批判》①(以下简称《纯批》)的主题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上,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在《纯批》的第一个书评中,Feder和Garve批评康德的先验观念论本质上是贝克莱式唯心主义(Feder和Garve,1782:40—48)。这个观点已经暗含一个命题,康德的先验观念论(Transzendentaler Idealismus)力图构建一个认识论框架。
- 于思岩
- 关键词:纯粹理性批判
- 有无之间: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无”的概念表探究被引量:1
- 2024年
- 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分析论的结束处,康德以范畴表为次序和指示,提出了“无”的概念表,其中包括四类“无”的概念:没有对象的空虚概念、概念的空虚对象、没有对象的空虚直观和没有概念的空虚对象。从内容上看,四类“无”的概念分别指可思不可感之物(本体)、相对于实在之物的否定性(感觉的消失)、纯粹时空形式和自相矛盾的概念之对象。从构成上看,四类“无”的概念均产生于“概念—对象—直观”三元结构中全部要素或部分要素的缺失,并由此可按无的程度区分为绝对的“无”、不定的“无”、作为形式之“有”的相对的“无”和作为知觉之“有”的相对的“无”。“无”的诸种概念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或揭示了认知的构成要素,或构成知识与幻相的界限,或表明了认知的“黑洞”。对应于“无”的概念表,概念之“有”、现象之“有”、直观之“有”和知觉之“有”共同构成了“有”的概念表。“有”和“无”之间的辩证关联展现出,康德的批判哲学触及了西方传统“在场的形而上学”的边界。
- 杨云飞
- 《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自由与实践自由——对阿利森的解释的一个批判性回应
- 2024年
- 关于实践和先验自由之间的关系,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辩证论”和“法规”部分给出了相互冲突的界说,阿利森提出了一个旨在缓解这一冲突的解释,这一解释认为“先验辩证论”和“法规”中的实践自由都是不相容的自由概念,先验自由构成了一般理性行为者的自由任性,亦即是实践自由的一个要素,同时也蕴含在认知和思辨的自发性之中,所以康德也就可以从思辨的自发性自然地过渡到实践的自由。但是,这一解释是有问题的,“先验辩证论”和“法规”对实践与先验自由的界说事实上构成了一个辩证的正反论题,表明了康德在这一问题上的开放态度。由此,在《纯粹实践理性批判》中,实践自由并不必然预设先验自由,后者描述的是道德行为能力,而不是一般的理性行为能力。
- 孙小玲
- 关键词:先验自由任性
- 论“两种视角”解读的方法论基础及其局限——基于《纯粹理性批判》和《遗著》中的“物自身”概念
- 2024年
- 普劳斯对“二阶先验反思”框架的分析,为关于物自身的“两种视角”解读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学界虽然熟知“两种视角”解读,但对其背后的“二阶先验反思”方法缺乏探讨。本文根据普劳斯的著作,对这一先验反思模型进行详细考察,而后基于对《纯粹理性批判》和《遗著》的主导问题的分析,指出先验反思模型的结构性缺陷,即无法解释物自身概念对于至关重要的“对象关联”问题的作用,以及无法应对关于知识确定性的怀疑论。先验反思模型的这些结构性缺陷使得它无法成为对康德哲学中物自身问题的完整解释,因而“两种视角”解读需要重建新的方法论基础。
- 刘晚莹
- 关键词:物自身
- 数学形而上学的“纯粹理性”技术筹划
- 2024年
- 数学不仅仅是数学工具方法,而且从一开始就参与了“物”之物性的规定。数学形而上学不是狭义的数学学科或者方法,而是强调“数学的东西”面对世界的先验“筹划”。数学之所以能够对“物之物性”进行形而上学“先验”规定,得益于数学超脱经验事物的“纯粹理性”形式。不论数学纯粹理性的抽象形式多么超越现实,其根源还是要到人类生存的技术实践活动中找寻。数学超脱抽象形式之下透射出其揭示、构造外在世界的技术筹划本质,这也是“非自然”的数学何以能够有效运用于“自然”科学研究的深层原因。
- 李宏伟钟旭娟
- 关键词:数学形而上学纯粹理性
- 康德著作全集 第3卷 纯粹理性批判 第2版
- 本卷的内容是《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于1781年问世,因被人误解为“贝克莱主义”而使康德异常苦恼。于是康德于六年后对这部书作出了修订,尤其是增加了“对唯心论的驳斥”一节,并大大地压缩了有关再生的想象...
- 李秋零编
- 浅析《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自由”
- 2023年
-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三个二论背反中提出了先验自由,并通过对显象和物自身的划分,实现了自由与自然规律的共存。两种因果性共存的模型隐含着康德独特的时间观。但这种时间观面对现实道德问题时,会陷入无法克服的困难。将自由定义为先验自由,是这一番以失败告终的尝试的始作俑者。将自由重新认识为能力,是重建现代而更加合理的模型的钥匙。
- 马川
- 关键词:因果
相关作者
- 张志伟

- 作品数:89被引量:263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 研究主题:形而上学 哲学 《纯粹理性批判》 中国哲学 《存在与时间》
- 董滨宇

- 作品数:38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市委党校
- 研究主题:美德 《纯粹理性批判》 义务 道德 义务论
- 邓晓芒

- 作品数:327被引量:2,300H指数:26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形而上学 黑格尔 哲学 自由意志 中西
- 舒远招

- 作品数:112被引量:235H指数:7
-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
- 研究主题:黑格尔 历史唯物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 哲学 进化伦理学
- 温纯如

- 作品数:33被引量:71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
- 研究主题:费希特 黑格尔 《纯粹理性批判》 认识论 感性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