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29篇“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章
- 基于“治痿独取阳明”浅谈艾灸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
- 2025年
-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MED)属于中医“痿证”范畴,发病基础为阳明病变。该文基于“治痿独取阳明”理论,运用艾灸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治疗DMED,值得临床应用。
- 刘涛徐琰杨朝旭刘学张书博陈建淮
- 关键词:治痿独取阳明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消渴痿证艾灸
- 从络病理论探讨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病机及治法
- 2025年
-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ED)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属难治性勃起功能障碍(RED),临床治疗策略尚需探讨。基于“络病理论”并结合阴茎海绵体特有解剖结构,提出糖尿病性ED等RED应归属为“阴茎络病”的观点,继而从病位、病因、病理三位一体探讨糖尿病性ED病机及治法。“阴茎络脉”为糖尿病性ED之微观病位,“内热伏体”状态是糖尿病性ED发生发展的特异性病因,阴茎络脉微癥积则是糖尿病性ED的关键病理变化,治疗重在益气活血、通络消癥,兼除伏热之邪。
- 马健雄叶妙勇李海松张春和王彬马利民赵凡李曰庆
- 关键词: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
- 一种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制剂及应用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制剂及应用,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的原料包括丹参和川芎,所述丹参和川芎的质量比为0.1‑10:1。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原料仅由丹参和川芎两味药...
- 刘夏铭马德琳王木兰朱泽宇赵滢刘雳
- 基于“因虚致瘀,因瘀致痿”理论探讨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辨治思路
- 2025年
-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MED)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中医学对DMED病因病机尚无统一认识。本文基于经典古籍结合现代相关医学研究,以“虚”和“瘀”为切入点,认为五脏功能亏损是DMED的基础病机,瘀血为五脏功能失和的病理产物,瘀血阻络导致阴茎血行不畅,发为阳痿,因此,将DMED的病机凝练为“因虚致瘀,因瘀致痿”。五脏亏虚为发病之本,瘀血阻络为发病之标,虚、瘀相互影响,贯穿疾病始终。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本课题组提出治本与治标相结合、中药与西药相结合、预防与治疗相结合、治病与治人相结合四大临床诊疗策略,以期为中医药防治DMED提供参考及思路。
- 杨勇王彬陈静王继升黄念文吕安强
- 关键词: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辨治思路诊疗策略
- 中药调控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勃起功能障碍(ED)是男性生殖系统损伤最常见的表现之一,也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DM)并发症,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性伴侣关系、家庭稳定密切相关,更是许多躯体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随着糖尿病发病率增高,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MED)发病率将随之增高。目前ED药物治疗效果欠佳,DMED更为难治,因此寻求有效且安全的药物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近年来,诸多研究证明中药可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从而减轻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调控细胞自噬等,达到改善DMED的目的,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疗效显著的优势。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NO/cGMP)、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Rho、核因子E_(2)相关因子2(Nrf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蛋白激酶C(PKC)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介导了DMED的发生发展,但目前尚缺乏相关的总结性记载,基于此,该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上述相关信号通路在DME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中药调控相关信号通路治疗DMED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的临床诊疗、基础研究及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 刘银霞杨丹
- 关键词: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中药信号通路
- 艾灸联合小剂量他达拉非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临床研究:一项前瞻性、单中心、三臂随机对照试验
- 2025年
-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小剂量他达拉非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90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他达拉非组、艾灸联合他达拉非组各30例。艾灸组采用温和灸,选穴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隔日1次;他达拉非组采用小剂量他达拉非口服5 mg/次,每日1次;艾灸联合他达拉非组采用艾灸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方法同前)+每日口服他达拉非片5 mg;疗程均为4周。观察3组治疗前后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5(IIEF-5)、中医证候积分、勃起硬度评分(EHS)及阴茎海绵体血流动力学指标:阴茎海绵体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和阻力指数(RI)。结果:艾灸联合他达拉非组总有效率(90.0%)高于艾灸组(46.7%)、他达拉非组(60.0%)(P<0.05)。治疗后3组IIEF-5评分、EHS较治疗前均升高,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艾灸联合他达拉非组优于艾灸组、他达拉非组(P<0.05)。治疗后3组PSV、RI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EDV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后艾灸联合他达拉非组PSV高于艾灸组、他达拉非组(P<0.05)。结论:艾灸联合他达拉非片能有效提高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勃起功能,且能有效增加阴茎血供,发挥益气活血作用,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 刘涛杨朝旭徐琰赵琦刘学黄新飞孙志兴陈赟陈建淮
- 关键词: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艾灸他达拉非
- 自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联合针灸治疗气阴两虚兼瘀型2型糖尿病合并勃起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 2025年
- 目的探讨自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联合针灸治疗气阴两虚兼瘀型2型糖尿病合并勃起功能障碍(T2DM合并ED)疗效及对勃起质量量表(EQS)评分、勃起硬度(EH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唐山市中医医院气阴两虚兼瘀型T2DM合并ED的男性病人12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0例)、B组(40例)和C组(40例)。A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自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治疗;C组在B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15)评分、中医证候积分、EQS评分、EHS评分、阴茎血流动力学[阴茎血管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峰值流速(EDV)和阻力指数(RI)]及血清性激素[睾酮(T)、雌二醇(E_(2))]、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观察三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C组总体疗效(治愈18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2例)均优于A组(治愈8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12例)、B组(治愈9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8效例)(P<0.05)。治疗后C组、B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A组,且C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B组(P<0.05)。治疗后C组、B组IIEF-5评分、EQS评分、EHS评分均高于A组,且C组IIEF-5评分、EQS评分、EHS评分高于B组(P<0.05)。治疗后C组、B组T水平均高于A组,且C组T水平高于B组(P<0.05);治疗后C组、B组E2水平均低于A组,且C组E2水平低于B组(P<0.05)。治疗后C组、B组PSV、RI水平高于A组,且C组PSV、RI水平高于B组(P<0.05);治疗后C组EDV均低于B组、A组(P<0.05),但B组、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B组AngⅡ水平低于A组,且C组AngⅡ水平低于B组(P<0.05);治疗后C组ET-1水平均低于B组、A组(P<0.05),但B组、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B组NO水平高于A组,且C组NO水平高于B组(P<0.05)。结论自拟益气�
- 李振王昊刘媛荀艳平李向团
-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勃起功能障碍针灸2型糖尿病
- 李曰庆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临证思路
- 2024年
-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是男科的常见病、也是糖尿病后期常见的并发症,现今,中医对糖尿病性勃起障碍尚无统一认识,治疗效果欠佳,李曰庆教授总结古籍文献,结合自身50余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的病机特点为“气阴两虚为本,郁滞为变,瘀血为核心病机”,治疗上以“行气活血,滋阴益气”为基本治疗方法,并在辨证论治的处方用药,中西医协同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 孙龙吉王彬王继升黄念文冯隽龙王世祯张华南刘义陈常昊然李海松
- 关键词: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瘀血补肾活血名医经验
-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糖尿病阴茎勃起功能障碍(DED)是糖尿病(DM)的一种常见并发症。DED不仅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身心创伤, 还可影响家庭稳定和社会安定。DED的患病率约为67.4%, 其病理生理过程涉及神经传递、血管内皮、内分泌功能等多种因素, 其中血管和海绵体损伤为其首要原因。DED的临床治疗仍存在局限性, 且这些治疗方法仅限于缓解症状, 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 干细胞疗法(SCT)被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领域, 随着SCT在动物实验上的不断成功, 其作为治疗DED的新疗法备受关注。本文就目前SCT治疗DE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周存(综述)王飞王为服
- 关键词: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阴茎干细胞
- 逍遥散治疗大鼠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分析及实验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逍遥散治疗大鼠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MED)的作用机制及其主要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通过海绵体内压/平均动脉压(ICP/MAP)的测量及马松染色对逍遥散进行疗效评价。然后,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逍遥散治疗DMED的主要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和潜在的信号通路。最后,对预测的结果进行体内外实验验证。结果:ICP/MAP和马松染色的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勃起功能显著降低(P<0.01),平滑肌/胶原纤维显著降低(P<0.01);经过逍遥散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糖尿病大鼠的ICP/MAP显著升高(P<0.01),平滑肌/胶原纤维显著升高(P<0.01)。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逍遥散通过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和豆甾醇等主要活性成分作用于白蛋白(ALB)、蛋白激酶B1(Akt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核心靶点,参与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和膦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节。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逍遥散的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其中β-谷甾醇与ALB的结合能力最强。体内实验表明,逍遥散能够显著提高ALB和Akt1在血清中及mRNA的表达,抑制IL-6和TNF-α的表达;显著提高磷酸化(p)-PI3K和p-Akt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抑制RAGE的表达。细胞热迁移实验(CETSA)结果表明,β-谷甾醇可以显著抑制ALB蛋白的降解。结论:逍遥散可能通过调节ALB、Akt1、IL-6、TNF等靶点及RAGE/PI3K/Akt信号通路恢复糖尿病大鼠的勃起功能,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可能是β-谷甾醇。
- 卯银辉王卓孙军涛魏志涛王明星杨勇
- 关键词:逍遥散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